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的社会责任》

2025-07-28 来源:本网 作者:马发虎
  西北建设杂志社讯 文化保护的责任,关乎全民的文化素质与认知水准。

  传统文化的消逝、湮没与失传,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其一,自然淘汰——这是人力难以抗拒的自然之力,风雨侵蚀、岁月流转,总会带走一些东西;其二,人为漠视——许多人觉得事不关己,即便明知可惜,要么自认无力挽救,要么因付出难获回报而袖手旁观;其三,利益考量的短视——逐利本是生存本能,可若利益微薄便视而不见,无利可图便彻底漠视,甚至连部分保护单位也因觉得“价值不高”或“怕添麻烦”而疏于管护;其四,弃繁就简的浮躁——业内人为求省时省工、利益最大化,美其名曰“改进”,实则砍掉传统工艺中最繁琐细腻的精髓,长此以往,真正的技艺便在简化中流失;其五,人为破坏——又分无知与有知两种:无知者多是无意为之,比如孩童不懂壁画珍贵而乱刻乱抠,或是拆迁、修缮时因不懂保护、缺乏技术而造成损毁。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破坏、损坏、流失与失传,往小了说,是某个行业技艺的断代;往大了说,是人类文化价值的折损。若不重视,只会陷入恶性循环:不断丢失,不断考古,不断补救性研究。如今,绿蓝草与青浸墨传统壁画,正面临被淘汰湮没的困境。
  昨日偶然探访背阳观,满院杂草丛生,窑洞内壁画裂缝斑驳、残片脱落,看得人心里发紧。那是三十六年前我与师父倾注心血绘制的作品,更是青浸墨传统壁画的典范之作。此景此情,可悲可叹,直教人如鲠在喉,心如刀绞。


  还有前年,我去罗家庙,见那幅绿蓝草彩绘——那是我与师叔、师伯三家合力完成的心血之作,称其为“典范”毫不为过,名副其实——却被无知的新会长以“看起来旧了”为由刷掉,实在令人痛心疾首!他哪里知道,那一刷,刷掉的是几代人的心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标本,是西府文化的珍贵价值。这般无知,真让人既气愤又无奈,这便是缺乏文化认知的可怕之处。

  在此恳请宗教部门与文化部门予以重视,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