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临洮的吟唱之《长城,屹立在我心中的城》
2024-09-30 | 来源:本网
作者:袁银波
作为秦人,我常常因秦始皇建造了万里长城而骄傲;作为华人,我常常因华夏有万里长城而自豪;作为一个曾经当过兵的人,我常常因中国有万里长城而荣耀。因为,这一横亘在中国北疆的雄伟建筑,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了它,才保卫了中华之国的万里疆土,守护了亿万华夏国人的平安幸福,它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它是一座最庞大的、丰富的、壮观的物质财富金山和精神财富宝库。
我在《巨人,停留在我心中的谜》一文中已经写及,因临洮发现了十二巨人,秦始皇认为是兵灾凶兆,他一方面收缴天下兵器,铸造十二金人镇守秦宫,一方面派遣蒙恬、扶苏,抓紧修筑万里长城,以防止夷胡之人的侵袭。因十二巨人发现于临洮,故在临洮一段所筑长城十分险要坚固。史书有载,秦长城西端应终于甘肃岷县,而在岷县二郎山也曾发现有秦长城遗址,但是遗址十分模糊,这仍有待于继续考证。可是临洮就不同了,这里有确切的秦长城遗址,有确凿的秦长城证据,它完全印证了秦万里长城“始于辽宁,终于临洮”一说。
根据现有的资料,说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一是派方士徐市率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仙山寻找长生不老仙药,二是派燕国方士卢生,去寻找羡门、高誓这两个仙岛。卢生本是一个儒生弟子,懂周易,会八卦,能占卜,颇有名气,秦始皇对他十分器重。卢山寻找仙岛回来,自称自己到了仙岛,并得到了天书,那天书上说:“亡秦者胡,防不胜防。”秦始皇误以为宫中美人胡姬是红颜祸水,便假借“梦中杀人”将其杀之。后因见临洮出现十二巨人之奏疏,又想到亡秦者胡会是胡人,即那些北方的匈奴和游牧民族,便命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修筑万里长城。他们先连接并扩建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形成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起辽东的万里长城。这里的“辽东”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地理概念,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秦长城的东段确实延伸到了今天的辽宁省境内,但其具体的起点位置已难以精确考证。西至临洮或西起临洮虽比较明确,但今岷县的长城遗址比较模糊,二临洮的长城遗址比较明确,是有根有底有证有据的。相对而言,毕竟因明代距今较近,故明长城的东起点比较明确,它位于辽宁省的虎山。这里地处鸭绿江畔,是明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及东北亚敌对国家而精心构建的防线起点。明长城从虎山向西延伸,横跨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十个省份,最终抵达西部的终点。有东便有西,有始便有终,那么,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在哪里呢?那就是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嘉峪关,这是指明万里长城,在秦长城西端终点向西延伸了。嘉峪关作为明长城的西端终点,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节点,更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军事要塞。当时,为了进一步加强西北边防,嘉峪关被扩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关城。它不仅有坚固的城墙和城门,还配备了完善的守卫体系和军事设施,成为了当时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嘉峪关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辉煌成就,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嘉峪关还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和纽带。这样,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横贯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宁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自治区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称其为万里长城,却也名副其实。
明代,对于万里长城的加固和延伸,是另一回事。但是秦代,在那样一个只有2000万人口的秦代,要修筑万里长城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谈何容易?更何况,还要修直道、驰道、阿房宫、骊山陵墓,铸十二金人,那时的劳役何其多,那时的秦人何其苦也!可他们虽然苦是苦,累是累,但却创造了神奇,构筑了伟大,铸就了辉煌。
对于秦长城东边的起点,虽有“东起辽东”之说,但辽东是辽宁省的古称,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具体它在辽东什么地方,目前没有定论。而“西至嘉峪关”比较肯定,这是指明长城。明代,其所以要把秦万里长城由岷县延伸至嘉峪关,是因为嘉峪关地势十分险要,其雄关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坐落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紧依黑山悬壁长城,向南连接天下第一墩,它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这里的长城第一墩又称天下第一墩、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嘉峪关市嘉峪关城堡北8公里处,还有一悬臂长城,它建于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山坡上,是明嘉靖年间,为了加强嘉峪关城堡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壁以外、峡南侧的山头上开始建筑的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是长城注入嘉峪关时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说,历朝历代,对于秦万里长城,还是在修缮保护着的,而以明代的力度更大,尤以嘉峪关一带的力度更大。
