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旬阳市仁河口镇桥上村:深度实施“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2024-09-13 | 来源:本网 作者:尤生银
  旬阳市仁河口镇桥上村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二十字战略方针,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为要、田园为本、节点点缀、设施提升、风貌美观”工作要求,采取“旅游+”“+旅游”思路,深度实施“农文旅”融合,不断提升乡村颜值、赋能农业价值、挖掘经济产值,让农田变花园、农房变民宿、荒山变茶山,从过去人尽皆知的“贫困村”升级到现在炙手可热的“明星村”,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完美蝶变。
  仁河口镇桥上村村域面积7.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0亩、林地面积7974亩。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309户1040人。现有基层党组织1个(三星级党支部),党员33人,村干部4人。年种植水稻1000亩、油菜800亩、莲菜200亩、蟠桃采摘园120亩等农特产业园区,稻花鱼养殖基地1000亩3万尾。村内水、电、路、迅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泉坪旅游服务接待中心面积300平方米,智慧景区设备投入使用,全域免费WIFI全覆盖,特色旅游网红景点八处,被称为现代“世外桃源”。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900元,比旬阳市平均水平高出5196元。
  近年来,桥上村在仁河口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为要、田园为本、节点点缀、设施提升、风貌美观”工作要求,坚持原生态保护、原始性开发、原特色利用,走绿色发展之路,采取“旅游+”“+旅游”思路,深度实施“农文旅”融合,协调“生态、生产、生活”三者关系,不断提升乡村颜值、赋能农业价值、挖掘经济产值,以乡村旅游产业的承载力、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促进乡村大振兴,将农户镶嵌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建强文旅产业战斗堡垒。按照安康市“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结合旬阳市“两强一好”创新实践,大力创建三星级以上党支部,着力打造“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推动发展好、治理效能好、群众评价好”基层党组织。按照上级指导和要求,创新成立“水泉坪区域联合党总支”,通过组织联建强堡垒、人才共育添动力、产业联盟促增收、项目共谋助发展、社会同治育新风等途径,推进水泉坪流域(桥上村、水泉坪村、王莽山村)“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规划先行,擘画特色景区宏伟蓝图。根据规划,将桥上、水泉坪、王莽山三村进行一体规划,以桥上村为核心,打造生态观光型景区,成立旬阳市水泉坪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乡村振兴管委会和咨询小组,系统指导水泉坪乡村振兴规划、设计和产业布局。聘请专业团队对水泉坪乡村振兴进行全方位规划,编制形成了《水泉坪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水泉坪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空间规划,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群策群力,调动乡村旅游主体活力。乡村振兴的主体是群众,坚持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按照“群众有需、干部来讲”思路,紧扣乡村振兴领域理论知识,主要围绕农业产业指导、网络营销推广、庭院经济服务、文旅推介讲解等技能,创办农民夜校班。通过院坝会、小组会、座谈会等形式,转变群众对文旅产业思想观念,倾听群众诉求,合理采纳意见,以群众“所需、所盼”为导向,让文旅产业从“村里事”变为“自己事”,推动乡村旅游多点发力。
  双招双引,注入景区业态源泉活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邀请专家、领导现场指导,结合村情实际制定《桥上村招商引资推介书》,主动外出招商,争取项目资金。深入挖掘本村在外创业、就业等能人乡贤,以“乡情、亲情、友情”感召返乡、回哺家乡。积极参与镇党委、政府搭建的“归雁经济座谈会”,主动推介人文地貌、特色产业、风俗习惯等特性,塑造企业家敢投资、想投资、愿投资、能投资的富饶沃土。
  三治融合,全力护航辖区平稳有序。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以“夯实自治基础、强化法治保障、着力德治引领”为抓手,汇聚乡风文明建设强大合力,持续优化乡村治理效能。按照“重引导、互评议、推典型、树新风”思路,组织村民编撰桥上村“一约四会”,开展道德评议活动,让身边人评身边事,用身边事感召身边人。充分发挥文明实践站作用,组织干部、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开展法治宣传、理论宣讲等活动。探索家族治理模式,用“家族、家风、家教”教化人、影响人。
  如今的仁河口镇桥上村,从过去人尽皆知的“贫困村”升级到现在炙手可热的“明星村”,呈现出农田变花园、农房变民宿、荒山变茶山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是“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实践者和成功典范,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旅游重点村、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省级研学基地、4A级景区、安康市“千万工程”示范村、安康市文明村、摄影美术馆等系列荣誉。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围绕“消除破烂、打扫庭院、室内整洁、清厕净圈、村容美观”目标,推进厕所革命“旱改水”286座,新建水冲式公厕2座、污水处理厂1处,垃圾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模式,保障日产日清。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每月开展两次人居环境整治,从“干部喊着扫”到“群众主动扫”,实现“一时美”变为“一直美”。
  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按照“支部引领指路子、集体投资搭台子、企业运营唱大戏、党员带头作示范、农户参与奔共富”思路,统筹“吃、住、行、娱、购、游”全方位服务,大力推进“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双向发力,打造陌上花栖、西湾露营地、岩洞酒吧、峡谷书院等一批集体产业。探索稻渔综合养殖基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产”的高效现代农业,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
  文化资源日益丰富。依托“红色、农耕、历史”三大文化资源,建立红军战士赵长江墓红色教育基地,农耕文明“稻油轮作”被中央卫视报道,王莽追刘秀西汉文化被多位学者前来考察。同时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场场有特色”思路,悉心谋划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连续举办油菜花节、农民丰收节、荣耀乡情·未来种子计划等活动,不断聚人气、守热度、引经济、富百姓。
  基础设施提等升级。通过“以工代赈”帮扶,修建河堤工程,保障稻田顺利“供排水”;翻新景区内环岛路,完成沥青铺设,安装亮化工程、防护工程等设施;修建水泉坪游客接待中心,配套景区停车场两处,引进智慧景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落实“电、讯”网改造,实现规划整洁;修建吉祥寨步道500米,供游客休闲。
  庭院经济活力充沛。依据“房前屋后利用好、多种经营收入好、干净整洁环境好、崇德向善家风好、示范引领效果好”的五好庭院标准,以“庭院+”思路,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居则居、宜游则游,打造出桃花源、稻田居、香樟院子、桃李民宿等近百户庭院经济示范户,年吸引游客近 50万人,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切实将农户镶嵌在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的链条上,有效发挥联农带农益农作用。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