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柞水县打造西商融合协作发展先行区的思考

2024-08-06 | 来源:本网 作者:刘鹏
  2023年1月,西安—商洛融合发展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在西安市召开,签署《西商融合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启西商融合协作发展序幕。一年来,柞水县依托优势、抢抓机遇,全方位跟进西安、服务西安和融入西安,全力打造“西商融合协作发展先行区”。

柞水县城全貌
  抢抓“新机遇”,放大优势促融合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思路,抢抓利好机遇,汇聚优势资源,放大“四个优势”,聚力促进柞水与西安全方位融合、宽领域交流、多层次合作。一是依托区位优势促融合。立足与西安市蓝田县和长安区毗邻接壤、山水相连的地理区位优势,抢抓被纳入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机遇,加快推进西渝高铁项目,进一步放大路网密集、交通便捷优势,着力打造“西安15分钟经济圈”,加速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双向流动,最大限度让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突出生态优势促融合。抢抓商洛市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机遇,立足境内76%的森林覆盖率、88%的植被覆盖率、15.6℃的年均气温、每立方厘米8000个以上的负氧离子等优势,紧扣西安市民避暑、避霾、避喧嚣等需求,通过大力实施生态建养工程,积极培育绿色循环产业,扎实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全面提升“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吸引力,努力把柞水打造成西安市民最佳旅居目的地。三是利用资源优势促融合。抢抓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机遇,立足境内3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8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万亿元潜在价值矿产,以及丰富的水、林木、中药材等资源,通过与西安高质量发展“联姻”,联手合作开发利用富余劳动力、优质新材料和绝美景区景点等资源,着力在错位发展中求共进、在利益均等中求共赢。四是紧扣发展优势促融合。抢抓西安打造“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和培育“六大支柱产业”机遇,立足境内优越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产业基础,通过放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创新型县、陕西省高质量发展生态强县等优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做强康养旅游、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现代材料、清洁能源五大产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与西安深度融合。
柞水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
  建优“生产圈”,搭建平台促融合
  按照“差异发展、多元支撑、精准融合”的思路,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重作用,搭建四个平台,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引企、成链、聚群、协同”格局,聚力建设西商融合发展最优“生产圈”。一是搭建产业平台强支撑。找准柞水在特色产业培育与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求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建立两地“同类型产业融合提升、差异化产业互补发展”机制,携手共建柞水与西安融合协作发展项目库,通过“六库两线一码”平台动态管理,全面压实项目策划包装、科研论证、手续审批、招商引资、落地建设、竣工投产等环节责任,力争每年储备重大合作项目20个以上,投资规模30亿元以上。二是搭建招商平台激活力。围绕西安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和产业分工,坚持以西安为招商引资主战场,聚焦现代材料、木耳产业等“五大产业链”,组建五个重点产业链招商专班,用好丝博会、秦商大会等平台,主动加强与西安商洛商会对接联系,定期组织开展产业项目招商推介,扎实开展叩门招商、乡情招商、驻地招商,每年从西安招引项目10个以上,聚力构建西安企业最具吸引力的投资“洼地”。三是搭建科创平台促孵化。加强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每年引进专业人才30名以上、承接西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个以上,孵化带动小微企业15家以上。依托西安科技资源开展立体联动孵化、两链融合试点,探索“西安研发、柞水转化”“西安制造、柞水配套”等模式,推进“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每年培育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四是搭建数字平台提效能。巩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创建成果,主动跟进《西安市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计划》,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强力推进政府职能、社会治理、产业培育数字化转型。积极融入“秦岭智谷、数字商洛”建设,加快“网上办”等服务改革,升级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开发“一机游柞水”APP,依托西安网红开展直播带货,全面提升农产品、民俗非遗、文化旅游等在西安市场的认可度和占有率。
商洛秦岭花间境·林隐酒店项目
  建好“生活圈”,优化服务促融合