掐指算那时间,我是8月22日下午至临洮战国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陪同我一起前往的,有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常务理事、临洮县陇西李氏组籍研究会会长李柏龙,还有他们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李启华和副秘书长李柏义。那天,天色很好,是晴到多云。当时,虽有云层遮挡着天空,但那是局部的,且云层多是积云或范围不大的层状云,它时而遮挡了阳光,时而让阳光在隙间的晴空放射出来,时而又让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再放射出来,总而言之,那是不断变幻着的。天空的美,全在于云;云是树木的枝叶,没有枝叶树干就会变得枯燥;云是草木的花朵,没有花朵原野就会变得单调;云是百鸟的羽毛,没有羽毛天鹅也会变成丑陋的小鸭;云是华丽的服饰,没有服饰纵是仙女也羞于见人……也还有霞,傍晚的霞,是五彩的、斑斓的、壮观的、绚丽的……看,就是这样一种季节,就是这样一种天气,就是这样一个傍晚,我们一行人,就待在这万里长城的末端,不,它是末端也是起点,是西端的起点,我们该是多么的骄傲,多么的恣意,多么的纵情,多么的尽兴啊!
其实,这里的风景不只有长城遗址,还有高山,还有大川,还有深沟,还有险峻:那高山高得出奇,它插入白云,接着青天;那大川少大得少见,南北有数十里之地,东西则看不见尽头;那深沟深得可怕,看了叫人头晕,叫人目眩,叫人不敢俯身下看;那险峻险得恐怖,猿猴也难以攀上,雄鹰也怯于飞旋,人呢?在这里自然心惊胆颤……似这样的地方,且不说有城有池有烽火台了,即使有人堆石在这里防守,恐怕敌人也难于攻上。这里的风景不只有夕阳、晚霞,还有原野、树木、草药、鲜花:那原野满布秋天的色彩,玉米金黄待收,谷子垂下穗头;那树木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形成一道又一道林带;那草药不知其名,但其花五彩纷呈,美不胜收,不愧是中草药之乡;那秋果挂满枝头,红的苹果,黄的鸭梨,紫的葡萄,令人眼馋,催人垂涎……就在这里,就在这树有国务院公布、甘肃省政府勒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临洮段”这个地方,我们合影照相,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和精彩的照片。
眼见,太阳开始落山,晚霞渐渐散去,我们虽然不忍离开,却又不得不离开……离开秦长城旧址后,我们回到了临洮县城,来到了那个叫做狄道的地方。那地方富有特色,雄伟大气,古朴典雅;那地方十分热闹,灯火通明,载歌载舞;那地方是美食之城,人声喧哗,摊点遍布;那地方摊主忙碌,油炸火烧,香溢四处……就在这个地方,就在狄道美食城这个地方,我们各自选择自己的美食,度过了临洮之行难忘的一夜,美好的一夜,这也是我在临洮的最后一个夜晚。 作者简介:
袁银波,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陕西扶风班家谷(班固故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班固书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姓氏文化联合会文创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其小传被收入《中国作家辞典》等50多部辞书。1969年入伍,在空降兵部队服役并从事文艺创作,多次立功受奖。1976年复员,先后在《陕西日报》、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后供职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曾创办并主编过《宝葫芦》《神童》《艺术界》《盛世文化》和《长安文化》杂志,组织过六届“中华美”全国少儿作文、书画大赛和多次少儿文艺活动。现已发表4000多万字文学作品,包括诗歌300余首,寓言400余则,中、短篇童话50多篇,报告文学60多篇,长篇小说13部,中、短篇小说30余(部)篇,专著53部,有多部作品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秦宫秘史》(被改编为29集电视连续剧《乱世英雄吕不韦》)《残秋》《媚蝶》《鹰魂》(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后三国演义》(三种版本)《袁银波儿童文学集•七七四十九夜》(3册)《绿楼梦》《巾帼情仇》《竹圣悲歌》《凤舞酒都》《七彩鸟》《班氏演义》等。2024年,他的《班谷文缘——袁银波作品选》(12卷600余万字)获政府资金重点扶持将正式出版,同时,他的33集电视连续剧《天鹅A计划》入选陕西省重大文艺作品和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他小说创作以历史小说和军旅文学为主,纪实文学以报告文学和人物特写而见长,儿童文学以童话寓言和科普读物影响甚广。
我在《巨人,停留在我心中的谜》一文中已经写及,因临洮发现了十二巨人,秦始皇认为是兵灾凶兆,他一方面收缴天下兵器,铸造十二金人镇守秦宫,一方面派遣蒙恬、扶苏,抓紧修筑万里长城,以防止夷胡之人的侵袭。因十二巨人发现于临洮,故在临洮一段所筑长城十分险要坚固。史书有载,秦长城西端应终于甘肃岷县,而在岷县二郎山也曾发现有秦长城遗址,但是遗址十分模糊,这仍有待于继续考证。可是临洮就不同了,这里有确切的秦长城遗址,有确凿的秦长城证据,它完全印证了秦万里长城“始于辽宁,终于临洮”一说。
