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爱文学,不爱当官的冀中战地作家王林
抗战时期,冀中军区的指战员被公认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出了许多的知名作家。但要说性格最鲜明,最具有文人风骨的当属王林。
吕正操在《王林选集》序中这样描述王林:“七七事变,抗日军兴,余率部回师北上,于安国初识王林,疑为田舍子弟,敦厚淳朴,童颜笑面,印象尤深。后得知他与孙志远早于北平相识;与黄敬于大学期间,为从事学运之同窗好友。因之余及黄敬、孙志远每与王林相聚,总是谈笑风生,别有情致。
……王林为人开朗,富有风趣。能接近群众,妇孺多识其名。从抗日至解放战争胜利,他始终在冀中坚持工作,誓与故土乡亲共存亡,不愧为冀中人民的好儿子。他长年累月走乡串户,熟悉地方风土,所知掌故最多,有冀中活字典、活地图之称。”

王林,1909年生人,河北省衡水县(如今衡水市桃城区)大柳林村人,少年时曾就读于北平今是中学,后考入青岛大学。他爱好文学创作,上大学期间,曾师从沈从文,常在沈从文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和《国文周报》文艺栏上发表文学作品。王林早在北平读书期间就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到青岛上学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青岛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
虽然加入党组织较早,但对于仕途,王林表现的十分淡漠。王林和黄敬同在青岛大学读过书,两人志趣相投,他又是黄敬的入党介绍人。后来,黄敬在党内的职务高于王林。一九三八年夏,黄敬代表晋察冀边区中共北方分局到冀中召开党代会,王林又见到他。党代会后,黄敬任冀中区党委书记,王林就直接在他的领导之下了。当年夏末秋初,黄敬把王林调到《冀中导报》社当记者。记者没当多久,黄敬就提拔了他,但王林志不在此,他的兴趣是文学创作,被提拔后的他干了仅仅三天,在办公室门上留了一个条子:“王林去也!”就潇洒而别了。黄敬不止一次地批评他:组织观念不强,革命队伍里的自由兵。王林对他的批评不置可否,由于他和黄敬、程子华、吕正操、孙志远(冀中军区政治部主任,王林中学同学)相交甚厚,冀中区党委有什么特殊的任务都直接交给他。黄敬更是多次好言规劝他去干些行政方面的工作,不要从事专门写作。王林均予以拒绝。但王林每创作出一个作品,只要有机会,都要拿给黄敬看,征求他的意见。黄敬对于王林的作品都会认真读完,然后毫不客气地从党的政策的角度提出中肯批评。
“五一大扫荡”开始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黄敬随突围部队要去冀鲁豫边区,任冀鲁豫边区分局书记。黄敬临走时言辞激烈的批评王林:“不愿做行政工作,就是政治冷淡。”王林说:“目下不写‘五一大扫荡’,以后哪有另一种生活能比我亲自参加的‘五一大扫荡’更深刻的?我不能不把这事当生命来关心!”最后黄敬不得不感叹道:匹夫不可夺志!王林虽屡次拒绝黄敬提携,但内心一直把黄敬视为知己。1958年黄敬去世后,王林在日记中深情写道:“以后再有心事可跟谁说去呢?想到这个就觉得心里堵得慌!接着眼泪就控制不住了!”
黄敬去了冀鲁豫边区,无心仕途的王林仍留在冀中。那时上级指示,属于冀中军区的一级党政军民团体和干部,暂时转移到太行山区。时任任冀中军区政委的程子华在转移的干部中没有看到王林的身影,就立刻派一个小分队回冀中寻找王林。
小分队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找到化妆成当地农民的王林。当王林听到程政委来接他时就像被遗失的孩子听到家长召唤一样激动的流下了眼泪。但激动过后的王林并没有跟寻找他的小分队离开,他对来接他的人说:“我是搞创作的,不能离开冀中的土地和冀中的人民,特别是在人民遭劫,大难临头的时候,我要跟他们同生死,共患难,将来写这一段历史,我要写他们,没有这个生活体验,就不能创作。请你们回去报告程政委:只要冀中还有老百姓,就有我王林,冀中的人民一定会掩护我!请程政委放心!”
