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安塞:冒严寒排练迎战“元宵节”秧歌展演

2025-02-10 | 来源:本网 作者:鲁华 唐先林
       2月8日清晨,甘泉毛生明副团长发出一首诗:“甘泉启幕鼓箫传,焰吐鱼龙漫野旋。烛影摇红融雪魄,灯山照水接星链。镜收秦塞千年韵,笺拓陕北九曲烟。此际群贤酬社火,一觞一咏共尧天。”用这则短讯,来庆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西部工作站昨日“陕北过大年”采风活动在甘泉成功启动。
  刚刚回复了毛团长,又接到“陕北过大年”民俗采访团安塞县的驻地副团长白小刚老师短信,让前往安塞县文化广场采拍元宵节腰鼓排练。
  采访团一行抵达文化广场时,这里早已经是鼓乐大震,数百名不同的三个腰鼓队,冒着零下-13度的严寒,正在导演的指挥下,进行热火朝天的排演。
  在咚咚咚的鼓乐声中,编演、腰鼓队的队员们按照出场队形,高喊呼声,冲进表演区,展开了气宇轩昂的打鼓表演。
  导演刘瑛向记者介绍,这次参加排练的队员有小学生、社区市民和郊区农民,连同乐队,共有300多人,2月12日到延安新区子长路中端,去参加“2025年延安秧歌展演”活动,安塞区表演队展演顺序排列第二,欢迎采访团到时候莅临观赏。
  远古时代,黄河各流域部落的男性常用一截中空的树干包以羊皮,携在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在秦朝为了防止其他游牧民族侵犯疆土,每个士兵身上都背着鼓,用于警报。天长日久,演绎成现在的腰鼓。而“腰鼓”则是陕北广泛流传的民间鼓舞形式,尤其以延安安塞县、榆林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明代后期,灾荒与农民起义使得横山人南迁,也把横山的腰鼓带到了安塞。
  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的“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在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束了广场采访,采访团依依不舍的告别彩排现场,沿着子安公路向北的子长和绥德进发。
  下午时,汽车停在了子长县中山街151号“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前。采访团开始进入采访第三站。
  吴堡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扼秦晋之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是陕北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子长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出席和列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李维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张浩、邓颖超、吴亮平、郭洪涛等。张闻天主持会议。会议着重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