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水利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及发展思考

2024-04-11 | 来源:《中国水利》2024年第6期 作者:吕东奇
  
▲引江济淮工程水资源调配系统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客观生成的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前,众多学者们已针对新质生产力开展了大量研究,包括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形成机理、理论逻辑、实现路径等定性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动态演变规律等定量研究,以及新质生产力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实践探讨。2024年2月,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主持召开部长专题办公会议和党组会议时分别指出,要紧密结合水利实际,深入研究面向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落实到水利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随后,左其亭等提出了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并初步探讨了水利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及实施路径。基于此,本文在深入理解和认识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与思路,结合水利工作实际重点,总结了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控的关键内容,以期为新时代加快形成和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提供参考。
1、对水利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及分析
  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认识

  水利新质生产力是以水利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追求水利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水利生产力质态。
  从内涵来看,水利新质生产力是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水利生产力质态。具体而言,水利新质生产力是以水利科技创新为主导的高科技生产力,是以“新”提“质”、以“质”催“新”的高效能生产力,是以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宗旨的高质量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产力。
  从构成要件来看,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生产资料及其相对应的生产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水利新质生产力要求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打造水利新型劳动者队伍;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加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水利产业交叉融合,推广节水等绿色技术应用,以此拓展新的水利智慧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空间。
  从水利新质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来看,水利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涵盖各个行业和领域中的生产力提升,而水利新质生产力是水利领域中新质生产力的特定描述,结合水利工作实际提出,关注水利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以提高水利工作的效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水利新质生产力与水利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看,水利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水利科技创新动力变革、水资源利用效率变革、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变革等,以水利新质生产力凝聚发展力量,增强发展动力,优化发展环境,改善发展结构,拓展发展空间,全方位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
  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①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是提高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效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水利新质生产力强调引入新技术和新模式,倡导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将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贯彻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以及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有助于推进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②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是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水利新质生产力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水平治理,有利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③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是应对灾害风险和气候变化挑战、促进人水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水利新质生产力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水网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水旱灾害防治和抗灾能力,缓解当前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保障国家水安全,维护人水关系和谐稳定。
  ④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是适应新时代水利工作发展要求、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水利新质生产力强调以水利科技创新为主导,有利于实现水利科技的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更高效、更可靠、更智能的智慧水利服务,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2、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框架与思路
  发展框架

  基于以上对水利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及分析,初步提出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框架,包括根本宗旨、战略指导、工作理念、目标任务和关键内容五部分。

▲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框架
  发展思路
  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2024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当前水利工作实际,本文提出了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思路。根本宗旨为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目标和方向;战略指导为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动力支持;工作理念是指导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具体工作的原则和方法;目标任务明确了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具体目标和重点方向;关键内容是在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水利工作实际和未来工作重点总结的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控的关键内容,指导水利工作的具体开展与实施。
  根本宗旨
  水利新质生产力旨在构建一种高标准保障水安全、高度维护生态健康、高效支撑经济发展、高度满足人民幸福的水利高质量发展模式,以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宗旨。
  战略指导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系统谋划和良性畅通循环,共同服务于水利科技创新及创新型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工作理念
  ①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以水利科技创新为主导,激发行业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模式应用,以实现水利科技的高水平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推动数字技术的应用及其与传统水利产业的交叉融合,实现水利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推动水利行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②因地制宜,协调发展。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确保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协调;从空间维度上来看,要促进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流域与地方等关系之间的协调;从全局维度上来看,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既要促进水资源规划、管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实现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系统保护的协调,促进人水和谐。
  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优先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个方面,以及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践行“一水多用”理念,采用节约型、绿色型、环保型的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方式,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④开放合作,共同发展。推动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复杂水问题;推进不同政府部门、机构和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打破部门壁垒,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和力量,实现协同推进和综合发展;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援助,通过经验分享、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和技术转让,共同解决全球性水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⑤资源共享,公平分配。推动水利发展的普惠性,搭建各方广泛参与、汇聚国际共识、凝聚各方力量的平台,推动信息、知识、技术、人才、经验、利益等资源共享;统筹考虑各方利益和用水需求,建立科学、公正的水资源分配机制,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不公平分配,确保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
  水利新质生产力是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水利生产力质态,其目标任务可以概括为:
  ①强化水利科技创新与技术成果应用,促进智慧转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传统生产力已经发生质变,科技创新正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出现,生产力也必将与之相适应,需要将更多目光转向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变化上。因此,要发挥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生产力作用,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水利行业智慧转型。
  ②优化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科学调配,促进高效利用。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要素。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聚焦用水粗放突出问题,系统、科学、合理地规划水资源,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因此,要发挥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高效能生产力作用,加快水资源配置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科学调配和高效利用。
  ③健全水利基础设施和现代水网体系,牢筑安全底线。水利基础设施是水资源供应和灾害防治的基础保障,水灾害问题自古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难题与挑战,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面对愈来愈严峻的水安全风险与挑战。因此,要发挥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生产力作用,健全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和现代化水利网络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④统筹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水平治理,促进绿色转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资源利用不仅涉及水系统本身,还关联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因此,要发挥水利新质生产力的绿色生产力作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统筹考虑水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推进水利行业绿色转型。
3、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控的关键内容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水利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

  加强水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水利科技问题攻关,加强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积极推动水利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创新型水利人才队伍;发展智慧水利,持续推进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
  完善工程体系,提升水灾害防御和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和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四预”措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周期监控,加强除险、体检、维护、安全工作;强化水资源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和“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建设。
  坚持节水优先,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坚持节水优先,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动全社会节水,加快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完善初始水权分配和交易机制,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定需,量水而行;鼓励建设节水科创中心,打造节水产业园区,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节水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因地制宜,提升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因地制宜推进幸福河湖建设,针对不同流域、不同区域重点水问题开展针对性保护与治理工作,如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维护河流生命健康;强化水利社会治理,推动法治、教育、宣传、科普共同发力,形成政府、组织、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治水格局。
  深化水利改革,提升水利体制机制法治能力和水平
  推动政策制度和管理规范革新,健全水法律法规制度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水利行业规范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水利治理管理能力和水平;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拓展水利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深化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深化水利领域反腐败工作,严格查处“靠水吃水”腐败问题,推进廉洁文化建设;保护、弘扬、传承水利精神和优秀水文化,推进水文化建设。
  结语
  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是适应新时代水利工作发展要求、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现阶段的水利工作需要全面贯彻新质生产力思路,建设水利新质生产力。本文仅从几个方面进行初步讨论:
  ①从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件、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及其与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四个角度来理解和认识水利新质生产力,阐述了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②从根本宗旨、战略指导、工作理念、目标任务及关键内容方面提出了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框架和思路;
  ③结合当前水利工作实际,重点论述了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控的关键内容,以期为加快形成和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左其亭(郑州大学水利与交通学院教授),秦西,马军霞)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