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豐水东注维禹之绩与韭泽滩十里长峡秘密

2024-02-27 | 来源:本网 作者:赵志愿
    编者按:对问题个人提出自己的看法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要要摆事实,讲道理,用证据说话。赵志愿的文章就是用证据说话,事实胜于雄辩。编辑张根劳
    最近有人提出:一是三星堆用碳14测的年代与大禹治水相差甚远,并不能证明大禹在四川。二是诗经一家之言“豐水东注,维禹之绩"之地,只是一面之言,豐不是地名,能说明豐在陕西那里,有人能证明豐是什么意思?没有就证明,那大禹与陕西就没有关系,那只能证明大禹在河南治水禹都是真实的阳城。本人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商榷。
    事实胜于雄辩。豐地就是咸阳十里长峡南一个叫韭泽滩的地方。据甲骨文中的解释:豐字为丰,丰字加三点水,就说明多水,华夏时期古崇国人,就是最早用韭菜来祭祀神灵和祖先。那里人们将韭菜放在堆满豆制品祭器中,祭祀神灵和祖先,祈求护佑。就证明了古崇国的山与豐有一定的联系。那么豐在什么地方呢?
    据《金文》介绍:豐字上半是山里有两种不同的食物,形容这些食物堆积如山,把这些食物堆积在豆制品上面,以崇高的礼仪祭祀神灵和祖先。《说文解字》认为:豐豆之豐满者也,即是食器之中装满食物,证明食物是多种多样的。野猪称为刚鬣,韭菜称为豐夲,韭曰豐夲,即韭菜论为祭品被称为豐夲。《诗经,国风,豳风》曰:七月中有献羔祭韭之说,证明我国用韭菜祭祀,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能把韭菜叫豐夲的地方只有咸阳韭泽滩。
    众多史料和咸阳县志载:“咸阳的韭泽滩也叫九子滩,是秦汉的皇家上林苑十大池之一,东西长八里,南北阔六里,其地皆不可耕,有不树而生的野韭菜,至今土人犹采之。”“自两寺渡至铁強嘴到治城,河宽仅里许,这里是十里长峡,非若上下流可容多水也,故可渡舟,或以木桥而不可为石桥。”
    咸阳十里长峡是大禹治水前的堰塞湖,古称涡,叫渭汭。就如《禹贡》所言:“弱水即西,泾属渭汭,漆沮即从,沣水攸同。”“导汧至岐至于荆山,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黑水,西河惟雍州。”指大禹治水以前,32支河流的水,都流到十里长峡的涡,成为堰塞湖,史称豐水就是丰富的水叫汭,后叫渭汭。唐代诗人王至德《望秦川妙用有水术》诗:“五陵最高处,旷望极秋宫。君山喷清流,散脉秦川中。符锸自成雨,由来非鬼工。如何胜明代,逶弃伤彬分。泾霸徒络绎,漆沮虚会同。东流滔滔去,沃野飞秋蓬。大禹平水土,吾人得其宗。发机回地势,运思与天通”。说明,天下大雨,就象喷泉,洒在三秦大地,这时泾霸河,漆沮河的水就向飞蓬一样,发机回地势,由东向西流入咸阳十里长峡,沃野遍地水成了涡,就叫渭汭,这十里长峡丰富的水资源的地方就叫豐水,它的南岸长满野韭菜,古人把韭菜叫豐夲。这地方就叫韭泽滩。
     《易经》认为泽为咸。这里天象上下对应咸池星座,所以渭河南为咸,渭河北为阳,即山南为阳,即咸阳也。如《墨子,尚贤书》:尧举舜于泽之阳,授其政,天下平。《易咸》曰,山上有泽咸。《易经》泽为咸。解:泽之阳即咸阳。《关中胜迹图》说:舜上任的时候,带着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娥英,而暗地里还让人把和自己家的一个相好,也带到崇伯国西边一个村子。这个姑娘眼看着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十分生气,但为了舜的名誉和前途。舜30年,她含冤气死埋在了渭水边。舜还立了舜妻祠。如《战国策》另外舜还带来了一个叫仪狄的酿酒大师,为宫迋酿酒,供宫内招待和宴会使用的高级饮品。
