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老根忆父亲魏如斌先生

2023-08-19 | 来源:鏡覌澧渭 作者:魏兴
       我的父亲魏如斌先生,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咸阳县龙华寺村(今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杜街道龙岩)一个耕读之家,殁于公元1978年12月4日,享年59岁。
  我的父亲秉性刚毅敦厚,为人豪爽,处事公道,严于律己,作风过硬。“不和人计较,不取不义之财,乐于助人为乐。”这些是我们家的家风家训,父亲在世时,常常这样要求子孙后代。父亲一生命运多舛,但总是乐观、坦然面对,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们家的骄傲和学习楷模!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想起他所受的磨难,常常潸然泪下。

 
  苦难童年父亲生于民国八年(1919年),有兄妹6人,父亲最小,自然受到祖父的偏爱。据村里老人讲,魏家是一个耕读之家。除了“耕”之外,魏家还还重视另外一个“家之脉”,这就是“读”。祖父魏应升公读过师塾,识文断字,能提起毛笔写字,还能读小说、剧本。他眼光高远,尽管家里经济困厄,仍然全力支持儿子读书。七岁时,祖父送父亲在村里师塾念书。父亲小时候性格执拗,不听老师的话,顶撞老师,时常遭老师痛打、顶砖,但从不流泪,不认错。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西关中遭了大旱,连续三年无收加上兵荒,村里饿殍遍野。当时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和生活用品,全被土匪抢光,祖母和父亲又被打伤,雪上加霜,生活无着。迫于无奈,祖母带着大伯、父亲和小姑,背井离乡,逃荒到商洛镇安县,我祖母和姑姑给一家地主做针线活,大伯给富户揽长工,将挣下的粮食背回龙华寺,让家里人糊口度日。父亲给一个姓徐的富家放牛,一天只给一顿饭,饥寒交迫,从小尝尽了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
  灾荒过后,家人回到龙华寺,因家里地少,租种地主的土地度日,打下的粮食不够交租,祖父常常长吁短叹。经历苦难的磨练,面对残酷的现实,在父亲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改变现实的志向。学潮运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父亲在咸阳县周陵(今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周陵街道)私立初级中学上学,期间受进步老师(地下党员)王宏程的影响,除订有《儿童时事画报》、《儿童新闻》等进步期刊外,还有王老师的抄写的一些抗日文章,在校组织成立了西北抗日童子军,向校方提出出校宣传抗日的请求,遭到校方拒绝和反对,父亲再次向校长提出要求,被校长蛮横地打了一耳光。父亲义愤填膺,组织童子军闹起打倒校长要求抗日的学潮,并赶跑了前来干涉的教育科长和校警。此事惊动警方,县长派人抓捕父亲,受王老师的掩护,父亲秘密逃跑。民国十七年正月,父亲被祖父寻回,但三月被反动县长骗到咸阳,不容申辩,投到监狱。在狱中,他立场坚定、不屈不挠。后因西安事变爆发,全国抗日形势日益高涨,当局不得不释放父亲。出狱后,祖父对父亲讲“咱不惹事,但事来不怕事”。上马跨枪父亲出狱后,再入学无门,祖父鼓励父亲投笔从戎,精忠报国,父亲欣然同意,祖父将父亲原名魏克贤改成魏如斌,期待儿子亦文亦武。
  父亲最早参加了刘伯承领导的129师,服役3个月后,他要求上抗大,因有文化,部队领导同意了父亲的要求,让在三原师部盖章。当时父亲少不更事,一身侠气,看到师部领导没有戴大盖帽和系武装带,不威武,就回了家。到家后,遭到祖父一顿训斥,祖父语重心长的给父亲讲在抗击侵略、巩固边防中壮言“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出使匈奴被扣、流放北海牧羊“渴饮雪,饥吞毡”至死“节不辱”的苏武等。勉励儿子上报国家,下振家声。
