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榆阳区因地制宜打造伙场庭院经济——精耕庭院方寸地 巧写振兴大文章
2023-10-24 | 来源:榆阳宣传
作者:杜欣 秦庭
农家小院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窑洞民宿让游客在田园风光中邂逅“诗和远方”,农家美食、乡土陈设透露着浓浓的黄土风情,景区串联起分布着多种业态的伙场庭院经济示范带……这些都是榆阳区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打造伙场庭院经济的生动实践。
“伙场+种养”“伙场+采摘”“庭院+康养”“庭院+民宿”……近年来,榆阳区聚焦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让群众在家门口致富的目标,坚持依法依规和实事求是两项原则,探索因地制宜选择宜居、宜业、宜游“三条路径”,强化区统筹、镇负责、村组织、户主体“四级联动”,实现“方寸地”变为“增收园”、“废弃房”变为“聚宝盆”、“旧小院”变为“后花园”、“小业态”变为“大产业”、“小作坊”变为“大车间”“五个转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种养提质增效——“方寸地”变“增收园”
“别看这个院子小,辣椒、黄瓜、玉米、葡萄……能种十几种作物,一年算下来有几千元的收入。”古塔镇古塔新村村民徐海林介绍,近年来,村里鼓励村民有效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种植花卉、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收获后吃不完的果蔬可以分送给亲朋好友,还能拿去售卖。 为了发展庭院经济,古塔镇在古塔新村杭庄小组率先试点,给每家每户安装生活污水处理和雨水收集设施,满足了院内瓜果蔬菜和村里集体果园的灌溉需求。“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徐海林拧开小院菜地里的雨污水管道阀门,水汩汩涌出。 近年来,榆阳区以“4+2+X”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为基础,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思路,在全区发展伙场庭院经济种养殖户6.7万户,伙场庭院经济收益占群众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0%以上。
资产盘活利用——“废弃房”变“聚宝盆”
在青云镇郑家川村“栖心川上”窑洞民宿,一处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窑洞院落别具一格。2021年起,郑家川村以“村集体统一流转+集体一体打造+经营户经营”的模式,依照“传承陕北风俗、留住老家记忆、体验田园生活、实现农旅康养度假”的思路,全力打造体验型民宿。 “目前,村里已经打造了35个院落308孔窑洞,通过盘活闲置的资源发展庭院经济,不仅吸引了大量人才回乡发展,还吸引了社会资本、资金的投资,给村民直接带来的流转收益接近100万元,吸纳就业岗位300多个。”郑家川村党支部书记郑志雄表示,村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可以在家门口实现持续收益。 除了郑家川“栖心川上”,尤家湾“黄土人家”“拾光草堂”原生态民宿集群,朱寨村、王岗畔村等民宿集中村也应运而生。榆阳区正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全面启动古村落、旧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南部6个乡镇全域实施废弃窑洞改造,民宿经济让废弃窑洞重新焕发生机,带动群众户均增收近6000元。
环境整治提升——“旧小院”变“后花园”
“伙场”是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农户对房前屋后空闲地的俗称,也叫伙盘。这块自留地看似不大,但一度成为北草地环境卫生整治的难点、乡村治理的焦点、邻里关系的堵点。 为了将这些“弱点”变成“亮点”,榆阳区坚持把发展伙场庭院经济和生态宜居结合起来,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要求,全方位开展“乡村大花园”建设,以产业生态化、伙场景观化、村组城镇化理念推动“产、景、村”融合发展。 站在巴拉素镇新庙滩村村民边海霞家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在门前石柱上的家训牌“尊敬长辈 勤俭持家 和睦团结”,一条青砖铺成的小路直通到家,两侧的小栅栏围着四方形的小菜园,院墙外侧栽种着花草树木,不远处还建有共享草棚、公共水厕。
“过去,我家伙场里牲畜圈舍、旱厕、秸秆、菜园都圈在一块,木栅栏和铁丝网破破烂烂、东倒西歪。”边海霞说,现在,这里通过积极推进“打开围栏网子、拆除废弃房子、收回伙场盘子、摊好伙场份子、建起蔬菜棚子、饲草垛进棚子”六项举措,就地取材打造“伙场公园”。
据统计,2022年,榆阳区确定176个宜居示范村庄,实施改房、改圈、改厕“三改”工程8811户,砖硬化入户道路240公里,同时发展伙场经济,不仅为村民开拓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也让伙场变花园、村庄变景点。