  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宜居宜业”的思路,持续加大投入,构建四大服务体系,为两地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聚力建设西商融合发展最佳“生活圈”。一是构建互通的路网服务体系。围绕打造西安“15分钟通勤圈、半小时生活圈”,加快西渝高铁建设进度,启动高铁站2个智慧停车场和1100米隧道连接线建设,实施西柞高速公路营盘出入口拓宽、溶洞互通式立交工程,升级柞水营盘镇至广货街镇通往西安的211国道,优化柞水曹坪镇、红岩寺镇至蓝田县葛牌镇等与西安接壤区域路网体系,构建西柞融合“主动脉”和“微血管”。增加西安至营盘镇旅游专列、旅游大巴班次,新增西安至凤凰镇旅游大巴,为两地群众出行和资源互通开辟便捷通道。二是构建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与西安名校开展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等领域合作,每年选派60名以上校园长和骨干教师学习交流。两地共建医疗联盟,每年引进西安名医20名以上,选派到西安三甲医院进修医护人员50名以上,推进健康档案共享和异地就医“一站式”结算,真正实现“技术同城、服务同质、资源同享”。积极组织参加西安各类文化展会,吸引西安学生和企业员工来柞水研学团建,促进双方文化事业多元交流。三是构建互利的康养服务体系。深化康养旅游宣传、营销和管理等合作,推进两地景区、酒店、旅行社信息互享、市场互动、客源互送,联手做强文旅市场,力争到2026年西安来柞水组团游比例提升到45%以上。大力发展康养业态,打造特色民宿400院以上,形成“柞水—蓝田—西安”“柞水—长安—西安”等环秦岭天然生态康养精品线路。加快盘龙、梨园等康养产业园建设,强化康养旅居宣传,广泛吸引西安市民来柞租房康养度假和购房置业定居,力争到2025年康养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四是构建互联的改革服务体系。打破两地行政区划和行业壁垒,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跨城通办模式,推动社保、医保、纳税、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构建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跨区域政务服务体系。协同建设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深化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共建政策争取、标准对接、产业转移、设施完善、园区合作等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合力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双向流动。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
  建美“生态圈”,生态协同促融合
  按照“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绿色发展”的思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推进四个协同,持续提升生态质量,聚力建设西商融合发展最美“生态圈”。一是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强化与毗邻的西安市长安区、蓝田县合作,两地共建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机制,组建涉秦岭区域科普科考、巡察管护、联合执法工作队,携手保护大秦岭。联合开展山体、森林、土壤生态修复,共同推进种质资源普查、森林火灾防范和松材线虫病防治,共享山水好生态。对标《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联手制定环境承载、产业准入、项目管理等规范,严查秦岭“五乱”问题,促进秦岭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二是生态监测协同推进。强化与西安高校、科研机构、环保单位合作,两地协同建立生态环境联合共管和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监测效能。依托西安科技资源,共建“数字秦岭”智慧管控平台,在重点峪口、路段安装生态保护智能监测预警系统。争取在柞水建设秦岭生态监测体系和气候适应性城市重点实验室,强化生态环境修复、水源涵养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森林碳汇价值评估、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等领域监测,努力让秦岭的青山永驻、绿水长流。三是生态品牌协同打造。持续提升柞水朱家湾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营盘国际慢城、牛背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品牌美誉度,推进洞天福地、秦楚古道、终南山寨等与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等精品景区联动,协商推出“一票畅游柞水和西安”活动,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持续加大以柞水木耳为代表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阳坡院子为代表的“秦岭宿集”品牌推介,同步推进好山、好水、好空气、好产品营销,着力提升西安市场占有率,全面唱响“秦岭闺秀·康养柞水”公用品牌。四是生态价值协同转化。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发挥西安经济强、技术新、人才广等优势,携手推进柞水森林、空气、水流、耕地等优势资源价值转化。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等机制,继续做好“引乾济石”调水保障服务。扎实推进马耳峡水库、曹坪抽水蓄能电站、国家储备林等项目建设,扶持壮大以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新材料百亿级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生态价值转化能力。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