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进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
无人机视角下的张家堡商圈 资料图片
4月17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聚力‘八个新突破’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我市将继续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推进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不断丰富多元消费供给
打造10个“文商旅消费聚集区”
今年,全市要促消费强动力,不断丰富多元消费供给。“我们将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全面推动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家装家居等大宗消费品买新换新。市区联动、政企互动举办‘乐享生活·嗨购西安’2024消费促进年活动,不断优化消费供给,创新消费场景,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举办消费类展会,持续放大展会溢出带动效应。”市商务局局长黄瑜晖表示。
同时,优体系创品牌,加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我市商务部门将擦亮西安消费品牌,策划举办西安国际美食消费季主题促消费活动,实施老字号和特色餐饮企业进街区、进社区、进景区、进平台、进校园“五进活动”。推进2个智慧商圈建设和10个商业街区改造提升,打造10个“文商旅消费聚集区”,打造42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
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在稳外贸优结构,着力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方面,要聚焦培育外贸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拓展中间品贸易、跨境电商出口,推进贸易数字化、贸易绿色发展。着眼汽车产业、新三样产品等贸易增长点,深挖优势企业外贸潜能,强化对全市进出口支撑。完善跨境电商生态链,鼓励企业建好用好海外仓,做大跨境电商产业规模。组织“长安万里行”开拓国际市场行动,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全年培育创新案例不少于80项,形成国家级创新成果不少于6项。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畅通制约集成电路、光伏、高端装备制造、会议会展、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助力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
今年,我市商务部门在助力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将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发展新兴服务贸易,促进传统服务贸易转型升级,组织企业参加服务贸易展会,开展推介及合作交流活动。推进口岸设施现代化改造,优化简化监管流程,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帮助企业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同时,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我们支持本土优势企业扩大境外投资,拓展国际市场份额,优化对外投资国际市场布局,全面提升对外投资合作层级。”黄瑜晖表示,今年市商务局将推进中国-中亚峰会成果落实,支持西安企业扩展与中亚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优势企业在中亚国家设立合作园区、建设海外仓,不断拓展西安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4月16日,东大街一商场内的古装歌舞表演,引来顾客围观。 记者 谢伟 摄
今年将培育30个沉浸式文旅项目
今年,西安要大力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培育100家竞争力强的数字文化企业,培育30个沉浸式文旅项目,进一步增强文旅产品科技感、时尚感和吸引力。这是4月17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2023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808.78亿元,接待游客2.78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35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抓好‘六个提升’,为不断开创西安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贡献更大的文旅力量。我们将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水平,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能级,提升数字文旅发展水平,提升文旅融合创新供给能力,提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水平,提升文化体制改革内生动力。”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孙超表示。
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市要以推动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保护利用为突破,聚焦太平遗址、秦东陵遗址等重大考古发现,秦始皇帝陵、西安城墙等重要文化遗址,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重点文博场馆,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融合性转化、沉浸式展示新路径。要做强传媒、影视、动漫、文创等优势产业,创建10个特色产业聚集区,构建“1+6+N”文旅产业链群;通过今年的努力实现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大幅增长,游客接待量突破3亿人次,游客总花费同比增长12%。
2024年,我市计划进一步发放文旅体消费券,释放文旅消费动能;以深度打造“西安演艺”品牌为突破,推出《大秦》等演艺新品,创作一批精品出版物、舞台剧和热播影视剧,推动微短剧、纪录片产业壮大成势;构建“精品演出+旅游推介+文化交流+项目招商”四位一体营销新模式;推动外联创新,加快开行面向中亚的人文旅游专列,服务“一带一路”大格局。
从“流量”到“留量”
西安文旅将从多方面发力
从“流量”到“留量”,西安文旅该从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在4月1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孙超给出了答案。
“历史文化是西安最亮眼的底色,我们要加快文旅资源转化,实施项目带动、加大项目招商,加快资源普查。”孙超表示,西安要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心、丝路航空航天科普馆、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西安大剧院等重点项目,打造文旅新地标;聚焦文化制造、数字文旅、高品质酒店、文旅基础设施等方面,谋划新项目,推进大招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要加快文旅产业转型。“融合创新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我们将突出‘链群化’,壮大现代旅游业集群,培育广告传媒、演艺演出等文旅产业链,发展露营经济、汉服旅拍、城市漫步等泛文旅业态;突出‘数字化’,加快XR拓展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推出像《唐朝诡事录》等一批沉浸式新体验,壮大本土数字文化企业集群;突出‘融合化’,推动‘文商体旅+在线新经济、虚拟现实场景体验、生活消费’等模式创新,催生融合新业态、开辟文旅新空间。”孙超说。
