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梁家堡

2025-05-23 | 来源:本网 作者:杜万隆
  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有一座承载着五百年历史记忆的村庄,它宛如一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便是梁家堡。它静静地坐落于泾阳县城以西十里、中张镇政府南五里的这片土地上,历经风雨,见证沧桑,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一、岁月沉淀的村名由来
  梁家堡的历史底蕴深厚,在县城西这片土地上,它算得上是较早形成的村落之一。彼时,西北有千夫堡,东南有牛家村与之相伴。早期的牛家村仅有几户牛姓人家,随着时光流转,清末时,冯姓人家从湖北郧阳县逃难至此落户;民国时期,孙姓一族又从彬县孙家塬迁移而来,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新的活力。
  据现存 383 年前清和堡扩建时的碑文记载,梁家堡原名“清和堡”。那是一个充满故事的时代,清朝初期,村里出了一位姓梁的人物(可惜梁翰林的实名已无从考证),他官至清政府翰林院大学士,凭借着显赫的官位与清廉的为官之道,声名远扬。或许正是因为梁翰林的卓越功绩,新政府拨款为清和堡筑起城墙。自此,清和堡更名为梁家堡,这一村名历经数百年,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村庄独特的文化符号。
  二、姓氏变迁的历史印记
  梁家堡曾经汇聚了张、师、梁、斗、米、焦、曹、刘、白、吉等十姓人家,他们在此安居乐业,共同书写着村庄的生活篇章。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战乱的硝烟、饥荒的肆虐、移民的浪潮,无一不冲击着这片宁静的土地。在岁月的洗礼下,十姓人家逐渐变迁,最终遗传下来并在梁家堡居住的,仅剩张、师、梁、刘、白等五姓人家。解放初期,这里仅有 20 户人家,共 130 口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梁家堡又迎来了新的居民。从民国时期到解放后,许、赵、徐、仙、廉、田、吴、延等姓氏的人家陆续迁入。如今,梁家堡内居住着众多姓氏的村民,人口已达 387 人,不同姓氏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共同构建起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三、各姓家族的兴衰传奇
  张家在民国时期可谓人丁兴旺,兄弟五人各有其人生轨迹。老大早年不幸亡故,老二张生发、老三张生钰、老四张生昌、老五张生茂。他们的晚辈中,张广仁、张广义、张广理、张广智兄弟四人,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张广仁青年时曾给泾阳县白县长当过通讯员,后因家庭原因回家,却始终心系村庄,长期担任村组干部;张广义一生扎根土地,担任生产队长多年,为农业生产默默奉献;张广理在本村小学任教,并担任大队会计,为教育和村务管理贡献力量;张广智中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张三郎庙完小、蒋刘公社的学校任教,凭借着先进的思想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被泾阳县委、县政府提拔为干部。他一路升迁,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任泾阳县委组织部部长,为官清廉、工作能力出众,后被咸阳行署抽调到兴平县工作,又赴乾县汽车大修厂担任党委书记(处级单位),最后调回泾阳县担任人大主任直至退休。退休后的他,依然心系社会,积极筹建泾阳县老年大学,并担任校长多年。张广智的夫人朱俊英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师,她慈母般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们的心中。在学生们的记忆里,朱老师总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们,擦鼻涕、擦屁股、提鞋、紧裤子,这样的举动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她从教一生,培育出无数优秀人才,如今虽已九十高龄,却依然身体硬朗、思路清晰、精神矍铄。
