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向优行 乡村振兴谱新篇
2024-10-09 | 来源:本网
作者:李山林 张矛
农业强 农民富 农村美
食用菌、核桃、板栗、中药材、肉鸡、冷水鱼、烤烟7个特色产业规模全省第一,“柞水木耳”“洛南豆腐”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8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商洛市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
金秋九月,走进商洛大地的山川田野间,一棵棵果树硕果累累,一池池鱼儿肥美鲜嫩,一株株魔芋生长旺盛,处处涌动着希望,一幅“农”墨重彩的画卷徐徐铺展。
谋划 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沃野流金时,丰收欢歌起。9月23日,记者走进丹凤县蔡川镇蔡川村散养鸡养殖基地,铁网围栏内的生态散养鸡正在悠闲地觅食,“咯咯咯”的鸡叫声此起彼伏,一幅悠然自得的乡村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据介绍,蔡川镇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盘活资源、调整结构,引育主体、促进融合”的工作举措,布局“畜禽药菜菌”5个产业基地,建设蔡川村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并与丹凤县凤禽安家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建成占地面积60亩的散养鸡养殖基地,包含场内育雏区和林下放养区两个板块,年可出栏肉鸡20万只,目前肉鸡存栏6万只,是全县规模最大的散养鸡养殖基地。
蔡川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多措并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品牌,通过技术帮扶、政策引导、资金倾斜等方式不断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养殖基地建成以来,吸纳当地群众10人长期务工,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分红不少于5万元,带动群众养殖蛋鸡1000多只,起到了产业联农、带农、富农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在镇安县云盖寺镇东洞村,沿着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漫步,村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在魔芋种植基地,一株株魔芋生长旺盛,展现出勃勃生机。
为了让魔芋产业落地生根,东洞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和魔芋产业技术员来村上现场指导,并举办魔芋种植知识培训班,提高村民的魔芋种植技术。
云盖寺镇驻东洞村干部余美安说:“今年我们村魔芋种植面积520亩,户均1.5亩。魔芋生长期较长,按照3年生长期来算,到2026年预计产量1200吨,按目前市场价每公斤3元,收入360万元左右,可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
近年来,全市上下聚焦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持之以恒抓改革、增活力,千方百计兴产业、促增收,持续拓展特色产业规模量级,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着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打造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特色农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烤烟是个技术活,要严格把握不同部位的成熟特征,进行鲜烟分类、分层装炉,还要时刻关注炉内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柞水县杏坪镇联合村烤烟种植基地内,正在指导村民进行科学化烘烤的烟站站长王能钊说,当前烟农都在抢抓有利天气,及时采收,防止大田病害发生,确保不浪费每一片烟叶。
置身绿色的海洋,肥硕的烟叶下,大豆即将成熟。今年以来,杏坪镇联合村立足烤烟田园综合体建设,率先发展100亩粮烟套种,在粮食与烤烟之间寻找连接点,探索推行“粮烟融合”发展新模式,不仅拓宽了烟农的增收渠道,还提高了烟田复种指数。
“粮烟套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胆尝试,通过在烟下套种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作物,实现了土地合理利用,延长了‘粮烟融合’发展链条。”杏坪镇党委书记阮鹏说。
如何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货,摇身一变成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土特产,积极探索与实践是关键。
近年来,商洛市锚定特色农业强市目标,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三农”工作提质增效。聚焦壮大“菌果药畜茶鱼酒”特色产业集群,推行“行长+链长”金融服务,通过实施项目扶持、贷款贴息、出口退税,全力扶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全产业链培育,创造种植、加工、营销等就业岗位,将农户镶嵌到产业链中,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发挥支部堡垒和头雁领航作用,创新“党支部+集体经济+农户”模式,采取村集体控股、党员干部带头参股、动员农户自愿入股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流转闲置土地,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依托产业园区发展,构建了入股联营、土地流转、租赁经营、劳务承包、代管服务“五型联结”,让农户实现“一地挣五金”。园区承载功能、聚集效应激活一方产业发展,全市荣获国家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特色产业强镇数量越来越多。
未来 打造联农带农新格局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联农带农是关键。
商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经营积极性,必须建立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与农民群众产业连心、利益链接,这是确保特色农业强市战略实施的法宝。
当下,秦岭南麓遍野都是秋收的忙碌。在商南县金丝峡镇江西沟村猕猴桃产业基地里,一颗颗饱满的猕猴桃挂满枝头。
江西沟村位于商南县东南部,依山傍水,森林植被良好,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丰富,山上遍布野生猕猴桃。
