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企业与城市的“双向奔赴”——陇南祁连山循环经济产业建设项目侧记
2024-10-23 | 来源:本网
作者:李鹏 白杨
2008年5月12日的那次特大地震,让与四川一衣带水的甘肃陇南许多城乡建筑受损严重。一时间,陇南深陷恢复重建建材短缺的困境。
为了缓解当时建材紧缺压力,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祁连山水泥”)在陇南武都、文县、成县同时布局了三条水泥生产线,并日夜不停生产,以解陇南恢复重建的燃眉之急。
城市扩容 昔日“功臣”遇上搬迁
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企业,是国家支持的12户重点水泥企业之一,是甘、青、藏三省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和西北地区特种水泥生产基地。公司前身是永登水泥厂,属“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1950年7月经国家重工业部批准筹建,1957年10月建成投产。公司于1996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同年7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我省第二家上市公司。2009年12月加入原中国中材集团,成为央企一员。
2008年“5·12”地震后,祁连山水泥立即在陇南布局建厂,并迅速成为陇南及周边省市灾后恢复重建建材供应的中流砥柱。
过去16年间,不管是灾后重建,还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亦或是兰海高速、平绵高速、兰渝铁路、陇南机场建设,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都用它的品质和诚信浇筑着陇南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随着城市的成倍扩容,当初远离武都城区的祁连山水泥生产区,很快将被高楼大厦所围拢。至此,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面临搬迁。
“旧厂区紧挨市区,连接国道,毗邻高速,无论是产品出厂,还是职工生活都很方便。说心里话,当初搬迁我们是不情愿的。”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曾廷祥说,“但是我们也要考虑武都城市扩容的实际,配合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搬,而且要搬得越快越好。”
提质增效 推动地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抛开这些年给陇南创造的利税不说,单凭‘5·12’地震后的灾后重建,祁连山水泥也为陇南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企业搬迁是必然,但我们必须要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优质的环境,让其在陇南今后的快速发展中再立新功。”武都区区长张立平说。
自从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被提上易地搬迁的日程后,陇南市、武都区及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多次调研论证,最后确定,将搬迁地址选在石灰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武都区两水镇渭子沟,将新项目厂址设立为“循环经济建材产业园区”。同时,计划将现有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和文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2500t/d熟料生产线产能合并迁往此地。
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一期建设一条日产5000吨的智能化、低能耗、低排放先进示范熟料水泥生产线,同步配套建设矿山和7.5MW纯低温余热发电;二期矿山废石综合利用建设年产200万吨高品质机制骨料生产线和双180环保型商品混凝土生产线。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利税1.5亿元,还每年节省标煤约3.0万吨,每年减少CO2排放6.6万吨,每年减少SO2排放600吨。
而且,搬迁项目的选址既不涉及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和环保“三线一单”,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该项目的实施,将积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降耗减排,有效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推动地方工业经济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齐心协力 为企业再立新功铺平道路
该项目在陇南市、武都区两级党委政府及各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各项前期手续办理进展顺利,目前已具备动工条件。
2024年3月18日,陇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永革主持召开了项目推进工作专班会议,专题研究并协调解决了项目推进存在的有关问题。
2024年4月13日,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专程到循环经济产业建设项目选址地渭子沟进行现场调研,调研结束后又致信中国建材集团对项目立项听证进行了再次协调促进。
接下来,武都区政府仅用20天左右时间,完成了涉及两水镇朱家山村集体土地、马尾巴村集体土地,近200多户村民耕地等项目生产线征地及补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7户拆迁补偿。2024年8月23日取得土地证,8月28日取得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与此同时,渭子沟排洪沟道及两边边坡治理,政府已申报立项并开展施工;武都区交通局已完成厂外进出运输道路修建方案设计,即将动工建设;武都区工信局正与电力公司协调完成主供电110KV线路系统接入性设计和线路建设前期手续。
目前,该项目已获工信部批复。已取得配套矿山采矿证,完成土地测绘、勘查定界、用地审查、地质灾害评估,取得天山材料立项批复、可研批复、初设批复和概算批复。
陇南市政府也与祁连山集团签署了循环经济建材产业园项目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7月1日取得天山材料立项批复,7月30日取得可研批复,8月29日取得项目概算批复。
陇南祁连山循环经济产业建设项目将在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实现共赢。新项目建成后,能耗及碳排放将大幅降低,达到标杆值水平,完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同时,将项目打造为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数字智能工厂,对于推动地方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地区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缓解当时建材紧缺压力,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祁连山水泥”)在陇南武都、文县、成县同时布局了三条水泥生产线,并日夜不停生产,以解陇南恢复重建的燃眉之急。