根据现有的资料,说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一是派方士徐市率五百童男童女,去海上仙山寻找长生不老仙药,二是派燕国方士卢生,去寻找羡门、高誓这两个仙岛。卢生本是一个儒生弟子,懂周易,会八卦,能占卜,颇有名气,秦始皇对他十分器重。卢山寻找仙岛回来,自称自己到了仙岛,并得到了天书,那天书上说:“亡秦者胡,防不胜防。”秦始皇误以为宫中美人胡姬是红颜祸水,便假借“梦中杀人”将其杀之。后因见临洮出现十二巨人之奏疏,又想到亡秦者胡会是胡人,即那些北方的匈奴和游牧民族,便命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修筑万里长城。他们先连接并扩建了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形成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起辽东的万里长城。这里的“辽东”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地理概念,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秦长城的东段确实延伸到了今天的辽宁省境内,但其具体的起点位置已难以精确考证。西至临洮或西起临洮虽比较明确,但今岷县的长城遗址比较模糊,二临洮的长城遗址比较明确,是有根有底有证有据的。相对而言,毕竟因明代距今较近,故明长城的东起点比较明确,它位于辽宁省的虎山。这里地处鸭绿江畔,是明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及东北亚敌对国家而精心构建的防线起点。明长城从虎山向西延伸,横跨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十个省份,最终抵达西部的终点。有东便有西,有始便有终,那么,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在哪里呢?那就是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嘉峪关,这是指明万里长城,在秦长城西端终点向西延伸了。嘉峪关作为明长城的西端终点,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节点,更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军事要塞。当时,为了进一步加强西北边防,嘉峪关被扩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关城。它不仅有坚固的城墙和城门,还配备了完善的守卫体系和军事设施,成为了当时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屏障。嘉峪关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辉煌成就,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嘉峪关还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桥梁和纽带。这样,从山海关到嘉峪关,横贯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宁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自治区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称其为万里长城,却也名副其实。
明代,对于万里长城的加固和延伸,是另一回事。但是秦代,在那样一个只有2000万人口的秦代,要修筑万里长城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谈何容易?更何况,还要修直道、驰道、阿房宫、骊山陵墓,铸十二金人,那时的劳役何其多,那时的秦人何其苦也!可他们虽然苦是苦,累是累,但却创造了神奇,构筑了伟大,铸就了辉煌。
对于秦长城东边的起点,虽有“东起辽东”之说,但辽东是辽宁省的古称,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具体它在辽东什么地方,目前没有定论。而“西至嘉峪关”比较肯定,这是指明长城。明代,其所以要把秦万里长城由岷县延伸至嘉峪关,是因为嘉峪关地势十分险要,其雄关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坐落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紧依黑山悬壁长城,向南连接天下第一墩,它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这里的长城第一墩又称天下第一墩、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嘉峪关市嘉峪关城堡北8公里处,还有一悬臂长城,它建于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山坡上,是明嘉靖年间,为了加强嘉峪关城堡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壁以外、峡南侧的山头上开始建筑的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是长城注入嘉峪关时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说,历朝历代,对于秦万里长城,还是在修缮保护着的,而以明代的力度更大,尤以嘉峪关一带的力度更大。
掐指算那时间,我是8月22日下午至临洮战国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陪同我一起前往的,有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常务理事、临洮县陇西李氏组籍研究会会长李柏龙,还有他们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李启华和副秘书长李柏义。那天,天色很好,是晴到多云。当时,虽有云层遮挡着天空,但那是局部的,且云层多是积云或范围不大的层状云,它时而遮挡了阳光,时而让阳光在隙间的晴空放射出来,时而又让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再放射出来,总而言之,那是不断变幻着的。天空的美,全在于云;云是树木的枝叶,没有枝叶树干就会变得枯燥;云是草木的花朵,没有花朵原野就会变得单调;云是百鸟的羽毛,没有羽毛天鹅也会变成丑陋的小鸭;云是华丽的服饰,没有服饰纵是仙女也羞于见人……也还有霞,傍晚的霞,是五彩的、斑斓的、壮观的、绚丽的……看,就是这样一种季节,就是这样一种天气,就是这样一个傍晚,我们一行人,就待在这万里长城的末端,不,它是末端也是起点,是西端的起点,我们该是多么的骄傲,多么的恣意,多么的纵情,多么的尽兴啊!