       民国26年(1937年),父亲在三原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在一七七师一零六零团三营当了二等兵,随部队奔赴山西抗日前线,杀敌救国。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父亲先后在师部后备军官队、洛阳干训团学习深造,历任抗敌研究会干事、机枪排排长、担架排排长等职。父亲杰出的顽强作风、演讲口才、优美的文笔、淡泊名利的品德,受到八路军话剧团团长、上级军官的赏识和器重。
  民国29年(1940)11月,在守卫晋南中条山区一次战斗中,父亲连续三天三夜和日寇鏖战,头部负伤,血染疆场。在西安住院三个月,伤愈后急速归队。1941年4月,在一次掩护团部的撤离战斗中,父亲指挥14人打败了三百多敌人的进攻,掩护了团部安全撤离,意义重大。为表彰战功,团长亲自为父亲戴上军功章,授予“钢胆魏如斌”的荣誉称号。由于作战勇猛,父亲的军官同学推荐父亲当营长,父亲婉言拒绝了,说要当官早就当了。抗战期间,父亲参加近50场对日作战,由于作战勇敢多次受到部队的嘉奖,为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父亲因看不惯国民党脱离人民群众,旧军队习气严重,父亲有了脱下军装的打算。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部起义后,由于父亲耿直的性格和疾恶如仇,受到部队的排挤,父亲毅然解甲归田,回故里教书育人。下马捉笔在戎马倥偬中。
       父亲有两个爱好,分别是演讲和读书。父亲经过深造学习、战前演讲动员历练,大大提高了父亲的演讲才能。父亲受“耕读传家家风”的影响,酷爱读书,藏书,抗战八年的薪水除少部分接济家里外,大部分都买了书,凡四书五经、汉赋元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涉猎,离开部队拉了一马车书回家。这两个爱好为父亲日后从事文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黄龙山、龙华寺等地教书,历任任教导主任、国文教员。偷偷的办刊物宣传共产党,积极向李敷人主编的《导报》投稿,多次被国民党当局审查、关押。解放后,先后在靳里村、孙家村等村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新中国建设人才。
      教书闲暇时间,父亲时常在陕西报刊上发表文章,1954年,时任县委书许廷芳记慧眼识英才,看到父亲经常发表文章,极力引荐父亲到县文化馆工作,父亲同意了,从此开始了基层文化工作的生涯。父亲是一位文武兼备、能诗能琴,并与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任咸阳文化馆负责人,写一笔好字,出版过诗集《展翅高飞万里程》、修改编辑群众二千余首诗歌,编入《咸阳群众诗歌》出版。1955年,父亲发挥所长,协助咸阳周陵附近的陵召村,成立了《五一俱乐部》,辅导农民写演唱材料,演红了整个咸阳原。当时最火爆的秦腔小戏《一罐银元》、《四女拜年》、《金牌梦》等,就是父亲辅导的成果。不料,引起了陕西省艺术馆崔野风等戏剧家的注目,进而感动了陕西省文化局鱼汛局长,亲自带队到陵召调查,总结出“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八字经验在全省推广。消息传到文化部,钱俊瑞部长来到陕西调查,时有“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八字方针在全国推广。1960年,父亲发挥演讲特长,筹建的地主庄园博物馆,扬名三秦轰动全国。
  在筹建周陵地主庄园博物馆的过程中,您精心准备讲解材料、斟酌字句。材料征得市委宣传部审定,交由父亲讲解。由于讲解词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读起来朗朗上口,博物馆参观的观众越来越多,名声远扬,吸引了中央人大、组织部、宣传部、中央广播电台、新华社、各省代表团莅临观摩,并在全国推介。博物馆的先进典型受到时任西北局刘澜涛书记高度重视,拨冗光临博物馆,批示父亲先在在西安人民大厦演讲,进而走向全国。从1962到1964年三年时间,父亲先后在西安人民大厦、西安交大、西北大学等地作报告数十场,听众达五十余万人次。
      不白之冤从1966年5月开始,祖国大地“山雨欲来风满楼”,尽管政治形势越来越严峻,父亲依然把国家的前途命运挂在心上,一心扑在工作上。是年年末,因为参加过国民党、为人耿直,厄运突然降临,蒙受了不白之冤,被开除公职,打回原籍接受监督改造。
