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活成一束光——读苗雨田长篇小说《石峁》有感

2023-08-29 | 来源:本网 作者:乔彩霞
   
    作 家:苗雨田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石峁》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神木籍作家苗雨田继《玉兰带》《黑金白银》《红柳林·蓝柳林》之后的又一力作。小说讲述了一个出身寒门名叫牛远昌的年轻人,高考落榜后的奋斗历程,是一部底层草根农民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和奋斗史。
  主人公牛远昌在建筑工地扛过水泥,后来又被人所骗,大学梦彻底被击碎。在同学杨丽丽的帮助下,牛远昌在房地产公司谋职,并得到公司资助上了大学。上学期间勤工俭学做过家教、在工地上推车拉沙上料等工作的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石峁村创业,搞民宿旅游度假村。之后,牛远昌又蹬过三轮车、送过菜,其间,因为他见义勇为救了煤矿老板的女儿艾丽娅,时来运转当上了煤矿总经理。时势造英雄,后来,牛远昌自己买了煤矿当上了董事长,又投资了电厂、电石厂,成立了投资集团公司。他的成长历程诠释了“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如薄纸应有不屈之心。”他的奋斗史见证了改革开放几十年陕北农村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他把生命活成了一束光。
  人生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甚至世事的变更,在历史的长河来说,都不值一提。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能把自己活成一束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的百味人生,铿锵有力,值得品味。
  梦想被生活一次次碾压,可牛远昌对生活总是满怀希望。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牛远昌在其人生的风雨中,踏平坎坷成大道,历经风雨见彩虹。正印证了那句话:“别想太多,好好生活也许日子过着过着就会有答案,努力走着走着就会有温柔的着落”。
  《石峁》把人物设置在宏大的历史潮流中,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历史感。石峁村是黄土高原成千上万处村落中的一处。作者从小处着眼,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出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思想情感、世态沧桑变换,给人以贴切而亲近的清晰脉络,深刻而哲思的全新启迪。
  牛远昌,这一人物是全篇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那个时代的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作品通过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叙述,通过石峁典型环境描摹和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陕北农村青年的奋斗史、成长史。贫穷曾经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沉,可在逆境中他并不懦弱,而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欣赏生活、掌控命运。那种在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卑里的坚强让人感叹,这正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拼搏精神。牛远昌战胜困难,摆脱束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读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充满了正能量。让读者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生活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
  这一幅现实主义画卷中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生命中会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坚持努力着,就会战胜一切,充满希望地活下去,活出精彩的人生。牛远昌的奋斗史对70后具有巨大的共情力量,写出了每个人的困境、期待与追求。尤其是从高考的独木桥痛栽下来后,父亲牛承德的绝望更可怕:“他就像火红的一簇炭火,突然被一盆水给浇灭”;“异常凝重的空气,被时间的刻刀艰难地镌刻了好一阵后,才在牛承德的一阵咳嗽声中渐渐释放开来”。牛远昌昏睡了三天三夜,一直到第四天,被一双异常粗糙的手轻轻地摩挲醒。看到父亲后牛远昌的眼眶里就涌满了无以穷尽的酸酸涩涩。他嘴唇抖动着,既像被长期禁锢的囚犯,又像是久受委屈的孩子,突然间放声号啕起来……像牛远昌这样世世代代贫困的农民,考大学是他唯一的出路,面对高考落榜的打击,痛不欲生的场景让人感同身受,心生怜悯。
