豳风吹灿一奇葩
2025-05-23 | 来源:本网
作者:王生飞
春已去,芳华依旧,月季怒发,牡丹盛开,山花也凑热闹,一拨一拨地开了,落了,又一拨开了。排排柳荫,丝丝条条,微风中摆动,像少女的披肩长发一甩,婀娜青春;溪水潺潺,山风习习,车驰人行,享受着无际原野旷远豁达,享受着美丽乡村的淳朴清新,享受着空气阳光柔美舒服的沐浴。我们一行四人,坐车一阵,步行一程,吮吸着“最美不过四月天”的鲜味,饱润着久看手机而困倦的眼球,放飞昨日夕阳余晖带给的梦想,一路畅快飞侃,潇洒信步,尽情地在淳洵原野上放飞自我,抒发着往日被严肃和规矩搁荒的自由洒脱,像少时久违了的青春活泼一样,在公路上狂奔,在山坡上采撷,在村中的巷陌游走。
原本打算就在两县交界处歇步,新民却提议:走,看彬县大佛!
说走便走。因大佛寺“佛”的巨大,地理环境的驰名,且未曾细观,少时顺路看过,我举双手前往。一句话点着殿全的怀旧温情,急不可耐。开车的永进年青,虽辛劳,但也想游历名刹古寺,于是车不熄火,人不见水米,一路风尘一路侃。当年求学苦读书,艰辛也是幸福,生活苦焦也有甘甜,追求理想拼搏未来也是享受。
彬县旬邑一带可是华夏民歌发祥地,“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初夏的光景,千年亘古,蝉虫鸣叫在草丛中,绿色的植物蓬勃生长,绿色给人以生命的活力,给动物以舒适畅快的活动空间,千年来初夏的古原仍是古朴,青绿,无染。天是蓝的,草是绿的,水是清澈的。今日出行,正当其时。
大佛寺石窟位于彬县城关街的大佛寺村,不知这村是以大佛所在得名,还是大佛因此村而坐禅于斯,依山绕水。古亦称之彬山大佛。西兰路旁,泾水南畔,秦岭山脉的清凉山脚下,东侧与西游记中的水帘洞为邻,西侧依花果山崖,这里四季茂密,花果飘香,而美猴王据此为王,自由自在。这山段不高,又无深幽之感,只是崖壁上葱葱茏茏,花开碧叶上,想必是石猴美意于此,起名得之,不用问,一定有水帘村,花果山村,先民们亦依着建村筑堡了。
站在西兰线上,望泾水清澈,听碧流哗哗,曲折迂回地向东流去。抬眼远望,气势恢弘的各色窟洞和奇特的佛楼收入眼底。真乃天然美景,自然风光,怪道来,先僧人选此地安身建寺供佛哩。
正午十二时踏进山门,“明镜台”三个大字赫然悬上,让我们唏嘘不已。“明镜高悬”在古戏中常见,在过去的衙门里有,而佛门之地竟放在营造佛楼之前的山壁上,在山门的正面高处,警示来人有何深意?我问游友,告知面洁净无尘。我还是不甚理解,又问别个看出有点文气的游客,答曰:“表明要心思澄明,眼睛明亮”。我似乎有点感悟,但还不满意:为啥佛门也高悬?立忙蹲在柳荫下打开流量查询。哦,佛门要强调通过修行拂拭杂念以保持心性光明。这儿是净土,未被世俗污染,信佛的人追求的澄澈与觉悟,联系平日里接触过的僧人的戒六色,绝六根,除五蕴,我明白了许多。
其实这是对世俗概念的某种升华,“老爷大堂”不也明镜高悬吗?当官要清廉,要明白事理,办案须无私心杂念,不徇私枉法,为人要心底纯正,做事要光明磊落。天天洗手洗脸,保持洁净,经常擦拭镜面,保持灰尘无染,无蒙垢,突出“洁净”,面要洁,心更要净!