    史料记载:帝尧把舜封为三公,引起了如《山海经》载:尧命鲧攻程州之山建成阳,被封为治水大臣崇伯鲧的不满。他开门见山就对帝尧说:“臣听古人说过,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主之道为三公,现在臣己得地之道,应该令臣作三公,何以不以臣为三公,倒反叫舜这匹夫为三公。请问帝,舜这匹夫能得天下之道么?”帝尧见鲧信口胡说,亦不遇他争辩。后帝尧要商量国家大事,派人去叫鲧来参加会议,鲧不去,反而大发雷霆说:“叫我作什么?我不去。”正好老天杀人不用刀,崇伯鲧带领老百姓治水修的九仞之城,遇见前所未有之大雨,山洪暴发,冲毁了九仞之城,淹死了百万百姓生命,难以交待。正好成为舜的借口,而命祝融极鲧之羽山。
    帝尧就把舜封为崇伯虞,让他去治水。谁知舜没有这个能来,舜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还是让鲧的儿子去治水,治水好了,显示我的宽宏大量,治不好就治他的罪,方可消除心头大患。这时的大禹己由崇国城搬回乡下涝河旁余姚村,就是以后的三过村(关中胜迹图)。当舜派人向大禹传达帝尧之旨意,大禹不得不从,为了活命,心敢怒而不敢言,只得答帝尧的旨意,当了治水司空,被尧封为崇伯禹,他以遍水潦颜色黎黑,孝事于尧寸步不离,一句闲言也不讲,以求得帝尧的宽心(呂氏春秋)。
    如《尚书》云:所谓壶口雷首山,俗亦谓之尧山,上有故城曰尧城。闵驷曰:蒲板尧之都。崇伯禹在四岳辅佐下,先准备治理小九州,在出发的时候,舜妻尧的女儿娥皇,娥英带来了,仪狄酿酒师酿制的好酒,大禹饮后,连夸好酒,喝完后说道:“后世必有喝酒误事者”。于是下了一道手谕,让仪狄不要在酿酒,避免酗酒误事。这就是上古以来的苐一次戒酒令(战国策)。
    古代的小九州为什么叫雍州吗?雍就是现在说的堰塞湖。这就说明黄河上古时代由昆仑山之墟,经过罗布泊象万匹奔腾的野马,由青海至甘肃流过古华山和古桥山之中,敉百里宽阔的河面,夹杂着各种杂物和冲刷下来的泥沙,经过千万年的於积成渭河平原和华东华北平原,流向东海。我国考古工作者根据渭河的沙层,已证明了这一点。大约到百万年左右,古老的冰川地壳发生变化,古华山西段六盘山在榆中隆起,与崦嵫山合并在一起,阻断了古黄河流向大海的通道。古黄河在刘家峡向北捌了个湾,流向六盘山以北的原隰湿地底绩北流,从此古老黄河没有固定河道乱流,河水把青藏高原冲刷下来的杂物泥沙长年於积,才形成了现在的黄土高原和陕北高原。后来越於越多,古黄河又流入内蒙最后流入渤海。
    古黄河雍州东边的熊耳山,和东条山也因地震合在一起,阻断了古黄河东流的去路,才使陕西形成了一个堰塞湖,咸阳十里长峡才成为堰塞湖的中心。这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史料证实,五帝之四的帝尧陶唐氏,是一个最不幸的帝王,他先遇上了多年未遇的大旱灾,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这夲是宇宙之间阳光与空气的条件反射,是太阳电粒子撞击了大气中的氧气和核气,发生了极光磁波,从太阳两夹层产生的自然现象。约11年便可能出现一次,每次出现的频率不同,接近总会有抵消,磁波会在南北极球中交换,而出现大旱之后就会出现大涝的洪水泛滥。
    公元前2200年至1900年左右,这一次洪涝灾害长达二十二年,这正在帝尧时期,考古工作者和和科学家的科学论断己得出正确结果。帝尧看到全国老百姓在东部无法生存,就决定迁到华地。据《周书,度邑》载:尧自洛汭于伊汭,居易无固,其夏之居。尧带领正个部族,由伊洛之域渡大(黄)河向北,则入河东(山西),更渡河西迁,即雍梁之域的华人地面。先把共工封为崇伯治水不力,又把鲧封为崇伯鲧。鲧治水失败,又把舜封为崇伯虞,因舜无能,才把鲧的儿子文命封为崇伯禹为水司治水。
