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腔的春天——亢氏也说安万和“一院两社”
2025-07-09
来源:本网
作者:愚叟
去冬以来,“安万热”持续升温,相关讨论铺天盖地,手机屏幕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相关内容。在一片好评声中,也出现了一些否定“一院两社”的声音。言论自由固然可贵,但这种褒此贬彼一边倒的现象,显然有失客观公正。热潮涌动之时,有人鼓动我撰文夸赞安万剧团,顺便嘲讽“一院两社”,我始终不为所动。原因有三:其一,我生性不喜随波逐流,厌恶人云亦云;其二,“一院两社”自小便是我心中至高无上的艺术殿堂,我绝不愿违心诋毁;其三,我自信尚有基本的判断力,深知这种损人不利己之事,实在愚蠢至极!
今日得暇静坐书斋,感觉这场舆论热潮已渐平息,心中忽生冲动。既已决定文责自负,便不再遮遮掩掩,只企我这笨拙却真诚的文字,能为大家带来些许精神上的愉悦。
在此,我想先阐明观点:安万剧团与“一院两社”,皆是梨园翘楚,各具特色,凭借独特优势屹立于秦腔艺术的巅峰。我自知没有贤达的胸襟和情怀,但斗胆做个比喻,它们之间的关系,恰如臊子面与鱿鱼海参。陕甘两地同属秦腔故乡,都为名家荟萃之地。安万剧团质朴纯厚,充满烟火气;“一社两院”精致考究,尽显高雅格调。不过是受众面与审美偏好的差异,彼此并不矛盾冲突,反而共同绘就了秦腔艺术的绚丽画卷。正所谓:各具特色竞风流,恰似一月映四江。
正如月亮倒映在四条江河,月影各有风姿,又有谁能评判哪一轮更亮呢?
安万剧团作为拥有150多名演职人员的民营团体,阵容强大,人才济济,行当完备,机制灵活。它始终秉持“做老实人,唱百姓戏”的理念,创新采用“台上台下大合唱”的创作模式;不仅为演员提供唱腔技巧培训,更注重在表演中传递生活质感,引发观众共鸣;尤其擅长演绎武功戏,在传承挖掘失传剧目方面也颇具时代特色;同时,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以戏带商,带动消费。剧团掌门人安万虽身有缺憾,却以满腔热忱与执着追求,在秦腔之路上不断前行。这种接地气的风格,正是其深受百姓喜爱的关键所在。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自1938年成立至今已走过87年风雨历程。从一粒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其发展历程令人赞叹。记得读初中时,父亲曾告诉我,解放初期,西北局便将其定为副省级事业单位。全国大区调整后,虽降为正厅级单位,但马建翎院长仍保留副省级待遇至驾鹤仙遊,足见其重要地位。这里大师云集,李继祖、李瑞芳、任哲中、贠宗翰、马有仙等名家,皆在此留下了艺术足迹。在剧目创作上,传统剧、改编历史剧、新编现代剧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如今,研究院汇聚了3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李梅为代表,15位梅花奖、3位文华奖、9位白玉兰戏剧奖得主齐聚,形成了强大的演员阵容,其艺术影响力辐射国内外。
易俗社与三意社这两所百年老社,现隶属西安市演艺集团,历史底蕴深厚,堪称秦腔界的“活化石”。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两位百岁老人吃的米,过的桥,谁可与其比肩?
易俗社创建于1912年,至今已有113年历史,更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建社以来,培养了15期近千名学员,他们遍布西北各大秦腔剧团。这里不仅有范紫东、孙仁玉等杰出编剧,更涌现出“秦腔泰斗”刘毓中、“西京梅兰芳”王天民、“秦腔皇后”肖若兰等表演大师,以及陈妙华、张咏华等中坚力量,还有张保卫、李淑芳等新生代艺术家。一代代易俗社人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形成独特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提及三意社,我记起58年前的一桩往事。“文革”时期,三意社下放岐山劳动改造,当时我步行十六七里,只为一睹他们的演出。拥挤的人群中,鞋子被踩掉,散场后我索性光脚片跑回家,这场演出的魅力可见一斑。
三意社成立于1915年,历经百年沧桑,在困境中坚守,于繁荣中发展。其剧目丰富多样,既有《赵氏孤儿》《火焰驹》等传统经典,也有《白毛女》《小女婿》等革命现代戏,还有《少帝轶事》《武则天》等创新之作。三意社以“慷慨激昂”的风格闻名,剧目充满正义力量,表演激情四溢。从创始人苏长泰到如今的侯红琴、张涛等梅花奖得主,人才辈出,星光熠熠。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活跃在祖国西部的众多秦腔艺术团体,用精彩演出谱写岁月华章,让有着“中国多种戏曲鼻祖”“中国戏曲活化石”美誉的秦腔,走出西北,闻名于世。因此说:秦腔是刻在秦人的血脉里的文化符号,是西北人耿直爽朗性格的生动写照,是扎根在黄土地深处最动人的慷慨之歌,更是百姓烟火日常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
秦腔的故事,唱不尽人生百态;秦腔的舞台,演不完悲欢离合……
而这,正是秦腔艺术永恒的魅力所在。(愚叟亢氏于无为斋灯下)
今日得暇静坐书斋,感觉这场舆论热潮已渐平息,心中忽生冲动。既已决定文责自负,便不再遮遮掩掩,只企我这笨拙却真诚的文字,能为大家带来些许精神上的愉悦。
在此,我想先阐明观点:安万剧团与“一院两社”,皆是梨园翘楚,各具特色,凭借独特优势屹立于秦腔艺术的巅峰。我自知没有贤达的胸襟和情怀,但斗胆做个比喻,它们之间的关系,恰如臊子面与鱿鱼海参。陕甘两地同属秦腔故乡,都为名家荟萃之地。安万剧团质朴纯厚,充满烟火气;“一社两院”精致考究,尽显高雅格调。不过是受众面与审美偏好的差异,彼此并不矛盾冲突,反而共同绘就了秦腔艺术的绚丽画卷。正所谓:各具特色竞风流,恰似一月映四江。
正如月亮倒映在四条江河,月影各有风姿,又有谁能评判哪一轮更亮呢?
