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新路径 奋力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

2023-10-16 |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毕维准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山东省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聚焦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和广大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让利于民、安全有序、收支平衡的新模式,不断取得城市功能完善、空间拓展、产业升级、品质提升的新成效,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建设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现实图景。

  建强“一根主轴”

  加强政府主导、过程管控,凝聚齐抓共管强大合力。

  牢牢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调度、统一督导“五个统一”,构建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确保城市更新各项工作稳扎稳打、高效开展。

  一是强化统筹组织。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围绕旧城旧村改造、历史城区保护等关键任务成立“一对一”专业指挥部,指导区市建强专项指挥部,形成全市统筹、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工作体系。

  二是把牢正确方向。牢牢把握土地整理等关键环节主动权,保障拆迁、建设、设施配套、回迁安置等工作全链条可控,不走过度市场化和单一房地产化的老路。注重算大账、算整体账、算长远账,推进碎片化用地连片更新改造,对征迁腾出土地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理念,分别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房地产开发,以产业收益和城市品质提升促进综合收支平衡。

  三是狠抓责任落实。常态实行周调度、旬督导、月考评、季考核,把城市更新考核结果与区市年度综合考核挂钩,确保各项工作时、度、效相统一,营造比学赶超、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

  守牢“一排底线”

  注重实事求是、安全为先,狠抓矛盾隐患防范化解。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贯穿其中,坚决不与民争利、不做过头事、不造新隐患。

  一是提升惠民底线标准。出台全市安置房建设品质提升指导意见,优化拆迁安置补偿标准,把安置房建在原址或就近好地段,成立群众监督小组参与建设全过程,以“给咱爹咱娘盖房子”的态度,保障与商品房同品质。抓好改前问需于民、改中问计于民、改后问效于民,编制老旧小区改造造价标准,按照平均每平方米不低于600元投入标准实施改造,推动老旧楼宇、存量设施、低效空间协同改造,保障应改尽改、宜改即改。

  二是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全面摸排城中村、居住小区、历史建筑安全风险状况,综合采取拆除重建、维修加固、设施增补等措施,消除居住安全、公共安全、消防安全和社会治安等隐患。在全市建筑工程全面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总监制、经理驻场制,推进重大事故隐患等专项整治,有效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三是着力防范化解矛盾。组建法律服务团队提前介入,“法、理、情”三位一体破解房屋类型多样、土地界限不清、“一地两证”等难题。

  完善“一组体系”

  坚持建新补强、内外兼修,提升市政设施保障能力。

  瞄准市民密切关注、反映强烈的城市运行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加快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锻长板、提效能,持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推动城市道路体系更加畅通。全力推进市政道路“15515+N”工程,启动世界最长的海底公路隧道—胶州湾第二隧道穿海作业,加快全市体量最大、里程最长的快速路工程—重庆路快速路建设,建成跨海大桥高架路二期、辽阳路快速路、唐河路—安顺路等10条骨干道路,打通近50条未贯通道路,投用14处重点区域过街设施,持续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让市民出行更加顺畅。

  二是推动公用设施体系更加健全。全部启动东岸城区清洁取暖“煤改气”建设,建成国内涉海距离最长的城市燃气管线—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构建“一网多源,多源互备”的工业余热再利用运行体系,城市清洁能源供热总面积位居全省第一,让市民生活更加舒心。

  三是推动停车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坚持“上天入地、能建则建”“盘活存量、应享尽享”,多措并举增加泊位供给,提高既有泊位利用率,累计建成90个公共停车场、新增泊位约2.6万个,实现20.8万个泊位开放共享,让市民停车更加便捷。

  探索“一套范式”

  坚持完整保护、永续利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持续强化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管理,系统推动保护传承利用,让越来越多沉睡的历史文化遗产重获新生。

  一是加大资源调查公布力度。坚持先系统普查、后有机更新,对有代表性的老建筑、老街区及时公布并纳入保护名录,累计公布337处历史建筑和1400余处传统风貌建筑。

  二是系统开展保护修缮。施行《青岛市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条例》,制定保护技术导则、修缮施工导则,建立保护修缮“评估保护级别、评定价值要素、实施方案报审”的标准化流程,将分级保护和要素保护工作前置,守好保护修缮底线。

  三是扎实推进活化利用。对典型历史记忆的里院建筑,融入现代使用功能,引入特色餐饮、文化艺术、休闲体验等249家重点业态,运营面积13.1万平方米。对收回的可利用民居改造成保障性住房,提供给年轻人和中低收入群体,兼顾社会公平,保持老城活力。

  打造“一批样板”

  加强绿色引领、科技赋能,构筑品质城市有力支撑。

  紧紧把握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等重大机遇,用心用情建设工程精品、打造品质之城。

  一是筑牢建筑生态本底。坚持发展绿色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推广绿色建造一体发力,两年来建成绿色建筑4142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升795万平方米,政府采购工程项目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以上。

  二是塑强建造数字支撑。系统推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全过程应用、智慧化工地全流程监管、智能建造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全市已有4个项目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4项技术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

  三是深化新型建设方式应用。两年来开工装配式建筑1122万平方米,市政道路应用预制装配达到83万平方米,累计培育7家山东省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相关经验做法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装配式建筑发展首批可复制推广经验清单。

  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李欢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