快,把这三个字照下来,时常提醒自己。
从左拾阶而上,迎面是几百米崖面上分布着大小不一高低不齐方圆不等的石窟,很多石窟在半壁中,游客是不得上去观赏的。有人猜想那可能是僧人生活场所吧。能进去的是千佛洞,是一个中柱式石窟群形。千佛洞由三个相连的洞构成,中间稍小,两侧洞深,洞内壁满满雕刻着各式各等造像,或坐或立,或端庄肃穆,或喜乐逸飞,或袒胸露腹,或凝神慈目,各种动作,不同姿式,真乃灵动飘逸,飞扬奇异,不愧为“关中第一奇观”。
奇就奇在独特的佛教人物浮雕造型与我们心中古有的“佛”的庄重、守制、严肃不一样。他们开放灵动,洒脱自然甚或出“格”,奇就奇在那刀工的精美与丰富,一尊一貌千个像,一刀一刻万种状,那艺术的魅力,奇异巧夺,奇就奇在他们的历史韵味,那盛唐故事的传说,那不同文明的交融,那丝绸之路的艰辛与辉煌……
这儿的关帝庙更奇。关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寓意和象征,是忠诚与义气的典范,是武勇与智慧的融合,是财富与繁荣的象征,是驱邪保安之神,是正义仁爱道德的标杆。在这除五蕴,静六欲,清六根的佛门净地,竟然也供奉着红尘一武将,凡人一楷模,是文明的交融呢,抑或是人们信仰的错位?香火袅袅,香客不断!
正中的大佛窟,是全寺最大的石窟。窟内一佛两菩萨石胎泥彩塑像,居中谓之阿弥陀佛,依崖而坐,释迦牟尼坐于莲台,高约20米,单指比人高,右手着膝,左手施无畏法印,姿身丰满,表情自然,罩顶,两耳垂肩,月眉风眼,细长的柳眉下微微眼开的双眼,像无限深情地俯视这苍茫的世界和芸芸众生,又似在点拨众僧和觉醒来人。那慈眉善目中透着威严,那虔诚中透着深邃,凝视中又不经意地看透整个世界,整个人间和来人。
两侧的菩萨护卫左右,像随时听命于佛祖,救苦救难于黎明百姓。左侧观音是大慈大悲,右边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两厢完美互补去拯救人间一切苦难,看姿相丰圆,内敛恬静,各持法器,锦衣护身,流畅富态,其形其神尽善尽美。佛像背后圆形花边,浮雕坐佛,飞天伎乐飘带,富丽祥和,气场宏大,刀工少见,极乐鲜有。我猜想,这一定是唐代先工们的大作,因唐代人的审美情趣以丰腴圆润为上,生活在开放中追求物质的富有,精神的自由,是封建王朝古代审美发展的巅峰。
仔细观看佛像尊贵、巨大、奇特,但更奇的是佛像的面容与平日的“佛祖如来”丰润耳大,敦厚慈善印象又有着很大差尺,形若佛祖,容若真人。查资料方知,唐太宗为了纪念彬州浅水原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应福寺”,坐像的面容酷似李世民,是雕工刻工们的刻意颂扬而为,还是太宗意授而为,虽不得而知,据此想来,二者皆有,相互促成吧。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的繁荣,扩土稳疆,经济发达,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人们能不敬拜和尊崇吗?凡为人民为国家强盛做出贡献的帝王,推动社会进步的壮士,都是受黎民百姓爱戴和敬仰的。
