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2022年)》选登 |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耀国家庭农场

2024-02-02 | 来源:中国家庭农场 作者:秦晓霞推荐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耀国家庭农场改善沙土地耕作条件,配套良种良法、结合种养循环、赋能科技服务,发展粮食规模化经营,创出一条“沙土变粮田,种养富万家”的共同发展之路。
  耀国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登记类型为个体工商户。农场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魏家村,共有家庭成员4人,常年雇工2人。农场以种植玉米、马铃薯为基础,经营土地1200余亩,养殖白绒山羊、湖羊存栏2000余只,形成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经营模式。农场拥有播种机、收割机等40多台 (套),农用无人机10架,建有养殖圈舍机库、生产办公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库等生产设施用房23330平方米固定资产500余万元。2022年,农场总产值2200多万元,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市级先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先进家庭农场、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基地。
  一、加大投入建良田
  农场主思耀国是土生土长的魏家村人。当他看到周边农户外出打工人员越来越多,土地机械化耕作程度低,他便筹集资金,流转土地,规划改造,努力实现自己的“黄粮”梦。
  一是整地形。为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土地利用率,农场对流转土地进行平整和撂荒复垦,形成集中连片种植,降低土地使用成本。
  二是改土壤。撂荒地多年无水无肥,地力薄弱,要想种出好粮必须改良土壤。农场在深改土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提高地力。
  三是修水利。农场与区农业农村部门对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铺设田间管道,修建水利设施,打深水井13眼,安装200千伏变压器1台使原来的沙土地变成水浇地。
  四是拓道路。随着土地集中连片和耕作机械化,原本的农田耕作小路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农场积极拓宽大型农业机械行驶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通过复垦整理、改良土壤、兴建水利、通电通路等措施,农场将千亩荒地变成了高标准良田,到2022年经营面积达到1240亩,在毛乌素沙漠边缘发展起了粮食规模种植。
  二、良种良法提质效
  一是良种提品质。农场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和省玉米、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引进先玉1483、先玉1321和马铃薯中榆9号、希森6号等高产优质新品种,有效提升了玉米和马铃薯的品质产量。
  二是良法增效益。农场应用测土配方、水肥一体、侧深施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玉米增密度及春玉米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粮食持续稳产高产和品质效益双提升。2022年,农场玉米亩产达1120千克,比周围普通农户亩产提高31%:马铃薯亩产超过3650千克,比周边农户高出43%。
  三是农机降成本。农场紧盯耕、种、防、收四个主要环节,先后购置拖拉机、旋耕机、深松机、玉米播种机、农用无人机等40 多台(套)大型农机具,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022年,农场亩均种粮成本仅人工投入一项就同比下降108元左右。
  三、社会化服务扩规模
  一是开展托管服务。农场依托过硬的技术实力、优良的农机装备、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良好的信誉,积极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功能,本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办”的理念,为周边 5个乡镇农民种粮提供耕、种、管、收、销全程托管服务,托管面积3.5万余亩,还为巴石壕、魏家等村的小农户无偿提供春耕深翻、播种、收割等农机服务,服务面积3000余亩。2021年,农场入选全国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单。
  二是发展订单农业。农场与多家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农业,采取“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统一收购”模式,与3万多农户建立合作关系,不仅扩大了粮食种植规模,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农户每亩增收300~500元
  四、循环发展提品质
  一是发展循环农业。农场结合区域资源地理条件,于2016年开始种植首稽、牧草,养殖白绒山羊、湖羊。2019年,从江苏购进湖羊新品种,杂交选育适合陕北饲喂的湖羊新品种,建设标准化养殖圈舍 1000多平方米,开启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发展模式,优质首稽、牧草和玉米秸秆等为绿色健康养殖提供了保障,发酵羊粪还田,提升了土地肥力,提高了马铃薯的品质农场还推出“借羊还羊”模式,即小农户每年从农场租借母羊,头两年每只母羊每年返还农场一只20~25千克的母盖羊,或直接按市场价折现返还农场,两年后母羊和繁殖羔羊全部归小农户。这样既解决了小农户发展的资金难题,又降低了农场的养殖风险,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场通过这种方式带动农户养羊3万多只,引领农户新成立家庭农场11家,推动组建农民合作社6个。
  二是注重品牌建设。农场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健康农产品,注册了“思耀国”肉类商标、“思路稼园”马铃薯和蔬菜类商标,生产的羊肉和马铃薯畅销西北市场。
  五、科技服务促发展
  农场主思耀国作为全省首批领军人才、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总队榆林市科普兴农分队队长、榆林市人大代表榆阳区政协委员、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训名师,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田到田”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农场组织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无人机飞手120多人,为周边横山区靖边县、内蒙古乌审旗等120多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提供技术服务,培育了一批农村科技示范户,形成了“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基地带全村、全村辐射乡”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