城市扩容 昔日“功臣”遇上搬迁
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企业,是国家支持的12户重点水泥企业之一,是甘、青、藏三省区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和西北地区特种水泥生产基地。公司前身是永登水泥厂,属“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1950年7月经国家重工业部批准筹建,1957年10月建成投产。公司于1996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同年7月1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我省第二家上市公司。2009年12月加入原中国中材集团,成为央企一员。
2008年“5·12”地震后,祁连山水泥立即在陇南布局建厂,并迅速成为陇南及周边省市灾后恢复重建建材供应的中流砥柱。
过去16年间,不管是灾后重建,还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亦或是兰海高速、平绵高速、兰渝铁路、陇南机场建设,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都用它的品质和诚信浇筑着陇南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随着城市的成倍扩容,当初远离武都城区的祁连山水泥生产区,很快将被高楼大厦所围拢。至此,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面临搬迁。
“旧厂区紧挨市区,连接国道,毗邻高速,无论是产品出厂,还是职工生活都很方便。说心里话,当初搬迁我们是不情愿的。”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曾廷祥说,“但是我们也要考虑武都城市扩容的实际,配合地方经济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搬,而且要搬得越快越好。”
提质增效 推动地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抛开这些年给陇南创造的利税不说,单凭‘5·12’地震后的灾后重建,祁连山水泥也为陇南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企业搬迁是必然,但我们必须要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优质的环境,让其在陇南今后的快速发展中再立新功。”武都区区长张立平说。
自从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被提上易地搬迁的日程后,陇南市、武都区及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多次调研论证,最后确定,将搬迁地址选在石灰石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武都区两水镇渭子沟,将新项目厂址设立为“循环经济建材产业园区”。同时,计划将现有陇南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和文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2500t/d熟料生产线产能合并迁往此地。
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一期建设一条日产5000吨的智能化、低能耗、低排放先进示范熟料水泥生产线,同步配套建设矿山和7.5MW纯低温余热发电;二期矿山废石综合利用建设年产200万吨高品质机制骨料生产线和双180环保型商品混凝土生产线。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年产值将达到10亿元,利税1.5亿元,还每年节省标煤约3.0万吨,每年减少CO2排放6.6万吨,每年减少SO2排放600吨。
而且,搬迁项目的选址既不涉及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和环保“三线一单”,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该项目的实施,将积极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降耗减排,有效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推动地方工业经济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齐心协力 为企业再立新功铺平道路
该项目在陇南市、武都区两级党委政府及各行政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各项前期手续办理进展顺利,目前已具备动工条件。
2024年3月18日,陇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永革主持召开了项目推进工作专班会议,专题研究并协调解决了项目推进存在的有关问题。
2024年4月13日,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专程到循环经济产业建设项目选址地渭子沟进行现场调研,调研结束后又致信中国建材集团对项目立项听证进行了再次协调促进。
接下来,武都区政府仅用20天左右时间,完成了涉及两水镇朱家山村集体土地、马尾巴村集体土地,近200多户村民耕地等项目生产线征地及补偿,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7户拆迁补偿。2024年8月23日取得土地证,8月28日取得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与此同时,渭子沟排洪沟道及两边边坡治理,政府已申报立项并开展施工;武都区交通局已完成厂外进出运输道路修建方案设计,即将动工建设;武都区工信局正与电力公司协调完成主供电110KV线路系统接入性设计和线路建设前期手续。
目前,该项目已获工信部批复。已取得配套矿山采矿证,完成土地测绘、勘查定界、用地审查、地质灾害评估,取得天山材料立项批复、可研批复、初设批复和概算批复。
陇南市政府也与祁连山集团签署了循环经济建材产业园项目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7月1日取得天山材料立项批复,7月30日取得可研批复,8月29日取得项目概算批复。
陇南祁连山循环经济产业建设项目将在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实现共赢。新项目建成后,能耗及碳排放将大幅降低,达到标杆值水平,完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同时,将项目打造为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数字智能工厂,对于推动地方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地区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