农旅融合发展——“小业态”变“大产业”
郑家川村民宿不仅涵盖窑洞民宿、艺术主题院落、田园特色餐饮、农耕文化展示等,还在每年秋、冬季举办赏花月、冰雪节、陕北榆林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平均每年吸引20多万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尤家湾村先后引进黄土人家团队、拾光草堂集团公司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开发出特色餐饮、休闲农居、田园采摘、茶道等多种业态。2022年,为村集体带来近30万元收入。麻黄梁镇依托黄土地质公园景区,实施旧居改造和美丽田园建设,将农家院改造为“农家乐”,将葡萄园改造为采摘园,打造泛黄土地质公园伙场庭院经济示范带,进一步丰富了榆阳全域旅游新业态,让“方寸资源”真正变为“美丽经济”。 榆阳区坚持把培育文旅主导产业与发展伙场庭院经济结合起来,依托骨干型旅游景区,将周边和沿线伙场庭院升级改造,发展住宿、饮食等配套业态,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产学研”一站式服务。2022年,榆阳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47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8.2亿元。
利益联结共享——“小作坊”变“大车间”
近日,走进岔河则乡伙场经济产品交易大厅,展架上陈列着全乡各个农业企业的风干羊肉、沙地马铃薯、鲜羊肉、老酸奶、山药等农特产品,工作人员通过线上宣传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增收致富。 近年来,岔河则乡以小产业培育大市场,与大地种业集团公司深度合作,把推进市场化、品牌化建设作为发展伙场经济的有力抓手,建成年产3万吨玉米籽粒加工厂2个,打造了岔河则伙场特色农产品展销厅,充分发挥品牌、渠道等优势,将手工酸奶、沙地马铃薯、草滩风干肉等30多类伙场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 为了把农户嵌入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榆阳区还通过“政府搭台、商会助推、企业唱戏、群众参与”机制,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一体推进“沙地上郡”公共品牌运营和伙场庭院特色农产品展销,每年至少为镇级经济合作总社各分红10万元。镇级经济合作总社通过资源整合、项目引进、资金支持等方式,联合有条件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将现有玉米烘干、杂粮加工等小型加工作坊,整合为现代化加工厂,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抱团发展模式。
目前,榆阳区业态繁多的伙场庭院经济正在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伙场庭院经济示范户户均收入增幅比一般户高5000元以上,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让群众在家里就可畅享伙场庭院经济带来的成果。
“别看这个院子小,辣椒、黄瓜、玉米、葡萄……能种十几种作物,一年算下来有几千元的收入。”古塔镇古塔新村村民徐海林介绍,近年来,村里鼓励村民有效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种植花卉、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收获后吃不完的果蔬可以分送给亲朋好友,还能拿去售卖。 为了发展庭院经济,古塔镇在古塔新村杭庄小组率先试点,给每家每户安装生活污水处理和雨水收集设施,满足了院内瓜果蔬菜和村里集体果园的灌溉需求。“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徐海林拧开小院菜地里的雨污水管道阀门,水汩汩涌出。 近年来,榆阳区以“4+2+X”现代农业产业布局为基础,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思路,在全区发展伙场庭院经济种养殖户6.7万户,伙场庭院经济收益占群众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0%以上。
资产盘活利用——“废弃房”变“聚宝盆”
在青云镇郑家川村“栖心川上”窑洞民宿,一处处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窑洞院落别具一格。2021年起,郑家川村以“村集体统一流转+集体一体打造+经营户经营”的模式,依照“传承陕北风俗、留住老家记忆、体验田园生活、实现农旅康养度假”的思路,全力打造体验型民宿。 “目前,村里已经打造了35个院落308孔窑洞,通过盘活闲置的资源发展庭院经济,不仅吸引了大量人才回乡发展,还吸引了社会资本、资金的投资,给村民直接带来的流转收益接近100万元,吸纳就业岗位300多个。”郑家川村党支部书记郑志雄表示,村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和致富门路,可以在家门口实现持续收益。 除了郑家川“栖心川上”,尤家湾“黄土人家”“拾光草堂”原生态民宿集群,朱寨村、王岗畔村等民宿集中村也应运而生。榆阳区正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全面启动古村落、旧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南部6个乡镇全域实施废弃窑洞改造,民宿经济让废弃窑洞重新焕发生机,带动群众户均增收近6000元。