在猕猴桃产业基地库房里,村民白淑会麻利地挑选上等的猕猴桃装进礼品盒。
“得亏村集体给我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我长年在猕猴桃基地务工,一天能挣近百元,顺便把孩子也照看了,真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白淑会高兴地说。
江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大安告诉记者,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有了收入,大家都抢着干。
据杨大安介绍,等这阵子忙结束了,他们计划筛选出全村75岁以上的老人,适当地给予分红,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还想为每年考上本科的大学生设置奖励资金,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让全村人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小小猕猴桃变身江西沟村群众致富“黄金果”,这是江西沟村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小步,它让基层群众看到了希望,给基层干部注入了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据记者了解,下一步,商洛市将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潜力,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底子根子”双提升,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狠抓灾后重建,按照“科学规划、搬迁优先,整合资源、分步实施,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原则,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力确保灾区群众安全过冬、不返贫不致贫;狠抓秋粮生产,扎实开展秋粮抗灾夺丰收百日提升行动和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努力实现“以经补粮”“以秋补秋”,确保超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狠抓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梯次推进“千万工程”,加快建设民宿集群,力争年底前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32个;狠抓产业培育,加快筹建“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陕西省数字渔业研究院”,启动商州区国渔生态智慧渔业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持续开展乡村CEO专题培训,年内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狠抓集中整治,紧盯“三资”管理、惠农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领域,主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排查处置一批问题线索,持续推进集中整治工作走深走实;狠抓考核评估,全面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行动,深入细致做好国家和省上考核评估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实现“四连优”,以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食用菌、核桃、板栗、中药材、肉鸡、冷水鱼、烤烟7个特色产业规模全省第一,“柞水木耳”“洛南豆腐”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证明商标,8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商洛市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样板市”……
金秋九月,走进商洛大地的山川田野间,一棵棵果树硕果累累,一池池鱼儿肥美鲜嫩,一株株魔芋生长旺盛,处处涌动着希望,一幅“农”墨重彩的画卷徐徐铺展。
谋划 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沃野流金时,丰收欢歌起。9月23日,记者走进丹凤县蔡川镇蔡川村散养鸡养殖基地,铁网围栏内的生态散养鸡正在悠闲地觅食,“咯咯咯”的鸡叫声此起彼伏,一幅悠然自得的乡村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据介绍,蔡川镇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盘活资源、调整结构,引育主体、促进融合”的工作举措,布局“畜禽药菜菌”5个产业基地,建设蔡川村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并与丹凤县凤禽安家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建成占地面积60亩的散养鸡养殖基地,包含场内育雏区和林下放养区两个板块,年可出栏肉鸡20万只,目前肉鸡存栏6万只,是全县规模最大的散养鸡养殖基地。
蔡川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多措并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品牌,通过技术帮扶、政策引导、资金倾斜等方式不断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养殖基地建成以来,吸纳当地群众10人长期务工,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分红不少于5万元,带动群众养殖蛋鸡1000多只,起到了产业联农、带农、富农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在镇安县云盖寺镇东洞村,沿着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漫步,村道干净整洁,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在魔芋种植基地,一株株魔芋生长旺盛,展现出勃勃生机。
为了让魔芋产业落地生根,东洞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和魔芋产业技术员来村上现场指导,并举办魔芋种植知识培训班,提高村民的魔芋种植技术。
云盖寺镇驻东洞村干部余美安说:“今年我们村魔芋种植面积520亩,户均1.5亩。魔芋生长期较长,按照3年生长期来算,到2026年预计产量1200吨,按目前市场价每公斤3元,收入360万元左右,可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
