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固县文川镇突出“五个聚焦”,打造“五个乡村”,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2023-07-12 | 来源:本网
作者:王志勇 张中奇 吴伟超 余佩娟
近年来,城固县文川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突出“五个聚焦”打造“五个乡村”,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聚焦产业兴旺打造实力乡村
突出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种植、信息化管理、品牌化销售,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构建稻果菌牧“一主四特”镇域产业体系,支持7个村集体经济产业、8个产业园区、54个专业合作社、29个家庭农场扩规模提效益。指导林胜、惠民等11个水稻专业合作社成立文川镇花田米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广订单农业,做大做优农业部认证粮食品牌“臻鑫娇”,以品牌化、规模化引领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致富。抓“三品”提升,在品种、品质、品牌上做文章,全镇果蔬规模全面提质达到6700亩,支持陕果产业园区创建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依托全市最大草莓基地优势,新建阳光大棚,发展无土栽培草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支持三个村流转410亩土地试点“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一方面解决冬季大量水稻田闲置问题,另一方面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农增收注入新活力。 聚焦生态宜居打造秀美乡村
以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创建省级“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为抓手,持续开展“集镇整治不停歇、美丽文川再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纵深推进农村“风貌革命”“厕所革命”和“垃圾革命”,组织实施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和居民点整治提升等项目,修建垃圾压缩转运站1座、污水处理站2座,公厕11处,完成联合村卫生厕所整村推进工程,辖区内卫生厕所比例达80%,不断推动农村环境向善向好。由文东社区牵头组建环卫公司,配备垃圾运输压缩专用车辆7辆、垃圾周转箱65个、村内配置大垃圾桶168个,对全镇垃圾统一进行收集转运;建成污水处理站2个,分东西两片对集镇污水进行收集处理。 聚焦乡风文明打造文明乡村
加强阵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以创建“省级文明镇”为契机,8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022年以来共开展“说事大院”活动90场(次),累计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395(场)次,受益群众达12000余人,“文明实践赶大集”志愿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案例。2021年底文明镇、村创建达到100%。规范典型宣传,树立先锋楷模。广泛开展乡贤、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共评出乡贤10余名,十星级文明户100余户,当代好婆婆好媳妇70余人。举办各类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文化活动中心2022年以来接待读者2000人次,电子阅览室全年接待500人次,开办专栏、板报共30期,举办各类讲座、培训、展览40场次,开展大型文艺演出2场、文化惠民演出5场,增强农村文化的生机活力,提高群众精神文化,提升幸福感。 聚焦治理有效打造和谐乡村
统筹推进农村“三治融合”,完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按照“六有八化”工作要求,建立镇村两级综治中心,配备14名工作人员,配齐相关硬件设施设备,有效提升了基层法治建设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完成了我镇200多个监控点位的实地布点工作,全镇主要交通卡口、重点单位及路段实现100%全覆盖。推新时代“枫桥经验”,以20-30户为网格单元,共选配233名素质高、文化程度高、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群众担任网格员,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镇村(组)干部包抓责任制,镇包村、村包组、网格员包户,定期走访,掌握动态,形成了综治中心牵头、包村领导、包村干部负责、镇村部门“联合调处”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各村分别与各村(社区)公共法律工作室签订了“一村一法律顾问协议”。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全力摸排涉黑、涉乱线索,加强重点区域和突出问题的打击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指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大农村普法力度,组织驻村工作队、网格员、镇村干部、政法系统工作人员、村级法律志愿者、法律顾问等300多名人员,成立农村普法宣传队伍,充分运用村组大喇叭、宣传栏、法治文化广场、微信、横幅标语、LED显示屏等各类宣传载,积极开展“八五”普法和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受益群众12300余人次,提高了群众对电信诈骗的知晓率,增强防范电信诈骗意识。 聚焦生活富裕打造幸福乡村
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逐项分类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加强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人口常态化监测和帮扶,全面落实“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产业、就业、兜底保障政策。全镇脱贫不稳定户14户41人、边缘易致贫户13户35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1户81人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确保不发生返贫,截至目前,通过帮扶风险消除39户110人。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外出务工等就业服务,完成各类就业技能培训4轮次,开发利用保洁员、护路员、管水员等公益性岗位191个。通过衔接资金项目带动、稳岗就业推动、保障政策促动,前二季度,全镇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9289.30元,较2022年同期增幅达10.07%,持续提升脱贫成色。
