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村:学精用好“千万工程” 深耕细作乡村振兴
杨家沟村是典型的红色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城东南23公里处,由杨家沟和寺沟2个自然村组成,村域总面积10平方公里,全村有556户1453人,党员76名,耕地4770亩。2023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5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500元,同比增长8.6%,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752元。
2023年以来,杨家沟村认真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沿着红色旅游+绿色产业+金色田园的发展路径持续探索,全面发力,推动乡村建设、富农产业、农文融合、乡村治理等方面再上台阶,蹚出乡村振兴杨家沟实践的新路子。
聚势蓄能创新思路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深耕红色底蕴,积蓄乡村振兴新势能。 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突出“红”的底色,持续用好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红色传统等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传承好红色基因,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让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深刻理解和认同红色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赓续好红色血脉,将红色文化和乡村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乡村文化特色,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的文化动力。矢志不渝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杨家沟村不断强化党建引领,锚定“红色领航、绿色发展、多产联动”新发展理念,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通过采取党建+、产业富民、生态振兴、多产联动等举措,有效地整合了本地资源和优势,为杨家沟乡村振兴积蓄新势能,让杨家沟“红色更红,绿色更绿”。杨家沟村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全国3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
狠抓生态建设,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杨家沟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域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两个《意见》要求,忠诚践行“两山”理念,一方面启动实施杨家沟小河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不仅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同时,一体推进杨家沟水生态综合治理和旅游道路两侧山体绿化、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周边山体绿化,沿山体25度以上坡面栽植生态林,25度以下栽种红梅杏和山楂等经济作物,实行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确保绿化率达到90%以上。另一方面以特色农业发展为抓手,实施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好谷子、山地苹果、青梨、蟠枣、樱桃等特色产业,不仅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也为杨家沟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丰富了乡村振兴的内涵。这种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统筹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和宜居的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双轮发展,长效推进垃圾处理生态化、污水处理无害化,全力打造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杨家沟实践。
加快多产融合,以文化人以旅兴农。 杨家沟村深刻学习领会“千万工程”经验精髓要义,将推进农文旅多产融合发展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依托本村富集的资源优势,高位推进集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农耕文化园建设,这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还能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精心打造具有杨家沟窑洞文化特色的庭院经济示范户、农家乐,让游客在体验乡村文化的同时,也能品尝到地道的乡村美食,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同时,着力构建“四区覆盖”(即农文旅融合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区、特色林果种植区、生态林培育区)和“多点支撑”(即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休闲采摘园、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旅、文旅融合产业节点)的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通过放大产业集群效应,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延伸农文旅产业链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初步建成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现代农业产业等多业态发展模式。水肥一体垂钓园、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红色基因库展馆、红色文化科技产业园、杨家沟革命旧址4A级景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基地、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农文旅多产融合方兴未艾,以文化人以旅兴农蔚然成风。
力推乡风文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准把握“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以“人居环境为先,产业发展为要,乡村治理为本”为总纲,持续巩固“三大革命”专项行动整治成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阶段性整治转向常态化整治、从环境整治转向环境与乡风文明“内外双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启动杨家沟村史馆建设,完成村志编纂出版,留下记忆,留住乡愁。一以贯之举行乡风文明崇文重教表彰大会,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制定详细的《村规民约》,为村民提供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约束准则。持续办好过大年等文化活动,不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充分发挥五级五长和“说事室”作用,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全面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不断巩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成果,以创建省级文明村为契机,高品味建成文化长廊、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传政策、宣讲文化、宣扬新风,群众文化素养全方位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汲取发展经验 实现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
坚守初心,加强党建引领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还看“领头羊”。党组织的领导力和党员的先进性是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的关键。“千万工程”经验的首要,便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故而要将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作为搞好乡村振兴的关键。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大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的高效执行,通过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同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为群众办实事的内容,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干在先、走在前,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仅可以体现党组织对农民群众生活的深切关心,也能够引导基层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
绿色发展,实现多产联动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首位。 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狠抓产业振兴,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认识。复制推广高西沟经验,全域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产联动的路子,综合施策确保富农产业提质增效,文旅产业提级晋档,生态产业提质扩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对于富农产业、文旅产业和生态产业,通过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活力,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因地制宜,发展人才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学精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必须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紧扣村庄特点,就地取材,扬长避短,彰显特色。乡村振兴, 说到底首先必须是人的振兴,要聚集人气,回拢人才,增加人力。不仅要盘活农村存量人力实施就地取“才”,充分发挥本地农民的作用。
通过培训和提升农民的技能,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需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打通人才要素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的渠道,实施多方聚才。杨家沟村一手抓“土专家”“田秀才”挖掘培育,把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农民作为培训提高的对象,把到农村创业兴业的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作为吸引发展的对象,通过政策扶持和优质服务,吸引他们到农村创业兴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全力做好乡村人才培养工作。一手抓各类能工巧匠、传统技艺传承人培养,不断提高其技艺水平,以适应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优质人才要素供给为乡村振兴蓄势积能。
千万工程,万千情怀。杨家沟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学精运好“千万工程”经验,突出“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导向,红色旅游+绿色产业+金色田园内外兼修,大兴实干之风,一项一项抓落实,一步一步搞建设,持续性发力,创造性转化,在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不断取得新成效,奋力实现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目标。
责任编辑:李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