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白河县:创新‘公共文化+’力量,绽放‘五美’城关镇

2024-09-05 | 来源:本网 作者:胡桃

  “一水分秦楚,清江入画楼”。这座清清汉水浇濯出的灵秀小城就是白河县城关镇。城关镇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南依巴山,北临汉江,东南北三面与湖北省接壤,素有“秦头楚尾”之称。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城关镇大力弘扬“三苦”精神,紧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的目标,大力实践“公共文化+乡土、乡愁、乡贤、乡风、乡音”的一系列首创性、示范性、样本性举措,在公共文化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公共文化+乡土”打造“聚宝盆”,绽放产业振兴美

  紧扣白河“景城、文城、产城”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战略,探索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以聚宝盆效应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一是大项目为牵引。牵头负责的宝石文化街区旅游服务中心、江钰城产业园、正阳科创产业园等总投资逾30亿元的重点项目主体提前竣工投用。2000平方的全民阅读科普空间与2023年7月13日投入使用。为全县人民提供了高效能、高品质、有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二是宝石文化为平台,打造白河县绿松石文化博物馆,立足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借鉴传统展馆的设计规范,融入当下流行的数字科技,打造多媒体技术和光影科技深度结合的沉浸式体验,引领绿松石产业创新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三是乡土文创业态为载体。讲好纱帽山战斗遗址“红色故事”,做好桥儿沟明清古街文章,依托旅游资源,持续扩大林果、魔芋、黄姜、天麻、蜂蜜等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大力发展“乡村+农村电商、乡土文创”等“乡土业态”,2023年1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年收益全部达10万元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休旅产业聚宝盆。

  “公共文化+乡愁”打造“百花园”,绽放生态振兴美

  物尽其用,按照“微改造、精提升”原则,打造本土传承体验空间。一是唤醒公路村沉睡的红色资源。在纱帽山战斗遗址,设置红色元素路灯、铜人塑像,增强红色文化底蕴,对周边老旧房屋翻新改造、建乡村文化风景墙,使战斗遗址文化广场、曲径通幽的休闲步道、纱帽山顶观景台,串连成线,成为群众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打卡地”。二是建成白河县首个村史馆。在城关镇安福村,建成160平米的村史馆,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示等形式,用一件件物品承载历史,一幅幅图片记录变迁,一处处实景浓缩记忆,展示了安福村的时代变迁,成为助推乡村文化传承、弘扬村史正能量的地标建筑。

  “公共文化+乡贤”打造“群英会”,绽放人才振兴美

  成立“乡贤理事会”,通过健全机制、加强保障为返乡大学生、致富能人、退伍军人、乡贤达人“搭台唱戏”,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储备优质人才。一是围绕天麻、中蜂、蓝莓、电商、工匠等特色产业行业乡土人才,逐村逐社区建立“田秀才”“土专家”台账,收录登记乡土人才425名,建立登记253名在外创业人才、知名人士和本县创业成功人士台账。二是围绕宝石文化产业园、最美边城风情美食街、河街新型城镇一体化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从省内外引进设计、规划、建设、雕刻、营销等各类人才256名,吸引“归雁”人才回乡创业101人,累计吸纳投资30亿元。依托秦风汉郡商业街、狮子山夜间经济发展,招引在外创业人才27名,引进市场主体商户42家,解决群众就业308人。三是创新开展陕鄂(白河城关郧西羊尾)区域党建联盟,推进人才共育,互学互鉴,在培养和集聚乡村文化人才方面探出了新路。

  “公共文化+乡风”打造“善治链”,绽放组织振兴美

  以公共文化助推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推动形成高质量的文明乡风。一是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实施公共文化共享“六大工程”,培育了“情暖夕阳”“一路美遇”等多个志愿服务项目。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促进社区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孝义文化发展。二是扎实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加快构建层次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全力配合做好城关镇第三小学建设,高质量完成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提高健康服务能力,发挥好“组团式”帮扶资源力量。扎实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加快构建层次养老托育服务体系。三是打造了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10个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创新“四个确保”工作机制,统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以德促治,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公共文化+乡音”打造“精品戏”,绽放文化振兴美

  坚持精品化创作,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自信感。一是乡音乡曲入人心。以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芳华艺术团等专业团队为创作主体,进行再创作、再升华。所创《三句半》《传家训树家风》等10多部传统戏剧作品让先进文化、先进理论的传播更接地气。二是惠民活动亮家园。深入实施白河县“戏曲进乡村”活动计划,各村社区每年开展5场以上特色文艺展演。以“四季村晚”等“大戏”为载体,每年举办“龙舟节”“啤酒节”“桃花节”“宝石文化书画展”和家庭才艺大赛、广场舞大赛等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次。真正让群众主导群众文化,让活动吸引人气、带动消费。三是非遗资源赋动能。深入挖掘本地非遗资源,与学校协作,将三点水制作技艺、剪纸等非遗资源引入职业技术学校、中小学的实践课程,利用自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提升非遗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文化的传承发展更有底蕴更有后劲。

责任编辑:李欢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