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文网倡议:将中国 “汉字”“汉语”称谓分别更改为“文字” “华语”

2025-04-03 | 来源:本网 作者:元定
爱我中文网倡议书
—— 倡议将中国 “汉字”称谓更改为“文字”
 将中国 “汉语”称谓更改为“华语”
 

       当今,我们统一将中国文字称之为“汉字”,将中华语言,准确概念是“中文标准普通语言”称之为“汉语”,也叫汉族的语言。
       那么,大家是否思考或提出过疑问:汉字、汉语、汉族、汉人等这一系列称谓,为何要统一使用“汉”来命名?众所周知,我们华夏第一个国号是夏,接下来是商、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为何要将“汉”立为华夏唯一的代表,而不是其他朝代呢?为何所有对外区别的词前面都贯以“汉”这个字?我们的民族名--汉族,语言名--汉语,字体名--汉字,这些时至今日居然完全被认为是合理化?
       追溯历史,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汉朝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是刘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的。在反秦战争中,楚怀王立下盟约:先入关中者为王。结果刘邦第一个打进关中,灭亡了秦朝,但由于当时项羽军事实力最强,刘邦不得不服从于项羽的分封,项羽把刘邦封了汉王,封地在汉中。因此,“汉王”这个名称来源于“汉中”,而汉中这个名称来源于“汉水”,刘邦原本一心想当关中王,结果被项羽封了个汉王,心里并不服气,想着要攻打项羽,结果手下人就劝刘邦,当时萧何说了一段话:
       《汉书 萧何传》:《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意思是,《周书》告诉我们:“上天给予我们的,如果我们不去接受,结局只会非常悲惨。俗话说“天汉”,以汉配天,这个称呼非常好。汉在古代有银河、天空之河的意思,萧何说“汉”这个称呼很好听,刘邦于是按受了萧何的建议,就去到自己的封地汉中,并称汉王,直到刘邦打败项羽后,仍以“汉”为国号。
       那么,“汉”这个文字究竟怎么解释呢?
       首先“三点水”代表河水;繁体字是“漢”,里面有“廿中夫”三字,“中”字代表汉朝版图的中心是汉中市,也代表汉水、汉江的发源地也是汉中市,因此刘邦曾经被封为汉中王,仅仅代表汉中这个地区。“廿”字代表二十,专指汉水流经二十个郡县,“夫”字代表纤夫,古代汉水曲折多湾,纤夫最多。所以,简体字右面的“又”字,代表纤夫一次又一次地张开大口喘气加歇息。所以,“汉”字的意思就是在描写一个水流,这个水流及其周围的河湾湖泊最多,而且由于河道曲折,纤夫也最多,这就是“汉水”。众所周知,汉水沿岸湖泊最多,一个武汉市在几十年前就有上千个湖泊,现在尚有数百个。而在汉朝时期的武汉,湖泊更是多得不计其数。显然,湖泊多纤夫多的河水就叫“汉水”。汉水北部的民族叫“汉族”。汉族人民简称“汉人”、“汉民”。因为汉水是楚国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分界线,所以叫“楚河汉界”。汉族建立的王朝叫“汉朝”。汉朝时代叫“汉代”。(参考《华语字典》---文生老师著)
       由此,我们反思:汉朝、汉代、汉人能不能代表中华(华夏)民族整体呢?答案肯定是:不能。
       同样,中国文字、中华语言能不能被狭隘地称之为“汉字、汉语”呢?答案依旧是:不能。
       可以说,当我们称中国文字为“汉字”的时候,说明我们只承认距今2000多年的中华文明! 因为汉语、汉族、汉字仅仅代表汉朝距今的2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 而中华文明距今5000多年了,追溯中国文字史也已经将近8000多年的历史了。因此,“汉” 不能概括统一华夏。  而我们中华民族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如果按“族”来定义的话,那应该叫“华族”。中华人也应该称“华人”。而华人的语言就叫“华语”。