安万剧团作为拥有150多名演职人员的民营团体,阵容强大,人才济济,行当完备,机制灵活。它始终秉持“做老实人,唱百姓戏”的理念,创新采用“台上台下大合唱”的创作模式;不仅为演员提供唱腔技巧培训,更注重在表演中传递生活质感,引发观众共鸣;尤其擅长演绎武功戏,在传承挖掘失传剧目方面也颇具时代特色;同时,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以戏带商,带动消费。剧团掌门人安万虽身有缺憾,却以满腔热忱与执着追求,在秦腔之路上不断前行。这种接地气的风格,正是其深受百姓喜爱的关键所在。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自1938年成立至今已走过87年风雨历程。从一粒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其发展历程令人赞叹。记得读初中时,父亲曾告诉我,解放初期,西北局便将其定为副省级事业单位。全国大区调整后,虽降为正厅级单位,但马建翎院长仍保留副省级待遇至驾鹤仙遊,足见其重要地位。这里大师云集,李继祖、李瑞芳、任哲中、贠宗翰、马有仙等名家,皆在此留下了艺术足迹。在剧目创作上,传统剧、改编历史剧、新编现代剧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如今,研究院汇聚了3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李梅为代表,15位梅花奖、3位文华奖、9位白玉兰戏剧奖得主齐聚,形成了强大的演员阵容,其艺术影响力辐射国内外。
易俗社与三意社这两所百年老社,现隶属西安市演艺集团,历史底蕴深厚,堪称秦腔界的“活化石”。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两位百岁老人吃的米,过的桥,谁可与其比肩?
易俗社创建于1912年,至今已有113年历史,更是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建社以来,培养了15期近千名学员,他们遍布西北各大秦腔剧团。这里不仅有范紫东、孙仁玉等杰出编剧,更涌现出“秦腔泰斗”刘毓中、“西京梅兰芳”王天民、“秦腔皇后”肖若兰等表演大师,以及陈妙华、张咏华等中坚力量,还有张保卫、李淑芳等新生代艺术家。一代代易俗社人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形成独特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提及三意社,我记起58年前的一桩往事。“文革”时期,三意社下放岐山劳动改造,当时我步行十六七里,只为一睹他们的演出。拥挤的人群中,鞋子被踩掉,散场后我索性光脚片跑回家,这场演出的魅力可见一斑。
三意社成立于1915年,历经百年沧桑,在困境中坚守,于繁荣中发展。其剧目丰富多样,既有《赵氏孤儿》《火焰驹》等传统经典,也有《白毛女》《小女婿》等革命现代戏,还有《少帝轶事》《武则天》等创新之作。三意社以“慷慨激昂”的风格闻名,剧目充满正义力量,表演激情四溢。从创始人苏长泰到如今的侯红琴、张涛等梅花奖得主,人才辈出,星光熠熠。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活跃在祖国西部的众多秦腔艺术团体,用精彩演出谱写岁月华章,让有着“中国多种戏曲鼻祖”“中国戏曲活化石”美誉的秦腔,走出西北,闻名于世。因此说:秦腔是刻在秦人的血脉里的文化符号,是西北人耿直爽朗性格的生动写照,是扎根在黄土地深处最动人的慷慨之歌,更是百姓烟火日常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
秦腔的故事,唱不尽人生百态;秦腔的舞台,演不完悲欢离合……
而这,正是秦腔艺术永恒的魅力所在。(愚叟亢氏于无为斋灯下)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