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韩城市:文化合作社 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模式
1月5日,板桥镇文化合作社的锣鼓队、秧歌队在排练。
1月5日,韩城市板桥镇,文化合作社展室里迎来了又一批参观者。墙面上,“成立以来,锣鼓分社、秧歌分社承接演出50多场,收入10万余元。门店销售各类手工布鞋、编织品400多件,销售额5万余元……”这串亮眼的数字宣告着板桥镇文化合作社已经步入正轨。
什么是文化合作社?陕西省首个文化合作社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记者走进韩城市板桥镇,在板桥镇文化合作社的成立发展过程中,了解这个基层干部群众在劣势中自主创新,以文化反哺经济,助力乡村文化传承、经济建设的故事。
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载体
板桥镇地处韩城市西部山区。这里不仅有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地——薛峰水库,还有颇负盛名的香山红叶景观和国家级褐马鸡自然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本应是经济发展的本钱,却也因大面积的林地、湿地、水源地、保护区制约了产业发展。辖区内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区的限制,“两梁夹一川”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的情况,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和妇女、儿童的现状,都让当地发展乏力。
重重制约下,该如何从劣势中突围,谋求发展?
2023年2月24日,一场文化大集在板桥镇鸣锣开场。各村的锣鼓表演和文艺节目轮番登台,久违的热闹氛围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专程前来。比这场文化大集更夺人眼球的,是板桥镇文化合作社的成立。“啥是文化合作社,干啥的?”现场群众不解地问。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要从板桥镇党委书记赵亚萍说起。2022年底,赵亚萍刚刚到任,板桥镇的现实情况就摆在了面前。经过一个月调研,她发现,当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王村围鼓、韩城秧歌这样的非遗文化资源,几乎村村都有擅长锣鼓、秧歌和手工编织的“能人”。锣鼓秧歌表演、手工布鞋等又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和物件。
一个大胆的想法随即在赵亚萍脑海中萌生——成立文化合作社,将各村闲置劳动力集中起来,由这些“能人”教授表演、编织技艺,再想办法将这些技艺变成收益。
一时间,在全镇文化“能人”的带动下,300多人组成多支锣鼓队、腰鼓队、秧歌队,150多人加入乡村文旅及文化志愿者的队伍。文化合作社下设的锣鼓分社、腰鼓分社、秧歌分社、手工编织分社、乡村文旅分社、文化志愿者分社等6个分社准备就绪。
培训搞起来,节目排起来,销售做起来。锣鼓分社没有训练场地,镇政府联系韩城市南湖公园给予支持;开拓市场有困难,镇上的活动先启动,板桥镇第三届槐花节开幕演出就是锣鼓分社的首场演出。从没有市场到订单不断,每场表演100元的收入让锣鼓分社的队员们喜笑颜开。
手工编织分社最初的产品只有传统老布鞋、藤编工艺品。在大家的不断摸索中,改良版手工布鞋,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串珠置物盒、盆景摆件等产品纷纷出现,款式愈加多样。在网上销售、直播带货的“助攻”下,手工编织分社的手工艺品开始变现。一个月增收上千元的“美事”让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其中。
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让村民心中有了底。在锣鼓分社、手工编织分社的带动下,各个分社的工作全面铺开。文化合作社这个全新的发展模式被寄予了更大希望。
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1月5日,韩城古镇史记文化街区里,游客不算太多,而板桥镇文化合作社线下门店里的顾客却络绎不绝。
店铺里,40多种来自手工编织分社的手工布鞋、各色工艺品以及玉米醋、麻籽油等板桥镇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呆萌可爱的虎头鞋炙手可热。在手工布鞋制作展示区,市民游客还可以现场学习、体验手工布鞋缝制技艺。说到文化合作社,在店里展示手工布鞋缝制技艺的村民薛桂芳激动不已:“我做了一辈子鞋,没想到还能靠这手艺自己挣钱!”
文化合作社成立起来不难,但要将这些技艺、资源变成收益却并不容易。没有知名度,没有宣传点,没有售后服务处,这咋办?“我们赵亚萍书记说,那就‘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板桥镇东风村党支部书记范蓓蕾说。2023年4月,板桥镇文化合作社线下门店在韩城古镇史记文化街区正式启动运营。
“线下门店是各分社的业务联系点,不仅要开展演出承接、产品展示、旅游推介等服务工作,还要根据客户意见拿出改进方案,及时反馈给各分社以提高产品质量。”自打负责起线下门店的日常事宜,范蓓蕾更加繁忙:“文化合作社成立5个月时,就已经收入8万多元。政府给咱搭好了平台,咱必须把这出戏唱好。”
与此同时,板桥镇政府积极对接文化旅游协会、部门和企业,为文化合作社找市场、拉团购,去其他省份学习发展经验。文化志愿者分社带动群众编排戏曲、小品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宣传乡风文明,讲述身边故事。他们自编自演的快板《板桥青年礼赞二十大》在韩城市巡回演出,广受好评。乡村文旅分社大力宣传当地香山红叶、传统古村落等旅游资源,积极招商引资,通过打造乡间民宿、建设露营基地吸引文旅企业,探索板桥特色生态文旅发展之路。
近一年间,板桥镇文化合作社先后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特色产品展销会,举办非遗手艺培训、锣鼓技艺展示等活动,开展文化大集、文艺汇演等特色文化活动,发展日益向好。“每月有活动、四季有节目”“人人爱文艺、村村有舞台”的文化风景线在板桥镇形成。创新案例《小小文化合作社承载五大振兴梦》荣获陕西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赛全民艺术普及类一等奖。
在文化合作社乡村文化建设的带动下,板桥镇各村的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各村焕然一新的“清廉巷”里,白色墙面上的廉政格言、村规民约、文明家风等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每周五下午,村里举行“周五开放日现场听民声”活动。村民们围坐一起,听村干部讲村里镇上的大事小情,做清廉建设、村情事务的监督者、知情者、参与者。
一个文化合作社,盘活了当地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让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门路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为这个山区小镇找到了破局突围的突破点。
站在高高的山梁上,望着远处新建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绿色能源光伏基地、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山清水秀的旅游大环线,赵亚萍说:“动力一定源于需求,解决问题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繁荣乡村文化、带动乡村振兴,是板桥人民的需求,也是文化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富裕美丽的‘山水板桥’已然落地生根。”
责任编辑:李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