近年来,全市上下聚焦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持之以恒抓改革、增活力,千方百计兴产业、促增收,持续拓展特色产业规模量级,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着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打造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特色农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烤烟是个技术活,要严格把握不同部位的成熟特征,进行鲜烟分类、分层装炉,还要时刻关注炉内温度、湿度等关键数据。”柞水县杏坪镇联合村烤烟种植基地内,正在指导村民进行科学化烘烤的烟站站长王能钊说,当前烟农都在抢抓有利天气,及时采收,防止大田病害发生,确保不浪费每一片烟叶。
置身绿色的海洋,肥硕的烟叶下,大豆即将成熟。今年以来,杏坪镇联合村立足烤烟田园综合体建设,率先发展100亩粮烟套种,在粮食与烤烟之间寻找连接点,探索推行“粮烟融合”发展新模式,不仅拓宽了烟农的增收渠道,还提高了烟田复种指数。
“粮烟套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胆尝试,通过在烟下套种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作物,实现了土地合理利用,延长了‘粮烟融合’发展链条。”杏坪镇党委书记阮鹏说。
如何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山货,摇身一变成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土特产,积极探索与实践是关键。
近年来,商洛市锚定特色农业强市目标,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三农”工作提质增效。聚焦壮大“菌果药畜茶鱼酒”特色产业集群,推行“行长+链长”金融服务,通过实施项目扶持、贷款贴息、出口退税,全力扶持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全产业链培育,创造种植、加工、营销等就业岗位,将农户镶嵌到产业链中,实现利益共享、共同发展。发挥支部堡垒和头雁领航作用,创新“党支部+集体经济+农户”模式,采取村集体控股、党员干部带头参股、动员农户自愿入股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流转闲置土地,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依托产业园区发展,构建了入股联营、土地流转、租赁经营、劳务承包、代管服务“五型联结”,让农户实现“一地挣五金”。园区承载功能、聚集效应激活一方产业发展,全市荣获国家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特色产业强镇数量越来越多。
未来 打造联农带农新格局
建设特色农业强市,联农带农是关键。
商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经营积极性,必须建立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与农民群众产业连心、利益链接,这是确保特色农业强市战略实施的法宝。
当下,秦岭南麓遍野都是秋收的忙碌。在商南县金丝峡镇江西沟村猕猴桃产业基地里,一颗颗饱满的猕猴桃挂满枝头。
江西沟村位于商南县东南部,依山傍水,森林植被良好,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水资源丰富,山上遍布野生猕猴桃。
在猕猴桃产业基地库房里,村民白淑会麻利地挑选上等的猕猴桃装进礼品盒。
“得亏村集体给我们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我长年在猕猴桃基地务工,一天能挣近百元,顺便把孩子也照看了,真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白淑会高兴地说。
江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大安告诉记者,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有了收入,大家都抢着干。
据杨大安介绍,等这阵子忙结束了,他们计划筛选出全村75岁以上的老人,适当地给予分红,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还想为每年考上本科的大学生设置奖励资金,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让全村人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小小猕猴桃变身江西沟村群众致富“黄金果”,这是江西沟村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小步,它让基层群众看到了希望,给基层干部注入了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据记者了解,下一步,商洛市将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潜力,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坚持“面子里子”一起抓、“底子根子”双提升,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狠抓灾后重建,按照“科学规划、搬迁优先,整合资源、分步实施,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原则,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力确保灾区群众安全过冬、不返贫不致贫;狠抓秋粮生产,扎实开展秋粮抗灾夺丰收百日提升行动和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努力实现“以经补粮”“以秋补秋”,确保超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任务;狠抓乡村建设,深入实施“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梯次推进“千万工程”,加快建设民宿集群,力争年底前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32个;狠抓产业培育,加快筹建“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陕西省数字渔业研究院”,启动商州区国渔生态智慧渔业产业园二期工程建设,持续开展乡村CEO专题培训,年内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狠抓集中整治,紧盯“三资”管理、惠农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重点领域,主动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排查处置一批问题线索,持续推进集中整治工作走深走实;狠抓考核评估,全面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行动,深入细致做好国家和省上考核评估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实现“四连优”,以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