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潼关县委书记于娟侠:聚力建设和美乡村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4-05-08 | 来源:潼关融媒号
作者:于娟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就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扎实有力推动各领域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奋力开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新局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陕西省委一号文件均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对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今年以来,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聚力建设“和美乡村”,加快潼关乡村全面振兴。潼关县荣获2023年渭南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先进县。
“千万工程”作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关键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千万工程”的初心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农民、靠农民。农民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建设主体。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努力绘就潼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位于潼关县南麓秦岭脚下的桐峪镇和美乡村(本文图片来源于潼关县融媒体中心)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千万工程”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建强组织体系,凝聚推进工作合力。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县委主要领导领衔推动,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级抓推进工作机制,成立县“千万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充实县级一办六组工作专班力量,形成领导挂帅、部门协同、分级负责工作格局。二是健全政策体系,确保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1+5+N”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政策支持。“1”是县委、县政府出台《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彰显山水风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2023—2027年)》总领文件;“5”是制定出台专班推进、项目库建设、督查考核等五项工作推进机制;“N”是各部门出台的支持政策和项目清单等配套文件,目前已累计出台《潼关县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30余个,通过政策措施的集中推出,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切实推动《行动方案》的落地见效。三是培育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力推进示范村建设,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原则,建设动态调整项目库;建立分层包抓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包镇联村,镇办领导包村联户,采取部门包村,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等包抓机制,以典型村示范带动“千万工程”取得更大实效。2024年创建省、市、县“千万工程”示范村14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县级各5个。
沿黄防护林绿意盎然
坚持绿色发展,擦亮“千万工程”生态底色。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绿美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最美底色。一是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实施人居环境“七大提升”工程,以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为重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扎实开展“五边四荒”专项整治提升村庄风貌,充分利用清理的废弃地、边角地等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农家小菜园、小果园、口袋公园;坚持因村因户施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积极实施整村推进,发挥农村厕所革命后期管护作用,建立健全粪污收集处理体系,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统筹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建立“户分类、镇收集、县转运”垃圾运转模式,做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达到无害化处理闭环运营;因地制宜推行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联村联户集中处理、单户分散处理等治理模式,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常态化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消除村庄黑臭水体。2023年完成农村改厕2700套,建成垃圾转运站9座,配齐镇村收集转运车辆,成功创建省级“厕所革命”后期管护示范县;2024年70%自然村达到垃圾无害化处理。二是深入实施乡村造林绿化提升。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重点对秦东北水关、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李家、北歇马4个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示范村进行绿化美化提升,打造一条集旅游、交通、生活共融的景观公路;以“十里画廊·慢游潼关”生态景观为主线,对西潼高速、潼洛川沿线2万余亩绿色坮塬开展造林绿化提质增效,打造“七彩坮塬”。目前已累计完成营造林建设任务1.38万亩,道路绿化美化15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6.23%;推进乡村水生态环境治理,投资9700万元实施太峪河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和双桥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三是统筹抓好村庄规划布局。坚持县域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等原则,以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类型,细化村庄分类,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明确管控边界,优化农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2024年完成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工作12个,其中省级试点村2个,市级10个。
潼关软籽石榴