奇哉!奇在坐像之庞大与精致,雄伟与华丽;奇在真人容貌与佛祖形态的完美结合,现实与梦想的穿越;奇在依山起刹,雕刻成像,有巧夺天工的泥塑彩面,是自然与技能与艺术的相互交感融通的超凡之作。
出了大佛窟向西10米,四个相连缀的石窟,百尊大小高低不等的坐像,刹时惊人,释迦牟尼那庄重的姿态,那安详的神情,身披袈裟,手势温和,给人以慈悲为怀,平等处事和超然的解脱之感,其余的佛像神采各异,表情繁复,姿态站立有别,最具动感的要数文殊菩萨了,威坐狮背,气势轩昂,而那狮造型更具魅力。颈系铃,尾摆动,如长嘶,如奔越,象怒吼山中,象恶势示威,给文殊增加了些许威武,令人可观不可近身。
这罗汉窟,奇就奇在看似散,随意雕作,实则有层次,看似参差不齐,却边界感、身份感、职责感很强,艺术的张力极富人们任意想象,有着无限的情趣。笑的,怒的,喜的,傲的,谦的,恭的,气象万千;青锋剑,降魔鞭,混光伞,琵琶弦,各等说词,都是职责所为,无不体现西方极乐的表象与中华雕刻艺术的成熟和瑰丽。
走出石窟,站在钟前歇息,联想左侧的鼓,突然想起“晨钟暮鼓”,这是为规范僧人日常生活坐禅念佛之用吗?晨撞钟击鼓,暮击鼓撞钟,是秩序的象征。晨钟声声,悠扬清脆,是唤醒沉睡的人吗?是启迪未来、修身养性、心智觉悟吗?是催人醒世,觉醒而明镜净面吗?暮鼓咚咚,是晚休的摇篮吗?是结束烦恼与俗身凡气、净化心灵吗?能暂息痛苦,解脱心神,善念的明日复生吗?
深不可测,无需再测。
尘世与佛间都有尊卑,都有苦乐,都有难易,不是么?那邻近的水帘洞、花果山的美猴与唐僧师徒四人,不也九九八十一难历经艰险而功德圆满吗?而后封不也不公不允吗?
这奇在晨暮交替,日月轮回被佛家阐释的那么深奥,千万香客不断地焚香进供,乐此不彼地吃斋念佛,一拨一拨,一茬一茬每年赓续不断,幸福极乐了吗?
走出山门,四人探讨,没有一致。可这一刀一工的精美,一哭一笑的表情,高大威严的佛态,绝崖凿洞的神工与红岩的彩塑让大家惊叹,中华千年的艺术瑰宝之奇观倒很赞同。
一路顺风,多遇豳风、邠州、彬县难分,路标提示,让人感到古朴,神秘,雅静和高深。一个激灵,我脱口而出:丝路印迹千年留,豳风吹灿一奇葩。
作者简介:王生飞,笔名闲夫观复。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退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业余爱好文学,尤其钟爱散文诗歌,有《玉簪花香》。《斯人早去,怀念永留》等多篇作品见诸报刊。青山夕照,家国情深,写写游历,眷念流金岁月,寄情于乡音,乡恋、乡愁,乃为老有一乐。

说走便走。因大佛寺“佛”的巨大,地理环境的驰名,且未曾细观,少时顺路看过,我举双手前往。一句话点着殿全的怀旧温情,急不可耐。开车的永进年青,虽辛劳,但也想游历名刹古寺,于是车不熄火,人不见水米,一路风尘一路侃。当年求学苦读书,艰辛也是幸福,生活苦焦也有甘甜,追求理想拼搏未来也是享受。