  师家作为梁家堡的老户,在清朝中期堪称泾阳县城以西的商贸大户,其经济实力仅次于社树姚家。师家的生意版图广阔,主要分布在四川和扬州两地,尤其是在四川,沿路各县都有他们的商户。当年,师家人往返于泾阳与四川之间,一路都无需借住别人家的店、食用别人家的饭,足见其商业规模之大与经济实力之雄厚。从师家安葬老人的规格,也能窥探出其昔日的辉煌。清朝中后期,师家在现在的杜家村东(泾阳服务区中心位置),修建了占地百余亩的师家陵园,园内石马、石羊等陪葬品众多,规模宏大、规格极高。然而,繁华终有落幕时。师家的落魄始于抽大烟,后代子弟沦为纨绔子弟,游手好闲、沉迷烟赌。正所谓“房是招牌,地是累,攒下银钱是催命的鬼”,师家因家大业大,树大招风,在清朝末年一月之内竟遭土匪抢劫三次。从此,师家一步步走向没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论成份时,被定为贫农。如今,师家人分散居住在梁堡、虎窝、关庙、望泾等村。
  梁姓在梁家村有十几户人家,其中梁翰林后裔仅有六户,他们大多以务农为生,在田间地头辛勤耕耘,延续着家族的生活。刘家现居梁家堡的仅有四户,同样以务农为主,过着朴实的田园生活。白家作为梁家堡的老户,如今也不到十户。民国时期,白家兄弟四人命运各异。老大白瑞林在“三丁抽一”的征兵政策下被拉去充军,与本村的徐克信一同参加了中条山战役。战争结束后,他们回到泾阳县,在牛志成、赵忠玉部下当保安队员。白瑞林利用特殊身份,多次为淳化爷台山、旬邑马栏解放军营地护送药品、枪支、弹药,却不幸被保发内部告发,面临死刑。好在保安团长牛志成出面担保,才免除死刑,仅被开除。但因其经历复杂,在社教运动中和文化革命期间,因无人作证,受到不公待遇。白家老二、老四一生务农,老三白瑞琪在泾干中学上学时应征入伍,参加了甘南剿匪、西南地区的解放战争,在部队作战勇敢、工作积极,先后荣立三等功三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等荣誉,复员后一直从事水利工作直至退休。
  四、村庄发展的时代脉络
  梁家堡的城墙是其历史的重要见证。清朝初期,这里修筑起城墙,基础宽三丈六尺,高两丈(村西南角至今仍保留着城墙遗址)。历时三年,建成东西长 330 米、南北宽 200 米的城墙,为保障村民安全,当时仅留东西两门。同时,还为梁翰林家筑起小城墙,修建了后花园。在清朝时期,梁家堡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驼队往来频繁。东边的驼队从泾阳县城装载丝绸、棉、瓷器、茶叶等物资,经梁家堡东门入、西门出,有时还会在村中歇息。村民们用皂角刺刮驼毛织围巾、擀毛毡,这些传统手艺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梁家堡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成为发展集体企业较早的村子。村里从外地请来擅长做砖瓦的老田师傅,建起了方圆八里的第一个砖瓦窑。解放初期,经济复苏,建房需求大增,梁家堡的砖瓦不仅为附近村民提供了便利,也极大地支撑了本村的集体经济。那时,村里的劳动日值比周边村子高出几毛钱,引得众人羡慕。解放初期,梁家堡的城墙依然较为完整,为方便农业生产,又开挖了南北二门。那时的城壕有一丈多深,成为了孩子们的“游乐场”。逃学的小学生们会跑到城壕里玩耍,等到放学时间,再和回家的同学一起回村。城壕也是梁家堡村与邻村小孩“打仗”的分界线,孩子们在城墙上、城壕边相互掷土块,虽因距离远打不到对方,却也玩得不亦乐乎,天一黑便各自回家。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墙逐渐失去了保护村民的功能。村民们为了生产生活,将城墙一点一点挖去给牲口垫圈、垫厕所,如今仅剩少许残垣断壁,部分村民还在城墙基础上建起了新房。
  如今的梁家堡早已今非昔比,三条宽敞笔直的大街贯穿村庄,柏油马路平坦整洁,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每一个角落,让村庄昼夜明亮。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现代化的房屋,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绝大部分家庭都拥有了小汽车。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通往幸福的大道上昂首阔步,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继续书写着梁家堡新的传奇篇章。(张明  荐)
  作者简介:杜万隆,陕西泾阳人,资深工程监理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职于陕西交通咨询有限公司,以专业素养铸就行业标杆。退休后,担纲泾阳县民俗摄影协会监事长,以镜头捕捉乡土记忆,以笔触书写文化情怀。他深耕公益事业,以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热爱点亮生活光芒,在奉献中续写人生华章,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与社会建设者的时代担当。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