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方之域 艺术之乡——榆林市横山区历史文化暨城市建设探究
陕北,不仅仅是由榆林和延安两市组成的行政区域划分和地理意义上的陕西北部,更重要的是,陕北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一种在逆境中崛起的自信的精神。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说,“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地方生存,简直就是奇迹”。也同样是斯诺,他在《西行漫记》里写道:“走进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
衡山区芦河河滨区
处在陕北中部地区的横山,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是黄土高原向内蒙古鄂尔多斯台地过渡地带。她既有黄土高原的雄浑壮美,也有大漠草原的宽广辽远,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交融区,她既有丰富的地下宝藏,也有独具特色的杂粮、羊子等农牧产品,可以说,陕北有的,横山应有尽有。也可以说,横山就是浓缩的陕北,“唯大横山,才最陕北”。
横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秦汉到唐宋乃至明清,出了横山,便是塞外。长期以来,战争是这块土地的主题,这也就让横山与全国息息相关,占有横山,进可攻、退可守;失去横山,延安危、关中慌。
衡山鸟瞰
横山的文化和民俗也极具陕北特色,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汉胡不断杂居,但一直保留着远古的传统。秧歌、腰鼓、唢呐、道情,各具特色,源远流长;酒曲、民歌、说书、曲艺,传承久远,随处可见。其实在陕北,无论是腰鼓,还是说书,或者是民歌,几乎每个县都有,但横山独具特色,这大概正是横山被文化部等有关单位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秧歌之乡”“中国曲艺之乡”和“中国陕北民歌之乡”的原因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横山县城很美好,一条主街、一条过境的省道,各单位分别在县城的各个角落独门独院地办公,具委的大门敞开式地面对正西的大马路,而县政府的大门虽然向南,文化却隐藏在拐巷中……
“羊煤土气”极具进入21世纪的横山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陕北特色,富裕起来的横山更加耿直豪爽,典型陕北模样。现在探明的储量按照平米计算,横山的土地下每平米约储藏有煤炭6吨、石油115公斤、天然气140立方米、岩盐40吨。
榆林市科创新城体育中心
说横山最陕北,不仅仅是说横山的地下蕴藏了陕北各县富含的煤、油、气等资源,而且横山囊据了陕北全部的地理特征,无论是北部的风沙草滩区还是南部的丘陵沟壑区,同时,横山的民俗、极具陕北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横山人民跟苦奋斗,创新发展,北治沙、南治土,中部治河坝,在农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逐渐成为“中国能源百强县”“全国绿化模范县”,成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及“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横山的林业用地达到430万亩,现有林木保存面积2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国家林业局原局长贾治邦曾为横山绿化造林的“头号功臣”写下“大漠之星樟子松”道劲的大字。
衡山夜色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横山,这片曾经的边塞之地正以昂扬的姿态迎接着时代的检阅,脚踏大地,创新前进。如今的横山县城已经大变模样,不仅仅面积扩大很多倍,而且功能越来越完善——北大街的横山中学承载着读书改变命运的重担;而城中央的文广大楼、图书馆则散发着艺术的气息,表达着横山独特的魅力;南街转盘旁,新建成的体育公园成为独特的地标,成为城里人夏日纳凉、四季跑步健身的绝佳去处;西沙的移民小区拔地而起,成为小康、幸福安居的代名词。
责任编辑:李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