彬县旬邑一带可是华夏民歌发祥地,“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初夏的光景,千年亘古,蝉虫鸣叫在草丛中,绿色的植物蓬勃生长,绿色给人以生命的活力,给动物以舒适畅快的活动空间,千年来初夏的古原仍是古朴,青绿,无染。天是蓝的,草是绿的,水是清澈的。今日出行,正当其时。
大佛寺石窟位于彬县城关街的大佛寺村,不知这村是以大佛所在得名,还是大佛因此村而坐禅于斯,依山绕水。古亦称之彬山大佛。西兰路旁,泾水南畔,秦岭山脉的清凉山脚下,东侧与西游记中的水帘洞为邻,西侧依花果山崖,这里四季茂密,花果飘香,而美猴王据此为王,自由自在。这山段不高,又无深幽之感,只是崖壁上葱葱茏茏,花开碧叶上,想必是石猴美意于此,起名得之,不用问,一定有水帘村,花果山村,先民们亦依着建村筑堡了。
站在西兰线上,望泾水清澈,听碧流哗哗,曲折迂回地向东流去。抬眼远望,气势恢弘的各色窟洞和奇特的佛楼收入眼底。真乃天然美景,自然风光,怪道来,先僧人选此地安身建寺供佛哩。
正午十二时踏进山门,“明镜台”三个大字赫然悬上,让我们唏嘘不已。“明镜高悬”在古戏中常见,在过去的衙门里有,而佛门之地竟放在营造佛楼之前的山壁上,在山门的正面高处,警示来人有何深意?我问游友,告知面洁净无尘。我还是不甚理解,又问别个看出有点文气的游客,答曰:“表明要心思澄明,眼睛明亮”。我似乎有点感悟,但还不满意:为啥佛门也高悬?立忙蹲在柳荫下打开流量查询。哦,佛门要强调通过修行拂拭杂念以保持心性光明。这儿是净土,未被世俗污染,信佛的人追求的澄澈与觉悟,联系平日里接触过的僧人的戒六色,绝六根,除五蕴,我明白了许多。
其实这是对世俗概念的某种升华,“老爷大堂”不也明镜高悬吗?当官要清廉,要明白事理,办案须无私心杂念,不徇私枉法,为人要心底纯正,做事要光明磊落。天天洗手洗脸,保持洁净,经常擦拭镜面,保持灰尘无染,无蒙垢,突出“洁净”,面要洁,心更要净!
快,把这三个字照下来,时常提醒自己。
从左拾阶而上,迎面是几百米崖面上分布着大小不一高低不齐方圆不等的石窟,很多石窟在半壁中,游客是不得上去观赏的。有人猜想那可能是僧人生活场所吧。能进去的是千佛洞,是一个中柱式石窟群形。千佛洞由三个相连的洞构成,中间稍小,两侧洞深,洞内壁满满雕刻着各式各等造像,或坐或立,或端庄肃穆,或喜乐逸飞,或袒胸露腹,或凝神慈目,各种动作,不同姿式,真乃灵动飘逸,飞扬奇异,不愧为“关中第一奇观”。
奇就奇在独特的佛教人物浮雕造型与我们心中古有的“佛”的庄重、守制、严肃不一样。他们开放灵动,洒脱自然甚或出“格”,奇就奇在那刀工的精美与丰富,一尊一貌千个像,一刀一刻万种状,那艺术的魅力,奇异巧夺,奇就奇在他们的历史韵味,那盛唐故事的传说,那不同文明的交融,那丝绸之路的艰辛与辉煌……
这儿的关帝庙更奇。关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寓意和象征,是忠诚与义气的典范,是武勇与智慧的融合,是财富与繁荣的象征,是驱邪保安之神,是正义仁爱道德的标杆。在这除五蕴,静六欲,清六根的佛门净地,竟然也供奉着红尘一武将,凡人一楷模,是文明的交融呢,抑或是人们信仰的错位?香火袅袅,香客不断!