    崇伯禹和后稷伯益三人带领着华族人共同努力治水,把古华山和古桥山中间豐水的十里长峡丰富的水疏通过黄河故道,这就叫《豐水东注,维禹之绩》。共用了八年时间,把百谷种子分给老百姓耕种,并教会他们种植五谷和粮食,把打来的鸟兽肉分给大家,并教会人们养家畜家禽,使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大大加快治水的进度,当时流传着大禹八年三过村家门不入。后稷八年三过有邰家门不入成为佳话(关中胜迹图)。如《辟伊阙》:“则尧西迁之所见功迹,以天功人事,附之于禹。"这时帝尧把大禹封在安邑,把后稷封到稷山,大禹离开崇国,到了尧都平阳。
    《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祇柱,又东至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尚书》后禹别九州(小九州)随山潦川,任仕作贡作禹贡。就是说大禹八年治好了小九州之洪水,然后离开小九州地面,用豐水东注的经验,开始对大九州河东的汾河疏到西河,把集居在太原及霍太山,雷首山,东条山,底柱山,折城山,王屋山,太行山,恒山,碣石山,疏通使大河水畅通无阻。又从孟津洛水入口,又把共水,淇水,浊漳水,也疏于大(黄)河。然后从王屋山疏导济水,赵王河,清水河,汶水河东流至大海。如《尚书》禹贡九州,盖后人知地理,为之敷衍,凿龙门始。后又治理淮河以南到扬州,由扬州到湖南湖北到重庆。然后由荆州北上进入豫州,后进入汉水及四川,把岷水,沱水,潜水治理好了,又把乌蒙山,邛崃山,峨眉山治理好了,五年就取得了治水的全面胜利。从此西到昆仑,东到扶桑,南至交趾,北至海九州大地,天下万国,四四方方正好大圆地方一个大国家。《中国通史简编》认为:夏人源于西部,夏人之名源于陕西夏人曾生活的夏地(秦地),夏朝是我国最早的朝代,虞夏存在两千多年,是唐尧和虞舜代表的夏前期。范文澜曰: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有雅近大等义。宗周诗篇称雅诗,秦汉诗篇称夏声,夏声就是雅诗,有大雅小雅之诗。雅是周族的称谓,代表关中渭河流域就是夏的旧域,雅又与夏同声,因此墨子把大雅称作大夏,并非偶然,豐水东注,维禹之绩。如《左传》哀公元年说:少康徒禹之绩,绩字亦言疆土地。如《奕奕粱山,惟禹之甸,彼彼南山,惟禹之甸》,解曰:古时郭称郊,郊称甸。如《吴越春秋》:以城为王,以郭为民。那么粱山和南山就是大禹的都城和郊外。如《商颂殷武篇》:天命多辟,设都禹之迹。如《逸周书,商誓篇》:昔后稷,惟上帝言,播万谷禹之绩。如《左传》夏有扈,古扈国址,就武功,扶风(咸阳)户县禹之都。《世夲》《帝王纪世》《礼记》疏:古文即云禹都咸阳。这个地方就是豐水东注的地方就是咸阳韭泽滩,十里长峡的豐水,因此咸阳宋以前就有河伯庙或禹王庙。东方齐鲁卫等大国诸侯国,夲是西方(陕西)迁来,所以称东夏,东西合称诸夏。
    《说文解字》释:夏,中国之人也。朱骏声:就全地而言,中国西部……一小隅夏和中国都在秦地。如《睡虎地秦简》证明:臣邦人不安其主长,而欲立夏者勿许,夏指秦地。《尚书,古里》:惟伊尹始见于西夏邑,自周有终。说的是商朝伊尹说自己看见夏朝。君主能夠保持忠信和善终。尚书出现西邑,可能就是西夏,因夏朝时期都城称邑,夏曰夏邑,商曰商邑。著名历史学家呂桭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指出:尧舜是夏的演变,崇禹为夏帝。鲧封夏水汉中褒氏。巜古史辩》有代表鲧释:一为中国人说。二为禹治水,夏像农夫治畦。三为图腾族徽,夏像蝉或爬虫。