坚持富民兴村,筑牢“千万工程”产业根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切实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多点发力、多极增长农民增收新格局。一是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全面落实“田长制”和五个“一票否决”要求,分类推进“非农化”“非粮化”治理,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确保粮食面积、总产稳步提升;树牢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发展花生、油葵、核桃等油料作物,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3年全县粮食作物总面积20.38万亩,总产6.34万吨,同比增长3.4%,粮食总产量稳中有升;新增粮食种植面积2150亩,在全市粮食作物面积同比增幅排名第一。二是优化乡村产业布局。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围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实施标准化厂房及交易、仓储、冷链、物流等一系列基础提升项目,初步实现精加工在县、初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助推农业提质增效。三是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聚焦软籽石榴、花椒、酱菜、肉夹馍、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扩大软籽石榴种植面积,推进果树苗木上山上坡、房前屋后,启动实施软籽石榴产学研基地建设;启动实施潼关肉夹馍食品产业聚集区建设,深化潼关肉夹馍供应链塑造,推动肉夹馍产业集聚发展。软籽石榴、花椒等特色农业产值达4.2亿元,“潼关肉夹馍”入选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入选陕西省首届非遗年度盛典案例。四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分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最大程度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收益权和分配权;稳步推进“三变”改革,健全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多形式盘活集体资产,多路径支持村集体经济壮大,推广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十种路径”;实施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2023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益800.97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2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占比达50%,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17502元,增长15.7%;2024年薄弱村占比降到10%以下,示范村增加到3个以上,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7个以上,壮大富民兴村产业,为全县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潼关县秦东镇四知村乡风文明一条街
坚持三治融合,推动“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治理有效”目标,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全面推进“三治融合”。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强化“一约四会”激励约束作用,积极发挥村规民约自治功能,把拒绝高价彩礼、垃圾不落地、不乱搭乱建、孝敬父母等要求融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发挥乡贤能人作用,实施乡贤回归、乡贤带富等工程,引导在外人士、新乡贤人士等各方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构建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治理模式。二是全面推进依法办事。全面推进省级信访工作法治化试点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建立完善矛盾纠纷统筹协调、预测预警、分级督办、跟踪回访四项机制,实施红黄蓝“三色”工作台账,对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推行“1+4+N”(即:综治中心+包村、社区的四名干警+乡贤、法律明白人、涉事行业单位等)多元化解模式;优化升级镇村综治中心,整合各方资源,有序推进全域数字乡村建设,逐步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数字乡村云平台。目前,5个镇级和28个村级综治中心硬件设施完成。三是加快建设德润乡村。深化乡村振兴示范镇、以志愿服务队为主体,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全面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治理;以图书阅览室为中心,以读书会、诗歌朗诵等形式融入德治宣传,浸润、渗透人文和谐新风尚,强化德治教化作用。2023年秦东镇荣获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桐峪镇上善村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东晓社区荣获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称号。
潼关县桃林寨一角
坚持城乡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塑形”工程,又是“铸魂”行动,还是“壮体”项目。一是深化城乡文旅融合发展。以全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为牵引,以传承历史文化、特色非遗产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三个主题”,精心布局、高标准建设特色主题博物馆,建成潼关博物馆、杨震廉政博物馆、交通博物馆、酱菜博物馆及秦王寨历史博物馆、瀵井社区博物馆,积极筹建肉夹馍、黄金博物馆,基本形成以潼关博物馆为龙头、行业博物馆为主体、乡村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以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乡村田园风光自然资源优势,以“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为特色,整合部门资源,打造以桃林寨桃花、西廒村梅花、庆丰村樱花、上善村蔷薇花、秦王寨月季花“五朵金花”乡村生态特色精品线路,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乡村旅游新格局;3条“一日游”线路入选文旅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二是推动城乡客货邮一体化发展。投资2000万元新购置38辆新能源公交车,开通城区公交线路4条,城乡客运线路10条,建制村通车率达到100%,形成“城区公交+通村客运”一体化发展模式;投资4497.48万元,建立“电商服务+农村客运+农村物流+邮政快递”客货邮同网运输模式,建成县级客货邮一体化综合服务中心,建成5个镇级服务站和18个村级服务点,农村物流、快递邮件服务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实现物流快递从县到镇进村高效配送。2023年成功创建全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三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加强县域内统筹布局、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补齐城乡基础短板,全面完善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四大体系,实施县乡道路改扩建23公里,打造美丽农村公路20公里;持续巩固义务教育保障成果,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确保全县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持续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探索推进医疗卫生人员“县聘镇用、镇管村用”,统筹解决好乡村医生待遇保障问题;完善农村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运营管理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提高民政领域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鼓励城市资本、资源下乡;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活动中心等集中整合。“千万工程”作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关键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千万工程”的初心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农民、靠农民。农民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建设主体。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努力绘就潼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