       尽管父亲遭到不白之冤,但仍然坦然面对,积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把犁地、锄地、修梯田等农活样样干好。农闲时,常跟子女讲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故事,吟诵《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大人因查禁鸦片而被革职充军,途经西安,随口吟咏了这首诗留别家人。诗句表现了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在蒙冤的岁月里,时常教育子女听党话、跟党走,那时候我还不明白您不是党员,但对党却始终忠诚,时时刻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后来,查到您的档案资料,找到了您1956年4月3日的入党申请书,最后一段誓词是这样表白“我要以这样的态度入党,争取为党服务,堂堂好男子,要作共产党人,不为名所诱,不为势所屈,终生不变志,干革命到底,杀头节不变,愿血染红旗”。从您的铿锵誓言中儿明白了,您为什么这样做,虽然没有被党组织吸收,但依然根着党,干革命到底。
      1978年10月20日,是全家值得纪念和高兴的日子,这一天党和政府为您平反昭雪,中共咸阳市委组织部红头文件送到了家里,文件宣布“撤销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二日给魏如斌戴上反革命分子帽子监督改造的处理决定,恢复公职……”当年,您老人家年望花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您就像一个暌违战场多年的老战士,仿佛听到了嘹亮的集结号,扬鞭奋蹄,冲向新的疆场。正当您踌躇满志,继续为国家、党和人民再立新功的时候,1978年12月9日,您老人家突发心梗,猝然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家人椎心泣血、领导战友同事万分悲痛,这是家人的损失,更是咸阳文化事业的重大损失。 在您的追悼会上,您的好朋友李宏涛总结:“先生一生历经冤屈、坎坷、磨难,但一生没有怨党、坚信党、跟着党,这就是战士的本色”。
      父亲虽然离开我们45年了,您的很多高尚品质值得后代继承和吸取,一是学父亲做人,“您为人坦诚、忠厚”,“您一辈子坚持真理不说假话,并一以贯之”。二是“学父亲对党的执著追求”,“无论是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极左路线时期,无论是受人诬陷,还是身处逆境,永远向党靠拢并跟党走”。三是“跟父亲传承家风”,“不和人计较,不取不义之财,乐于助人为乐”。我们子孙后代将永远传承这样的优良家风家训。
       欣慰告诉父亲的是:儿从小受您的影响,热爱传统民间文化。自2003年起先后成立了“魏老根文化传媒公司”,创办了“魏老根大剧场”,多次举办秦腔大赛、农民春晚等民俗文化活动。赓续、传承陕西优秀传统文化。您的唯一女儿现在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您的挚爱的文化事业后继有人。父亲在天之灵如果有知,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鉴于自身功力有限,因此虽写就此文,但已很难准确概括出父亲毕生的学养、爱好和报负,也只能算是为人子女出于对父母感恩之情的片段回忆。(2023年7月修订)
魏老根简介:
       魏兴风趣幽默,出口成“章",人称“西北魏老根”。他是秦都区党建联盟兴趣链戏剧联盟的负责人,创办了送文化下乡的民俗文化剧场“魏老根大剧场"以及马庄师村“农家戏院”。二十年以来免费为群众进行戏曲演出,全力推广秦腔戏曲。坚持服务于老百姓,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让群众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魏兴很爱惜人才,长期以来汇聚培养了一大批咸阳地区优秀的演员、编导、编剧及民间歌舞各个艺术门类的人才,每年义务演出150余场,并免费承办省级重大文艺活动及大型演出,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种奖项31项。

责任编辑:许衙评 韩 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