       那么“华”字有何寓意呢?“华”字的意思原指放礼花,礼花弹打到天空的声音就是“hua”的一声,此时礼花升空就叫“升华”。而此时所有人抬头看礼花弹也同时在抬头看天,它暗喻我们华人都是抬头看天之人!当仰起头看天并信奉上天就叫“有信仰”,自古中华民族就是信仰苍天的,所谓“天行不言之教”。因而“华人”即是仰头看天的人,也是一次又一次文明的升华者。这也意味着华夏民族是可以直接升华上天的民族。
       同样,中国文字,当然不能称“汉字”,而应当简称“文字”。而西方各个国家的文字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只能说它们是文字的分支。准确说,只有中文,是世界上唯一最完备的文字系统。中国文字随便拿出一个字,之所以能够界定为它是“字”,是因为必须包含有:定音、定形和定意三部分内容。而西方文字,例如英文,称其为字母。这种字母并非真正的文字,不过是一种语音记录工具罢了。它是文字发达以后的产物,适应于人们对语言文字记录的需要。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没有使用文字,后来才使用拼音(梵文、巴利文)将其记录下来的。但早在梵文、巴利文出现之前,中国就有“文”与“字”了。
       例如,我们举例来说中国文字这个 “字”的来历。首先,从形态上,底下有个“子”字,“子”由“了”加“一横”构成,它代表什么?原来这是描述古代生孩子,婴儿生下来后接生婆进行“脐带打结”,其手部造型就是一个“了”字,上面的“横折”代表先将脐带缠绕在手上,底下的“竖钩”代表从中间穿过来“打结”(在篆体字里看得很清楚)。打结后孩子就算是生完了,就叫“了(liao)了(le)”。为什么此处有两个声音?第一,打完结后类似绳子的脐带会晃动,发出的声音就是“lelele”。第二,古代生完孩子处理身上的血迹,通常使用艾草去烧(也含有驱邪之意)点燃艾草烧的声音就是“liao”,于是有个词叫“火烧火燎(liao)”。而“了”字中间加“一横”为什么念“zi”?这“一横”指的是用“剪刀剪脐带”发出的声音是 “zizizi”。“子”上面加个“宝盖头”,也叫“家字头”,代表生孩子这件事古代都是在家里完成的(宝盖头也代表“人的头部和肩部”)。于是,我们的祖先造字者,从头到尾完整地将此场景记录下来,它包含有“声音、造型以及表达的意思”,其就是“整个生命诞生”的过程。而这也是“字”的来源。由此,引申任何对“文字”界定的标准是:必须有定音、定形以及定意这三部分内容。从深层次理解,“中国文字”就是对生命密码的呈现。
       而西方“字母”文字,西欧晚于东欧,东欧晚于阿拉伯,阿拉伯晚于印度。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关于字母的可靠记载出于《大唐西域记》;纸张及印刷术的传播,是字母文字存续的条件,没有纸张及印刷术、字母文字难以扩散及流传,大多归于澌灭。西方拼音符号是记录语音的工具,从时间上晚于“文”与“字”,应当为“文字之孙”。不应该称之为“字母”文字,应该改称“字孙”文字。(参考《虚构的西方文明史》诸玄识著)。而与此同时,如今一些文字研究早已证明,英文的26个字母的确是源于中文的偏旁部首(参考《英文是剽窃中文的产物》元定著)。
       因此,根据以上内容的阐述,我们得出结论:中国文字应当是作为“地球文字”,中文应该是人类的,也是文生老师多年来研究的目的—— 给联合国统一世界各国文字准备的先天方案。这也是文生老师“以中文为树干,以世界其他各国文字为树枝,共同打造联合国文字”的文字统一的理想。
       在此,爱我中文网呼吁并提出倡议:中国 “汉字”称谓更改为“中文”,将中华“汉语”称谓更改为“华语”。此倡议虽显得过于大胆,但站在重振中文、复兴中文的立场之下我们仍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华人的广泛认同。

爱我中文网
2025.3.24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