正中的大佛窟,是全寺最大的石窟。窟内一佛两菩萨石胎泥彩塑像,居中谓之阿弥陀佛,依崖而坐,释迦牟尼坐于莲台,高约20米,单指比人高,右手着膝,左手施无畏法印,姿身丰满,表情自然,罩顶,两耳垂肩,月眉风眼,细长的柳眉下微微眼开的双眼,像无限深情地俯视这苍茫的世界和芸芸众生,又似在点拨众僧和觉醒来人。那慈眉善目中透着威严,那虔诚中透着深邃,凝视中又不经意地看透整个世界,整个人间和来人。
两侧的菩萨护卫左右,像随时听命于佛祖,救苦救难于黎明百姓。左侧观音是大慈大悲,右边菩萨是智慧的化身两厢完美互补去拯救人间一切苦难,看姿相丰圆,内敛恬静,各持法器,锦衣护身,流畅富态,其形其神尽善尽美。佛像背后圆形花边,浮雕坐佛,飞天伎乐飘带,富丽祥和,气场宏大,刀工少见,极乐鲜有。我猜想,这一定是唐代先工们的大作,因唐代人的审美情趣以丰腴圆润为上,生活在开放中追求物质的富有,精神的自由,是封建王朝古代审美发展的巅峰。
仔细观看佛像尊贵、巨大、奇特,但更奇的是佛像的面容与平日的“佛祖如来”丰润耳大,敦厚慈善印象又有着很大差尺,形若佛祖,容若真人。查资料方知,唐太宗为了纪念彬州浅水原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应福寺”,坐像的面容酷似李世民,是雕工刻工们的刻意颂扬而为,还是太宗意授而为,虽不得而知,据此想来,二者皆有,相互促成吧。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的繁荣,扩土稳疆,经济发达,减免赋税,兴修水利,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人们能不敬拜和尊崇吗?凡为人民为国家强盛做出贡献的帝王,推动社会进步的壮士,都是受黎民百姓爱戴和敬仰的。
奇哉!奇在坐像之庞大与精致,雄伟与华丽;奇在真人容貌与佛祖形态的完美结合,现实与梦想的穿越;奇在依山起刹,雕刻成像,有巧夺天工的泥塑彩面,是自然与技能与艺术的相互交感融通的超凡之作。
出了大佛窟向西10米,四个相连缀的石窟,百尊大小高低不等的坐像,刹时惊人,释迦牟尼那庄重的姿态,那安详的神情,身披袈裟,手势温和,给人以慈悲为怀,平等处事和超然的解脱之感,其余的佛像神采各异,表情繁复,姿态站立有别,最具动感的要数文殊菩萨了,威坐狮背,气势轩昂,而那狮造型更具魅力。颈系铃,尾摆动,如长嘶,如奔越,象怒吼山中,象恶势示威,给文殊增加了些许威武,令人可观不可近身。
这罗汉窟,奇就奇在看似散,随意雕作,实则有层次,看似参差不齐,却边界感、身份感、职责感很强,艺术的张力极富人们任意想象,有着无限的情趣。笑的,怒的,喜的,傲的,谦的,恭的,气象万千;青锋剑,降魔鞭,混光伞,琵琶弦,各等说词,都是职责所为,无不体现西方极乐的表象与中华雕刻艺术的成熟和瑰丽。
走出石窟,站在钟前歇息,联想左侧的鼓,突然想起“晨钟暮鼓”,这是为规范僧人日常生活坐禅念佛之用吗?晨撞钟击鼓,暮击鼓撞钟,是秩序的象征。晨钟声声,悠扬清脆,是唤醒沉睡的人吗?是启迪未来、修身养性、心智觉悟吗?是催人醒世,觉醒而明镜净面吗?暮鼓咚咚,是晚休的摇篮吗?是结束烦恼与俗身凡气、净化心灵吗?能暂息痛苦,解脱心神,善念的明日复生吗?
深不可测,无需再测。
尘世与佛间都有尊卑,都有苦乐,都有难易,不是么?那邻近的水帘洞、花果山的美猴与唐僧师徒四人,不也九九八十一难历经艰险而功德圆满吗?而后封不也不公不允吗?
这奇在晨暮交替,日月轮回被佛家阐释的那么深奥,千万香客不断地焚香进供,乐此不彼地吃斋念佛,一拨一拨,一茬一茬每年赓续不断,幸福极乐了吗?
走出山门,四人探讨,没有一致。可这一刀一工的精美,一哭一笑的表情,高大威严的佛态,绝崖凿洞的神工与红岩的彩塑让大家惊叹,中华千年的艺术瑰宝之奇观倒很赞同。
一路顺风,多遇豳风、邠州、彬县难分,路标提示,让人感到古朴,神秘,雅静和高深。一个激灵,我脱口而出:丝路印迹千年留,豳风吹灿一奇葩。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