后来,经负责组织干部过路工作的冀中党委常委周小舟批准,王林作为例外留了下来。
一腔孤勇的王林留在了险象环生的环境中,他化妆成各种身份与冀中人民一起经历最血腥,最严酷的考验。他像准备遗嘱一样,白天蹲在“堡垒户”的地道口,夜晚钻进地道里点起煤油灯呕心沥血进行着《腹地》的写作。写作之中,敌人仍在冀中大地上穿梭“扫荡”,剔块清除,枪声不断从四野传来。王林今天转移到这村,明天转移到那村,时时刻刻做着牺牲的准备,但他的写作并没有身处险境停止下来,他每写完一叠稿纸后,就把坚壁在地道里。
《腹地》完成于1943年夏,在此之前王林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原上》毁于战火,他吸取了《平原上》的惨痛教训,将《腹地》的底稿装进坛罐埋藏在老家衡水县大柳林村老宅下,直到抗战胜利后,他才“回家取《腹地》稿本,出土如新,甚喜”(1945年11月18日日记)。
这部冒着生命危险写成的《腹地》1949年出版后热销,曾再版两次。然而,1950年这部小说突然被《文艺报》发动的一场批判运动而中断。批判者使用了具有杀伤力的语言与思想观,指出小说描写因腿部受伤回村的八路军辛大刚和村剧团女演员白玉萼恋爱的篇幅过多,不符合辛大刚的英雄形象、描写村选场面加入农民插科打诨的场景不严肃、把村干部描写的“小丑化”等等写作缺陷,使王林在文学创作的路上饱受打击。在被《文艺报》批判后的几年内,迫于压力的王林至少写了八篇检查,对《腹地》一改再改,这一改就是三十年,直到1985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的《腹地》已改的面目全非,连王林的儿子王端阳都读不下去。
笔者为此认真把《腹地》(解放军出版社2007版)阅读了一遍,感觉这部书写得很符合那个年代的农民特质。四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大多数没接受过正规教育,他们过得是多半辈子没出过远门,肩扛犁头,手握锄头的农耕生活,如果一下子拔高他们的认知和觉悟不但让人觉得虚假,更觉虚伪。别说当年,就算当代农村干部中不照样也有投机分子和见利忘义者吗?另外,辛大刚与白玉萼两个年貌相当的青年男女互相爱慕实属正常。可以说,王林对辛大刚与白玉萼的爱情桥段描写是最自然,最真实的描写,无可非议。作为没有经历那个时代的人,对脸谱化的英雄形象难以理解,甚至觉得荒诞。事事都做的完美无瑕的人,就和脸上没有皱纹的老祖母一样没有亲近感,令人望而却步。让人像人一样,有阴暗面也有闪光点才符合自然法则,悖离人性“高大全”似的英雄人物形象是违背自然的,也是愚弄正常人智商的。就好似前些年拍的那些“抗日神剧”,把八路军塑造成赤手撕鬼子的神兵天降,但凡正常智商的正常人看后都难以信服。
王林在55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超过250部小说和剧本,堪称高产作家。但由于《腹地》不断被批判,在不断检讨和不断修改中磨去了王林在文学之路上的激情。当年那个为了记录冀中人民在战争状态下真实的生活,无所顾忌,热烈勇敢的王林变成了一个瞻前顾后,畏手畏脚的王林。而批判对他造成的精神伤害终生难愈,王端阳说《腹地》是他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写出来的真实。心头的肉……这心头肉屡遭切割,作者承受的精神痛苦可想而知。
1984年5月23日,王林抱病来到安平县杨各庄。这里是他孤身对峙过人间黑暗的冀中腹地,也是给予他创造灵感的第二故乡。走在村中的街道上,他仿佛又找回了当年那个为了记录冀中人民在战争状态下的生活情况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自己……此行两个多月后,王林因病去世。在他去世后,王端阳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没有改动的《腹地》原稿,他刚看了几章,就被其中的真实所打动了。他从新审视父亲的才华,更加体谅父亲半生为此书承载的委屈和愤懑。在多方努力下,终在2007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再版了《腹地》,还了它原本的面貌。
只是,原稿重见天日之时,斯人已逝。
作者|刘亚宁 文章来源|妖娆的野百合公众号
责任编辑:孙业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