突出集约化经营、机械化种植、信息化管理、品牌化销售,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构建稻果菌牧“一主四特”镇域产业体系,支持7个村集体经济产业、8个产业园区、54个专业合作社、29个家庭农场扩规模提效益。指导林胜、惠民等11个水稻专业合作社成立文川镇花田米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广订单农业,做大做优农业部认证粮食品牌“臻鑫娇”,以品牌化、规模化引领专业合作社及其社员致富。抓“三品”提升,在品种、品质、品牌上做文章,全镇果蔬规模全面提质达到6700亩,支持陕果产业园区创建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区。依托全市最大草莓基地优势,新建阳光大棚,发展无土栽培草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支持三个村流转410亩土地试点“水稻+羊肚菌”轮作模式,一方面解决冬季大量水稻田闲置问题,另一方面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农增收注入新活力。 聚焦生态宜居打造秀美乡村
以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创建省级“镇域生活垃圾治理试点镇”为抓手,持续开展“集镇整治不停歇、美丽文川再提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纵深推进农村“风貌革命”“厕所革命”和“垃圾革命”,组织实施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和居民点整治提升等项目,修建垃圾压缩转运站1座、污水处理站2座,公厕11处,完成联合村卫生厕所整村推进工程,辖区内卫生厕所比例达80%,不断推动农村环境向善向好。由文东社区牵头组建环卫公司,配备垃圾运输压缩专用车辆7辆、垃圾周转箱65个、村内配置大垃圾桶168个,对全镇垃圾统一进行收集转运;建成污水处理站2个,分东西两片对集镇污水进行收集处理。 聚焦乡风文明打造文明乡村
加强阵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以创建“省级文明镇”为契机,8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022年以来共开展“说事大院”活动90场(次),累计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395(场)次,受益群众达12000余人,“文明实践赶大集”志愿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案例。2021年底文明镇、村创建达到100%。规范典型宣传,树立先锋楷模。广泛开展乡贤、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比活动,共评出乡贤10余名,十星级文明户100余户,当代好婆婆好媳妇70余人。举办各类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文化活动中心2022年以来接待读者2000人次,电子阅览室全年接待500人次,开办专栏、板报共30期,举办各类讲座、培训、展览40场次,开展大型文艺演出2场、文化惠民演出5场,增强农村文化的生机活力,提高群众精神文化,提升幸福感。 聚焦治理有效打造和谐乡村
统筹推进农村“三治融合”,完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按照“六有八化”工作要求,建立镇村两级综治中心,配备14名工作人员,配齐相关硬件设施设备,有效提升了基层法治建设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完成了我镇200多个监控点位的实地布点工作,全镇主要交通卡口、重点单位及路段实现100%全覆盖。推新时代“枫桥经验”,以20-30户为网格单元,共选配233名素质高、文化程度高、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群众担任网格员,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镇村(组)干部包抓责任制,镇包村、村包组、网格员包户,定期走访,掌握动态,形成了综治中心牵头、包村领导、包村干部负责、镇村部门“联合调处”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各村分别与各村(社区)公共法律工作室签订了“一村一法律顾问协议”。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全力摸排涉黑、涉乱线索,加强重点区域和突出问题的打击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指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大农村普法力度,组织驻村工作队、网格员、镇村干部、政法系统工作人员、村级法律志愿者、法律顾问等300多名人员,成立农村普法宣传队伍,充分运用村组大喇叭、宣传栏、法治文化广场、微信、横幅标语、LED显示屏等各类宣传载,积极开展“八五”普法和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工作,受益群众12300余人次,提高了群众对电信诈骗的知晓率,增强防范电信诈骗意识。 聚焦生活富裕打造幸福乡村
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逐项分类优化调整现有帮扶政策,加强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人口常态化监测和帮扶,全面落实“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产业、就业、兜底保障政策。全镇脱贫不稳定户14户41人、边缘易致贫户13户35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1户81人已全部落实帮扶措施,确保不发生返贫,截至目前,通过帮扶风险消除39户110人。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外出务工等就业服务,完成各类就业技能培训4轮次,开发利用保洁员、护路员、管水员等公益性岗位191个。通过衔接资金项目带动、稳岗就业推动、保障政策促动,前二季度,全镇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9289.30元,较2022年同期增幅达10.07%,持续提升脱贫成色。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