  牛远昌在逆境中的不懈追求,在每个人的心里激起回响,他心如大地般宽广,给予对生活失望的人莫大的安慰与力量。这是《石峁》版的《人生》,也是每个70后的人生,陕北人的人生际遇大多类似。《石峁》主人公牛远昌的人生际遇与《人生》主人公高加林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出生在积贫积弱的陕北农村,父母都是世代务农,都是受苦人,都是非常善良质朴老实厚道的农民,家境都十分贫寒;主人公都经历了高考落榜,都从农村走向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农村。都拥有过轰轰烈烈的爱情。然而两个主人公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结局,上演了不同的悲喜剧,高加林的人生落寞收场,而牛远昌的人生终将辉煌绽放。牛远昌的人生充满奋斗者的艰辛,一步一个脚印,天道酬勤。在对待情感方面,牛远昌始终忠贞不渝,而高加林却是见异思迁,势利至极;高加林的人生也是多次的投机取巧,而不是脚踏实地。因此两人的结局截然不同:牛远昌风光无限地站在人生的巅峰,事业爱情双丰收,而高加林身败名裂、鸡飞蛋打。作品不同的结局,体现了作家不同凡响的叙事风格,不同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悲剧色彩令人扼腕叹息,《石峁》的喜剧风格让人拍案叫绝、感慨万千。牛远昌的人生可谓春在路上,花在枝上,所有的美好都在路上,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偶尔慌乱,偶尔平稳,都各有滋味,怀着诚恳,好好努力,好好生活。
  主人公牛远昌在人生的十字岔口,也曾艰难地抉择。高考落榜后,在建筑工地扛水泥时还在复读,面对父母亲的满面愁容,看着家徒四壁的凄惨景象,牛远昌选择了到建筑工地打工。当度假村生意兴隆之时,牛远昌选择了把度假村拱手让给了他的初恋情人杨丽丽,在金钱与友谊之间选择了友谊,无奈只能再次打工。尤其在爱情与婚姻面前,年轻时他放弃了美丽知性的初恋杨丽丽,选择与杨丽丽家的保姆杨秀梅在一起,这样的选择应该是违心的选择,是生活所迫,实属无奈,就像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一样——“黄色的林子里有两条路,很遗憾我无法同时选择两者。”
  苏格拉底曾说,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选择即取舍,总是充满遗憾。柏拉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在牛远昌功成名就后,未婚妻杨秀梅却选择了退出,让位给艾丽娅,表面上看是牛远昌的不义,实质上是杨秀梅的善良。人生有限,欲望无边,万般皆苦,唯有自渡方可自我解救。作者在人物塑造上追求人性向善,“性向善,才是人类最后的骄傲与胜算”。作品中无论是牛远昌、牛定昌、牛承德,还是杨丽丽、杨秀梅、艾亚丽等都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总是为他人着想,善良是一颗生机无穷的种子,只要你舍得播种,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甜果;善良是一束美丽的玫瑰,当你赠送他人时,也为你自己留下了满室的芬芳;善良是冬天里的太阳,照耀了他人的同时,也温暖了你自己。
  《石峁》的前半部写的非常成功,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环境的铺排渲染都非常精准到位,尤其是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情感细腻、表述流畅、立意高远、妙笔生花。比如写牛远昌在建筑工地劳动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临近中午时分,最后一袋子水泥好不容易被牛远昌扛了起来。这袋子水泥一旦被扛了过去,就该是收工吃午饭的时候了,繁重的劳动也会暂告一段落。牛远昌背着水泥袋子,身子晃荡不止。他牙关紧咬,双手攥着袋子,在急促的气喘声中,不时有凶猛的咳嗽声强烈地冒出。他的肩膀被水泥袋子压得实在难以承受,就只好躲避似的深弯着腰,前倾着身子,重心便明显地倾向了前方。这样一来,他的双腿就无可逃避地被迫小跑着去追撵、支撑这向前的重心。很显然,牛远昌双腿中肯定有一条腿耍了奸,跑得慢了点,仅靠一条腿根本就无法支撑住他身上那百余斤重物的强大惯性的冲击,只听‘咚’的一声,人和水泥刹那间便跌翻在了一片尘埃之中……尘埃落定好一阵之后,一个灰包脑袋才勉强地从那堆四散撒落着的水泥灰末中挣脱出来,但身子仍然呈麻花样地在灰堆中扭曲着,未能站立起来……”非常传神地写出了一个高考落榜生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生活重担的无限艰辛,读来让人思绪万千,无比心酸。
  而《石峁》后半部分显得有些仓促,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理想化,缺少矛盾冲突,主人公的人生似乎太顺溜。喜剧的内核是悲剧,悲剧是把喜剧撕碎了给人看。《石峁》喜剧的结局令人欢欣,但是,如果能把故事情节写的更加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更多一点儿,人物形象就会更加饱满而有张力,无疑能更丰满地凸显奋斗改变命运这一宏大主题。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