环境整治提升——“旧小院”变“后花园”
“伙场”是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农户对房前屋后空闲地的俗称,也叫伙盘。这块自留地看似不大,但一度成为北草地环境卫生整治的难点、乡村治理的焦点、邻里关系的堵点。 为了将这些“弱点”变成“亮点”,榆阳区坚持把发展伙场庭院经济和生态宜居结合起来,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要求,全方位开展“乡村大花园”建设,以产业生态化、伙场景观化、村组城镇化理念推动“产、景、村”融合发展。 站在巴拉素镇新庙滩村村民边海霞家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挂在门前石柱上的家训牌“尊敬长辈 勤俭持家 和睦团结”,一条青砖铺成的小路直通到家,两侧的小栅栏围着四方形的小菜园,院墙外侧栽种着花草树木,不远处还建有共享草棚、公共水厕。
“过去,我家伙场里牲畜圈舍、旱厕、秸秆、菜园都圈在一块,木栅栏和铁丝网破破烂烂、东倒西歪。”边海霞说,现在,这里通过积极推进“打开围栏网子、拆除废弃房子、收回伙场盘子、摊好伙场份子、建起蔬菜棚子、饲草垛进棚子”六项举措,就地取材打造“伙场公园”。
据统计,2022年,榆阳区确定176个宜居示范村庄,实施改房、改圈、改厕“三改”工程8811户,砖硬化入户道路240公里,同时发展伙场经济,不仅为村民开拓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也让伙场变花园、村庄变景点。
农旅融合发展——“小业态”变“大产业”
郑家川村民宿不仅涵盖窑洞民宿、艺术主题院落、田园特色餐饮、农耕文化展示等,还在每年秋、冬季举办赏花月、冰雪节、陕北榆林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平均每年吸引20多万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尤家湾村先后引进黄土人家团队、拾光草堂集团公司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开发出特色餐饮、休闲农居、田园采摘、茶道等多种业态。2022年,为村集体带来近30万元收入。麻黄梁镇依托黄土地质公园景区,实施旧居改造和美丽田园建设,将农家院改造为“农家乐”,将葡萄园改造为采摘园,打造泛黄土地质公园伙场庭院经济示范带,进一步丰富了榆阳全域旅游新业态,让“方寸资源”真正变为“美丽经济”。 榆阳区坚持把培育文旅主导产业与发展伙场庭院经济结合起来,依托骨干型旅游景区,将周边和沿线伙场庭院升级改造,发展住宿、饮食等配套业态,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产学研”一站式服务。2022年,榆阳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47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8.2亿元。
利益联结共享——“小作坊”变“大车间”
近日,走进岔河则乡伙场经济产品交易大厅,展架上陈列着全乡各个农业企业的风干羊肉、沙地马铃薯、鲜羊肉、老酸奶、山药等农特产品,工作人员通过线上宣传营销、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增收致富。 近年来,岔河则乡以小产业培育大市场,与大地种业集团公司深度合作,把推进市场化、品牌化建设作为发展伙场经济的有力抓手,建成年产3万吨玉米籽粒加工厂2个,打造了岔河则伙场特色农产品展销厅,充分发挥品牌、渠道等优势,将手工酸奶、沙地马铃薯、草滩风干肉等30多类伙场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 为了把农户嵌入到产业发展链条中,榆阳区还通过“政府搭台、商会助推、企业唱戏、群众参与”机制,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一体推进“沙地上郡”公共品牌运营和伙场庭院特色农产品展销,每年至少为镇级经济合作总社各分红10万元。镇级经济合作总社通过资源整合、项目引进、资金支持等方式,联合有条件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将现有玉米烘干、杂粮加工等小型加工作坊,整合为现代化加工厂,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抱团发展模式。
目前,榆阳区业态繁多的伙场庭院经济正在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伙场庭院经济示范户户均收入增幅比一般户高5000元以上,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让群众在家里就可畅享伙场庭院经济带来的成果。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