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

2024-04-25 | 来源:中国文明网 作者:刘子纬 孙大光
  当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国文明网推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陆续编发各地党委宣传部长、文明办主任,省属重点文化单位以及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同志的学习体会文章。
  科学理论总是与伟大实践相互激荡、彼此辉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总结。我们要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学思践悟、真信笃行,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方针总遵循总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总方针、总遵循、总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我们要加强系统性、整体性把握,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精髓要义,不断增进理解认同。
  以文化自信自强引领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准确把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的历史逻辑,提出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明了文化自信对国家和民族的特殊重要性,既坚守正道,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立场和原则,又勇于创新,创造性揭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创新性引领文化发展实践,彰显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体现了我们党对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高度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更为持久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化强国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地位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理论特质的鲜明体现。这一重要思想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做什么、怎么做,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深刻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领域的内在要求、客观规律、科学方法,也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提出战略部署,明确了文化强国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阔步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以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方案。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深入展开的背景下,全球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和纷争不断,人类文明又一次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鲜明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等理念主张,为促进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正能量。这一重要思想具有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精神气度,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开放胸襟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倡导的是“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是胸怀天下、造福世界的理论。
  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见行见效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是陕西的战略性资源。建设更具引领力、感召力、供给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文化强省,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实际行动。我们要勇担文化使命,发挥文化优势,厚植文化根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陕西力量。
  以文铸魂,让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更牢固。聚焦首要政治任务,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理论学习第一议题、宣传宣讲第一选题、贯彻落实第一课题,进一步推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着力建设学思践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实践地。以强信心为重点,做好主题宣传、形势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全景式展现三秦大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火热场景,唱响自信自强、团结奋斗的时代主旋律。弘扬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迁精神,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引导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抓好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选树和学习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让阳光的、美好的、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以文传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守护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考古课题,做好石峁遗址申遗和太平遗址、秦东陵等考古发掘,建好用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加强西安城墙、古树名木等保护,留住文化根脉,做到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加强秦腔、西安鼓乐、剪纸、皮影戏等保护传承,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挥西安国家版本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等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利用好丰厚文化资源,注重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起来、火起来。
  以文惠民,让精神文化生活更富足。进一步健全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加快陕西文学馆、陕西美术馆建设,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引导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深化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行动,扶持和发展基层文艺院团、文化社团和“文艺轻骑兵”,进一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好地走进群众、贴近群众,高质量办好陕西省艺术节、陕西省群众文化节,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等,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增强精神力量。
  以文兴业,让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跑出加速度。强化数字赋能、创新驱动、文旅融合,做强做优做大旅游景区及线路、文娱演出、文化创意、商旅名街、会展经济、赛事经济、出版发行、乡村旅游8条重点文化产业链,努力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和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发挥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优势产业资源整合、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关中历史文化、陕北红色文化、陕南自然风光和生态文化旅游区,加快形成协调发展、彼此赋能的发展合力。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培养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让更多文化服务“线上开花”,增强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以文立标,让文化品牌更具影响力。弘扬名家大师创作精神,完善涵盖策划、创作、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等全周期文艺精品服务机制,擦亮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金字招牌,源源不断催生更具传播度、辨识度的传世之作,着力打造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策源地。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文旅成果,持续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国际艺术节、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打造更多彰显陕西文韵深、文脉广的标志性文化活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建好用好国际传播中心,深度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持续提升“国风·秦韵”“丝绸之路万里行”等外宣品牌知名度,讲好中国故事、陕西故事、丝路故事,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陕西力量。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