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榆阳:“三步走”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升级版”
2023-11-04 | 来源:榆阳宣传
作者:冯海军
今年以来,榆林市榆阳区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因地制宜、典型示范、整合资金、集中打造”的思路,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串点连线,向面拓展,推动全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整体提升,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榆阳篇章。累计投入财政衔接资金3142万元,配套专项资金4450万元,实施示范创建项目105个,扶持省级重点帮扶村2个、省级示范村13个、市级示范村28个。
一、科学谋划,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坚持板块联动、错位发展,将党建、文明、治理、宜居、旅游等各领域示范村创建进行整合,综合选定乡村振兴示范村。一是聚焦重点区域选。紧紧围绕区属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以及三鱼路、刀红路、榆西路等乡镇连接线沿线;中心城区周边,现代农业园区、金鸡滩循环园区、榆阳高新区等区域选定示范村。二是聚焦板块联动选。围绕已相对成熟的“泛赵家峁田园综合体”“青云河田园综合体”“三道河则草滩风情区”“白舍牛滩田园综合体”等重点板块布点,辐射打造区域联动示范村,形成集群示范效应。三是聚焦特色优势选。根据“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四种不同村庄类型,围绕其产业、文化、旅游、生态、历史等方面的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发展优势分类选定。
二、精准发力,打好乡村振兴特色牌。围绕乡村资源禀赋、产业特点、资源优势找准定位,按照“因村制宜、一村一策”思路,将示范村建设成为农村未来发展的区域中心、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中心、特色优势产业的辐射中心。一是精准定位发展方向。根据区位条件、功能定位,盘活现有资源、挖掘潜力资源、用好上级资源,同时借鉴发达地区经验,重点打造特色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各具特色、错位多元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如青云镇郑家川村,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产业发展,将废弃的旧窑洞流转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村集体统一流转+集体一体打造+经营户经营”的模式,依照“传承陕北风俗、留住老家记忆、体验田园生活、实现农旅康养度假”的思路,着重推进民宿产业发展,建设“民宿旅游+康养保健+骑马观花+冰雪运动+产业集成”的栖心川上民宿集群,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持续增强,环境持续美化,农民持续增收。二是精准编制发展规划。充分摸清村情、看清区位、融入镇区、通盘考虑编制规划。突出实战实用,不求高大上,做到村民易懂、村委能用、乡镇好管,实现“一本规划”管到底。对板块联动发展的示范村,同步制定区域性联动提升规划,整体谋划、区域推进。三是精准谋划建设项目。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不贪大、不贪多,求实效,求精准。项目建设综合考量“田林水路房”要素,重点根据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基础短板谋划。所有项目由第三方统一勘测预算设计,同一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确保资金使用精准,项目安排精准。
三、合力共建,注入乡村振兴强引擎。坚持上下齐心、集中力量、合力而为,共建示范典型。一是加强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企业资助+群众自筹”的示范村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加大示范村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省级重点帮扶村每村不少于120万元,省级示范村每村不少于200万元,市级新创建示范村每村不少于500万元,区级示范村每村不少于300万元的标准投入资金扶持。二是加强人才支撑。选派农村工作特派员30多名,为所派驻村引进新品种78个,开展试验示范56多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4个,开展技术培训143场次、3170人次,培训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220户。团队科技特派员举办大型培训30场次,907人次,开展肉牛育肥、肉羊疫苗免疫、葡萄高效生产等多项技术试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由过去的种养加技术培训向运营、管理专业培训转变。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全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带头人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为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能。采取“理论+实践”方式,围绕政治理论、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三产”融合、驻村帮扶等重点内容,科学设置9堂专题理论课程和3堂外出观摩实践课程,分3期培训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86人,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改进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思维、提升工作能力。三是建立包抓机制。成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督查考核“5+3”工作专班,各专班在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1名区级领导包抓1各专班、1个职能部门牵头一项重点任务,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各成员单位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共同推动重点任务落实。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