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如何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
2025-03-27 | 来源:本网
作者:宁小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吉林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层作为粮食生产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加剧了粮食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基层更要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基层乡镇干部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以贯彻落实,不断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条件。
目前来看,基层在粮食安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耕地撂荒和复耕复种问题。部分地区存在耕地撂荒现象,受地形限制,复耕复种难度较大。二是 农田水利设施运行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环节。一些基层乡镇面临水利设施老化、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农业用水不足,影响粮食生产。三是农业科技基层落实问题。尽管农业科技在基层有所推广,但实际执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接受度不高,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四是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以西北地区为例,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主要以种植豆类、薯类,小杂粮等作物为主,缺乏多样化的种植结构,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五是种地收益较低。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惠农益农政策,但人力、气候、物价等各种综合因素导致在农村仅靠种地的微薄收入难以维持生活,为了生计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城市打拼,这也是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必须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是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巡查监管,重点排查是否存在以设施农业为名违规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强化政策扶持,探索建立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巩固和提升近年来复耕复种成效。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与此同时宣传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全民粮食安全意识和种粮积极性。二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往往是靠天吃饭,能不能有个好收成完全靠运气。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业节水重大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修建水库、渠道、泵站等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能力。收集雨水和建立水池来储存水资源,助力农民实现旱涝保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确保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三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建立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通过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酸化土壤改良等技术措施,促进耕地土壤培肥,提高单位耕地粮食产能。四是科学开展多样化种植。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利用特色进行多样化种植,如发展林下经济,生态观光采摘、种养结合等种植方式,增加收益。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种地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23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要紧盯未来农业生产方向,注重发掘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探索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冯海军 荐)
目前来看,基层在粮食安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耕地撂荒和复耕复种问题。部分地区存在耕地撂荒现象,受地形限制,复耕复种难度较大。二是 农田水利设施运行问题 。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和维护是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环节。一些基层乡镇面临水利设施老化、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农业用水不足,影响粮食生产。三是农业科技基层落实问题。尽管农业科技在基层有所推广,但实际执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接受度不高,影响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四是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单一。以西北地区为例,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主要以种植豆类、薯类,小杂粮等作物为主,缺乏多样化的种植结构,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五是种地收益较低。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许多惠农益农政策,但人力、气候、物价等各种综合因素导致在农村仅靠种地的微薄收入难以维持生活,为了生计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城市打拼,这也是土地撂荒现象时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必须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一是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巡查监管,重点排查是否存在以设施农业为名违规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强化政策扶持,探索建立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巩固和提升近年来复耕复种成效。加强粮食安全宣传教育,与此同时宣传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全民粮食安全意识和种粮积极性。二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往往是靠天吃饭,能不能有个好收成完全靠运气。因此,必须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农业节水重大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修建水库、渠道、泵站等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的调配和利用能力。收集雨水和建立水池来储存水资源,助力农民实现旱涝保收。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计划,确保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三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建立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通过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酸化土壤改良等技术措施,促进耕地土壤培肥,提高单位耕地粮食产能。四是科学开展多样化种植。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利用特色进行多样化种植,如发展林下经济,生态观光采摘、种养结合等种植方式,增加收益。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种地收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23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要紧盯未来农业生产方向,注重发掘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探索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体验等,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冯海军 荐)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