四为夏(汉)水。五为夏国故曰夏。如《国语,周语》云: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其后崇伯禹念前之非……共之从四岳佐之,合通四海……皇天嘉之,族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如《说文》:夏者,禹有天下之号也。如《禹贡》:则以大夏在极西之地,盖夏民族发祥地。禹生于西羌,禹生石纽。夏人之名源于陕西,夏人曾生活在夏地(秦地)。故周人依据有夏之居。姒姓为崇伯鲧之姓,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为姒姓,禹为其子,尧曰:喻,以国冀与此,及号曰崇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以统领州伯,以巡十二部。姒姓是大禹的国号为夏后。
    夏朝是国人及华夏先祖奉为文明的开端,自比三皇五帝的文明至高明。禹之父鲧及先祖在陕西关中骆峪,是黄帝苐三子骆明封地,史称古骆国,骆明是鲧的父亲,是大禹的爷爷。如《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鲧也。曾封于夏水(汉中)。尧命攻程州之山后,封为崇伯鲧的地方。就是现在考古挖掘出的客省庄和太平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长安昆明池东发现了公元前2070年前,有两重环濠200多万方平方的夏前遗址,东西约780米,南北约340米,外围有15至25米沟槽环绕的遗迹和大量的文化层堆积,经过碳14的测定,这里应是夏商周断代史,夏之前崇伯鲧封地和崇伯虞及崇伯禹治水时的都城。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尧命鲧攻程州之山。"《周书》解:“周王宅程,程州即文王卒之毕程"。因鲧攻程州有功,帝尧将鲧封为小九州之伯为崇伯鲧。如《帝王世纪》:鲧封崇伯。"如《中国史前期社会研究》:“关于沣水,崇伯,又倍以鲧之后裔,鲧禹都住在崇伯,就是沣水崇国。"如《国语,鲁语》:“即鲧为古九州之伯,后土平九州。"中国史学家认为,禹定九州就是上古小九州。小九州即今河南西部,陕西全部,甘肃东部,东至崤函西指积石的古九州。陕西中部为九州之中心,地球纬度34.7的天地之奥区。如《诗经》:“ 豐水东注,维禹之绩",“彼彼南山,维禹之甸",“奕奕梁山,维禹之甸",解:“甸为郊五百里,就是禹为夏帝前的都城南山与梁山有五百里。所以如《诗经》《一世夲》《帝王纪世》《礼记》疏:“古人皆云禹都咸阳。"《左传》解曰:“夏有扈,古扈国址,就武功,(右)扶风,户县禹之都。"如《商颂,殷武》:“天命多辟,设都禹之绩。"《左传》:“少康徒禹绩,绩之言疆土地。"如《辟伊阙》:“则尧西迁之所见功迹,以天功人事,附之于禹。"因此才有了如《逸周书》:“昔后稷,维帝之言,播万谷,缵禹之迹。"“逸为周徒禹之迹。“(尚书,君爽)“惟文王尚志修和我有夏。"(尚书,主政)“帝敛罚之,乃伻我有夏。"(逸周书)“周有夏之居。",“周鼎禹宅"之(诗)“文王文化被乎江汉之域,秦豳同脉,故有夏声。"唐注:“周福区夏。"如程憬谓:“盖以明周及夏之旧地,或周之霸业继夏之旧统。"《禹贡》解:“大夏在极西之地,盖夏民族发源地,雅是周族的地域称谓,关中就是夏的旧城。雅又与夏同声,因此墨子把大雅作大夏,并非偶然。"《秦公殷里》"秦鼎禹之绩"。如《陕西通志》:“姒,伯禹之姓,鲧为崇伯,赐姓姒,其子禹,舜授禅为夏字,平栔而绝。"证明鲧和禹都曾封于崇伯豐(韭泽滩十里长峡》水之域崇国,为崇伯鲧和祟伯禹都城。 

责任编辑:张根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