其实,这里的风景不只有长城遗址,还有高山,还有大川,还有深沟,还有险峻:那高山高得出奇,它插入白云,接着青天;那大川少大得少见,南北有数十里之地,东西则看不见尽头;那深沟深得可怕,看了叫人头晕,叫人目眩,叫人不敢俯身下看;那险峻险得恐怖,猿猴也难以攀上,雄鹰也怯于飞旋,人呢?在这里自然心惊胆颤……似这样的地方,且不说有城有池有烽火台了,即使有人堆石在这里防守,恐怕敌人也难于攻上。这里的风景不只有夕阳、晚霞,还有原野、树木、草药、鲜花:那原野满布秋天的色彩,玉米金黄待收,谷子垂下穗头;那树木或大或小,或高或低,形成一道又一道林带;那草药不知其名,但其花五彩纷呈,美不胜收,不愧是中草药之乡;那秋果挂满枝头,红的苹果,黄的鸭梨,紫的葡萄,令人眼馋,催人垂涎……就在这里,就在这树有国务院公布、甘肃省政府勒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临洮段”这个地方,我们合影照相,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和精彩的照片。
眼见,太阳开始落山,晚霞渐渐散去,我们虽然不忍离开,却又不得不离开……离开秦长城旧址后,我们回到了临洮县城,来到了那个叫做狄道的地方。那地方富有特色,雄伟大气,古朴典雅;那地方十分热闹,灯火通明,载歌载舞;那地方是美食之城,人声喧哗,摊点遍布;那地方摊主忙碌,油炸火烧,香溢四处……就在这个地方,就在狄道美食城这个地方,我们各自选择自己的美食,度过了临洮之行难忘的一夜,美好的一夜,这也是我在临洮的最后一个夜晚。 作者简介:
袁银波,男,汉族,1951年出生于陕西扶风班家谷(班固故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班固书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联少儿文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华姓氏文化联合会文创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其小传被收入《中国作家辞典》等50多部辞书。1969年入伍,在空降兵部队服役并从事文艺创作,多次立功受奖。1976年复员,先后在《陕西日报》、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后供职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曾创办并主编过《宝葫芦》《神童》《艺术界》《盛世文化》和《长安文化》杂志,组织过六届“中华美”全国少儿作文、书画大赛和多次少儿文艺活动。现已发表4000多万字文学作品,包括诗歌300余首,寓言400余则,中、短篇童话50多篇,报告文学60多篇,长篇小说13部,中、短篇小说30余(部)篇,专著53部,有多部作品获奖。出版有长篇小说《秦宫秘史》(被改编为29集电视连续剧《乱世英雄吕不韦》)《残秋》《媚蝶》《鹰魂》(获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后三国演义》(三种版本)《袁银波儿童文学集•七七四十九夜》(3册)《绿楼梦》《巾帼情仇》《竹圣悲歌》《凤舞酒都》《七彩鸟》《班氏演义》等。2024年,他的《班谷文缘——袁银波作品选》(12卷600余万字)获政府资金重点扶持将正式出版,同时,他的33集电视连续剧《天鹅A计划》入选陕西省重大文艺作品和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他小说创作以历史小说和军旅文学为主,纪实文学以报告文学和人物特写而见长,儿童文学以童话寓言和科普读物影响甚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