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当犁耕秦岭——记柞水县文化名人兰栋平

2025-02-12 | 来源:东方浪漫影像 作者:孟琦雄
  在秦岭深处的柞水县,兰栋平的名字如乾佑河般浸润着这片土地的文脉。生于1960年红岩寺公社兰家弯村的他,从山间梆子声里走出,以四十四载光阴在舞台、案头与乡野间书写传奇。他是演员、编导、团长、馆长,更是柞水文化版图的拓荒者与守望者。
  青年时期的兰栋平(剧照)
  山涧起调:从学徒到舞台掌灯人
  1976年,16岁的兰栋平踏入柞水县剧团,青石台阶上的晨霜曾见证他三年学徒生涯的艰辛。从跑龙套到挑大梁,从演员队长、业务干事到业务股长,他的脚步踩实了传统戏曲的每一寸筋骨。1985年升任副团长时,这个农家子弟已将秦腔的苍凉、柞水渔鼓的婉转化入血脉。
  十年磨剑终成锋,1990年首次执掌剧团,他带着《张古董借妻》的诙谐、《桃色姻缘金钱梦》的跌宕走遍秦岭南北七十二峪。在传统戏曲式微的寒潮中,他硬是在秦岭南坡的褶皱里辟出热土:独立执导10部大戏,创排30余台晚会,柞水县连续八届电视春晚的璀璨背后,是他彻夜不眠调度灯光的剪影。那些年,剧团账户曾只剩86元,他却领着演员肩扛幕布徒步下乡送戏,让深山里的白发戏迷颤声叹道:“路再远我们都要赶来看戏,感谢你们送戏下乡啊!”

  以上两张图是兰栋平早期的演出剧照
  双韵交响:编导笔下的时代回响
  兰栋平的创作手记里写满山民的笑泪。从《寡妇当家》中女性命运的铿锵呐喊,到《村官小当家》里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他笔下《山沟岔里》等10部大戏、30个小品、120首歌词,皆是秦岭人家的精神史诗。  
  2001年编导的《秦香莲后传》在商洛连演28场,戏台下的泪海让他彻悟:传统戏骨需与现代魂魄交融。他大胆将蒙太奇手法植入《桃色姻缘金钱梦》,让千年渔鼓与当代伦理隔空对话;《竹风清音》中渔鼓调与电子乐的和鸣,更让“非遗活化”从口号化作山风。当《为国聚财无悔无怨》斩获全国银奖,歌曲《放歌牛背梁》唱响商洛十大旅游金曲,这位国家二级编导的笔锋,早已刻进柞水的文化年轮。
  柞水渔鼓进校园
  文脉深耕:从剧团到文化馆的薪火长征  
  两度出任剧团团长(1990-1998年、2000-2008年),兰栋平在传统与现代的钢丝上走出惊险舞步。他率团创作编排的《钟声回荡》在陕西省艺术节一鸣惊人,小品《打工的哥哥回来了》让方言俚语登上大雅之堂。
  兰栋平在培训班上讲课
  2009年转战文化广电局,次年执掌县文化馆,他的战场从舞台扩展到整片秦岭。  
  十年间,他踏遍柞水九镇办82个村落,抢救整理工尺谱137卷,录制老艺人绝唱230小时。那些濒临消散的渔鼓、孝歌、汉调二黄、柞水民歌,在他手中化作6个省级、23个市级、46个县级非遗项目。他主持编撰的《秦音楚韵》、《魅力柞水》、《乾佑艺苑》三部曲,成为柞水文化的“基因库”;扶持的20余个民间社团、培训的600多名乡土艺人,让深山的文化火种生生不息。
  五更灯火:永不停幕的文化长歌
  2020年退休之际,兰栋平办公室的档案柜仍添新册——那是他主编的《乾佑艺苑》里收录的90后创作者作品。从《小木耳历险记》的童声朗朗,到云盖古镇的非遗研学营,他总说:“文化传承不是修文物,而是点灯盏。”  
  如今,柞水的春天有他策划的民俗节万人踏歌,盛夏的孝义厅剧场回荡他改编的渔鼓小戏。当年那个红岩寺村少年,用44年将人生写成一部秦岭文化志:台上,他执导的电视春晚仍在辞旧迎新;幕后,他培训的民间艺术团已接过衣钵。当五华山的雾霭漫过迎春广场新修的老百姓大舞台,人们仍能听见老馆长那声穿透岁月的唱腔——那是一个文化守夜人对柞水山河的深情告白。

  后记
  在兰栋平的书架上,一座褪色的“全国群文之星”奖杯与泛黄的剧本并立。从1976年的学徒到2020年的退休馆长,为柞水文化事业奉献一生,他像柞水的千年银杏树,把根深扎泥土,让叶伸向天空。在他培植的文化生态里,传统不是标本,而是常青藤,永远向着新时代的光亮攀援。(李山林 荐)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