另外,西安文旅要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提升消费能级是文旅赋能西安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创新旅游供给,加快“景区+街区+园区+社区”整体联动,培育高品质文商旅消费聚集区,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创新旅游营销,拓展入境游、深耕国内游、壮大微旅游,稳住团队游商务游“基本盘”,抢占定制游、品质游“新阵地”,不断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去年我市新登记市场经营主体57.52万户
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
4月17日记者获悉,2023年西安新登记市场经营主体57.52万户、同比增长31.33%,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今年,我市将着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促进扶持全市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 今年,全市市场监管工作将着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着力加强重点产业链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对创新发展的引领促进效能,着力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公平竞争治理,着力防范化解市场监管领域风险,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提升监管效能,全方位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郝生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今年,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出台扶持“个转企”政策措施,推进市场准入和退出规范化、便利化,在更宽领域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措施,动态更新市场监管柔性执法“三张清单”,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促进扶持全市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将着力加强重点产业链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重点打造一批质量强区、强链、强企,培育一批西安质量品牌,创建一批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研制一批新兴领域先进标准,筹建一批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今年,我市要实施重点产业领域15个专利导航项目,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工作,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以上。
同时,广泛开展“西安古城伴手礼”消费测评,加快推进消费维权服务站增点扩面,一线受理、快处快办消费投诉,全力打造“放心消费在西安”品牌;拓展“智慧市监一体化平台”智联、物联应用场景,探索推行AI抓拍、智能识别、智能标注等智慧监管手段。
一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000.5亿元
4月17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据海关统计,一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1000.5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出口649.9亿元,增长10.1%;进口350.5亿元,增长2.8%。
一季度,全市外贸开局有力、起势良好,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我市外贸情况来看,外贸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半导体、汽车等主要外贸产业明显向好,传统贸易市场持续恢复,新兴市场不断拓展,跨境电商等外贸新动能集聚,全市进出口具有较好支撑。
下一步,市商务局将紧盯产业稳增长,围绕半导体、太阳能、汽车等外贸重点产业,加强重点企业对接,在口岸通关、物流运输、海关监管等外贸业务相关环节加强服务,稳定全市外贸基本盘;兑现政策稳预期,落实中央和省市的有关外贸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外贸政策预期,支持企业扩大贸易规模。同时,鼓励企业拓市场,及时收集企业参展参会需求,宣传开拓国际市场有关政策,组织更多企业走出国门展示企业形象及产品,争取更多贸易机会;培育发展新业态,会同区县、开发区培育外贸聚集区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做好提升配套服务,加强企业招商引资,推动区域外贸发展,强化对全市外贸支撑。
今年计划开展12次“秦创原·西安知识产权运营转化系列对接”活动
知识产权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4月17日,记者获悉,今年我市计划开展12次“秦创原·西安知识产权运营转化系列对接”活动,加大就地转化力度,加大对高校院所技术成果和高价值专利培育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多吸纳转化专利技术,从而促进专利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发展。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今年,我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发挥好行政、司法、仲裁“三协作”和司法、行政、人民调解“三联动”的多元协同机制作用,建好用好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维权援助站、技术调查官队伍,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打造多元、立体、协同的保护格局。
同时, 创造条件进一步健全我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强西安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围绕创新主体的发展需求,面向各级各类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分层分级分类开展引进和培训;建立健全高校、企业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共建校企知识产权“实训基地”,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责任编辑:李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