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公益与生存的双重困境——重读梦萌对关中灌区警示文有感

2025-09-29 来源:文学大院 作者:周忠

  三十年前,梦萌先生以“白血病”为喻,对宝鸡峡灌区管理体制展开犀利剖析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当时灌区改革的沉疴积弊。今日重读,字里行间奔涌的忧思与呐喊依然振聋发聩,更令人惊叹的是其预见性——文中揭示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结构性矛盾,至今仍是许多公益性行业改革难以绕行的深水区。

  梦萌先生眼光独具之处,在于他穿透“自收自支”的表象,直指公益服务属性与机构生存压力之间的本质冲突。当灌区既承担防汛抗旱、生态维护等公益职能,又不得不在市场化浪潮中自谋生路,管理行为的异化便成为必然:旱时为保收入而限水(卖方市场),涝时为冲指标而催用水(买方市场),水的科学调度让位于机构的生存逻辑。这种体制性扭曲不仅导致水利工程失修、管理腐败滋生,更深层的是,它编织了一张双重困局之网——农民苦于不断加重的水费负担,管理单位陷于工资拖欠的运营窘境。本应维系生产、互利共生的水利纽带,竟异化为相互掣肘的沉重锁链。

  梦萌所提出的“收支两条线”改革构想,实则是重新划定政府责任与市场边界的关键探索。水利作为农业命脉,具有鲜明的公共产品属性,若将其完全推向市场,必然导致功能失灵与公平缺失。他主张以70%公益性与30%功利性作为大致的比例划分,虽为概数,却体现对公共事业定位的深刻洞察——既不可退回到政府大包大揽、效率低下的老路,也不能坐视公益属性在市场化过程中被逐步侵蚀。

  三十载光阴荏苒,我国三农政策已实现历史性转型。农业税全面取消、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正与梦萌当年“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呼吁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如今再读,其价值不仅在于推动了陕西灌区体制机制的现实改革,更在于它揭示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改革逻辑:任何关涉基本民生的领域,都必须准确把握公益与市场的平衡点;任何漠视从业者尊严与权益的制度安排,终将难以持续。

  水之兴衰,关乎国本;制之良窳,系于民生。梦萌先生的警示,超越一时一地,映照出公共事业改革中历久弥新的真问题。从水利到教育、医疗,每一处公益与效率的权衡,都考验着治理智慧与人文关怀。这或许正是这篇旧文能够穿越时光,至今仍熠熠生辉的力量所在。

  〓 作者简介

  周忠,退休副处级公务员,作家,文艺评论家。已出版长篇小说《国色》《涅槃》《沣镐春晓》,多篇文艺评论刊发于文艺报、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广西日报等。

责任编辑:李欢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