“开门办公”,让门好进成为提振信心优化环境的第一步

2025-04-10 | 来源:本网 作者:池萬隆 杨钦棉
  一个时期以来,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叫老百姓去办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民间俚语也许有失偏颇,但能流传出这样的说法肯定也不是空穴来风,从侧面反映有一部分群众在办事的过程中确实遇到难以进相关单位的大门,进去了找不到人,找到人说不上话的现象,此类现象是违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工作作风和群众纪律的,严重点也是违反行政法规和相关党纪的。群众办一件事,基本上都是切身相关的事情,无事谁也不随便去大老远费时费力的跑哪个部门大院或者办公室去,一个单位的大门好进、办公室开关、接待人员态度冷热反应了该地区的营商环境、治理水准、人员素质,政务效率等等,更是直接的体现了该部门在该地区的政府形象和口碑。
  现在许多部门,到大门口要身份证原件、介绍信登记,证件扫描存档、更有个别的这一系列完了以后还要人脸识别,办事群众进去找相关单位进大门的程序堪比最严苛的安保检查,就差搜身查包。这看起来是进门登记,其实是一种特权思想作祟,是一种优越感和给办事人员的下马威,能来的都是有相关业务事情联系的同胞、是人民群众,到底有没有必要这么繁琐严格的程序?防范群众如防范恐怖分子,身份等级查询如同公安排查嫌疑人,久而久之,就会在部门和群众之间树立起信任高墙,互不了解互不理解。

  群众好不容易进的大门,在大楼里再登记一遍,然后上楼后,就是一个长长的走廊,走廊两边关的紧紧的房间门。在工作时间里,房间有没有人?在干什么?让办事群众和来访者摸不着头脑,房间门关闭气流不畅、自然光不通透,好好的办公大楼静谧渗人、没有应该有的气流通常和人的气息,更何况繁忙工作的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气。工作时间里,敞开门办公,接待来访人员办事人员,是在基础不过的本分。是什么原因造成,一个部门院子从大门就开始设置了重重障碍,让群众办事如探秘?

  重视群众办事进大门繁琐艰难的现象,优化办事机构的登记流程,取消侵权设置比如人脸扫描;把在工作时间开门办公当做一项工作纪律明确起来,这样子的小事应该是优化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的基础,才能提高群众办事效率,让人民群众满意度在未来一直上升。

  注:本文无任何讽刺暗指的意图,纯粹属于理论研究文章;仅做交流探讨之用途。  

责任编辑:樊仁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