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悬钩处,千年钓月人——游钓鱼台散记

2025-05-14 | 来源:本网 作者:任永强
  钓鱼台景区于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去钓鱼台景点多次,陌生的是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而去,走马观花的看看。4月26日受朋友之邀再次前往。四月的天,是大自然苏醒的季节,大地换上了翠绿的新衣,花朵竞相绽放,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微风吹拂,绿柳如烟,芳草鲜美,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大约车行四十多钟就到了钩鱼台。
  钓鱼台景区是人类最早有文字记载垂钓的第一圣迹,故有“中国第一钓台”的美誉。这里因西周名仕姜子牙隐居垂钓、周文王访贤、子牙兴周灭商为周朝奠基八百零八年江山的故事而得名。“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等历史典故都源于此地。就是在这个地方,姜子牙遇到了周文王,经过交谈,周文王慧眼识珠,便招入帐下,姜子牙帮助周武王推翻商朝暴政,建立了周朝。自盛唐至今,姜子牙钓鱼台就是人们朝圣、祭祀、游览的胜地,许多文人墨客慕名前来,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典故和绝妙诗句。
  这次前往钓鱼台是受朋友及钓鱼台景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文军邀请,文军主任同我是研究生班同学,之后他一直在乡镇工作,前几年才来钓鱼台工作,我们前段时间一起去陇南学习曾邀请去钓鱼台。到达后文军主任已经在大门等我们一行。接上后,张主任介绍到:姜太公钓鱼台位于陈仓区天王镇境内,南依秦岭,北望渭水,总面积约二百平方公里,目前钓鱼台景区分为两个板块,一是人文历史景区,素有“四柏二石三间庙”的称谓,主要有姜太公雕像及其配享人物、璜石、钓台、唐柏和太公庙、文王庙及三清庙等历史遗迹;二是被誉为“石番溪峡谷”的秦岭山水自然景区。纵深数十公里,主要景观有奇石、瀑布、翠柏竹林、碧潭、三国古栈道遗址等自然景点共40多处。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入门牌楼,山门采用苏式仿唐牌坊建筑的模式。坐落在1米多高的平台之上,整体高达10米以上,山门檐下斗拱相架、雕梁画栋、结构精巧,构图逼真生动、色彩庄正典雅,显得巍峨壮观、气势非凡。山门面阔三间,两厢为侧门,顶部为唐朝规格最高的四檐五脊,两厢为三檐三脊,由四根剁斧石柱撑起,屋顶施用九脊兽鸱和黄色琉璃为主,与红墙相配。门正中上方嵌镶罗坤学先生题写的“姜太公钓鱼台”巨匾,其边蛟龙伸爪蜿蜒盘旋,神情生动,刀工精致,构思巧妙,显的非常典雅高贵,遒境大气,气势恢宏,常引游人驻足观瞻留念。
  进入门牌楼,姜太公的汉白玉雕像耸立面前,像高4米、底座高1.5米,映入眼帘是这尊仙风道骨、气宇轩昂,面北而站,双眼凝望正前方,怀里三大法宝之一的打神鞭,气势汹汹,一副文武全才的高大形象。姜太公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的鼻祖,我国历代典籍对他的历史地位普遍公认。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炎帝之后,因其祖先有功被封于吕,又叫吕尚。文王称他为太公望,武王尊称他为师尚父。姜太公生逢乱世,一生遭遇曲折,虽胸怀韬略,但其智慧无法发挥,才能无法施展。他早年在商朝的都城朝歌及孟津以屠牛卖饭为生,后来在纣王手下做了一名小官。因殷纣王残暴无道,愤然弃官出走,闻听西伯侯以仁治国,求贤若渴,于是便来到了距西岐40余里的石番溪,隐居垂钓,伺机为周朝做一番事业。在他苦苦垂钓十年之后,文王“飞熊入梦”,便出猎石番溪,二请子牙,并为其扯纤拉车,回到西岐后拜为国师,让他掌管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姜太公时年八十有三,可谓大器晚成。
  姜太公老年得志,竭尽忠诚地辅佐周文王修文练武,励精图治,终于在公元前1046年集结八百诸侯,率兵三万,牧野一战,摧毁商军,灭掉商纣,协助周武王建立了周朝。被武王以首功封于齐,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开国始祖,史学大家司马迁称他为“齐太公”。姜太公为了巩固周朝的江山,教武王治国之法,爱民之道,创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本财政经济专著——《九府圆法》。我国最早的兵书《六韬》传为姜太公所著,是姜太公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史记》中记载:“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司马迁把姜太公誉为兵家始祖。汉、唐、宋时《六韬》被做为武学教材。早在十六世纪,《六韬》先后传入日本、法国、韩国、越南等地,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诸葛亮、曹操等就是从《六韬》中汲取了借鉴。汉代的张良得到黄石公送给他的《六韬》而成了王者之师,辅佐刘邦成就了一代帝业。由于姜太公在中国历史上巨大的影响,加之《封神演义》对姜太公做了浓厚的神话渲染,所以在老百姓心目中他便成了驱妖避邪、除恶扬善、主持正义的化身。被奉为“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万神之尊。
  我们顺着廊道前行,很快被河中的一块形似老碗的巨石所吸引,这就是巨大如丘的“钓磺灵矶“石,这块奇特巨石就是被列为宝鸡外八景之一的璜石,俗称丢石,又名钓璜灵矶,上径达11.2米,下径仅4米,高约10余米,重达400多吨,上巨下锐,似倒锥状屹立在溪水之中,貌若泰斗,雄宏壮观。这块神奇的巨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这块巨石是三千多年前,姜子牙在石番溪隐居垂钓时从鱼肚子里剖出来的一粒小石子,便随手扔到这里,没想到这个小石子经姜子牙之手以后,见风就长,眨眼功夫就长成现在这个样子。一颗小石子经神仙之手扔到这里后,眨眼功夫就长成了巨石,这当然是神话。此石虽经数千年风雨侵蚀,瀑洪冲击,却丝毫未动,依然砥柱中流,不减历史风彩,为游人留下难得一景。
  这块巨石上四个字是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宝鸡县令浙江钱塘人徐文博在此游历听到对这块巨石的传说后所书,孕:孕育,璜:为半壁之玉。璞:石中之玉,未曾雕琢的玉,遗是通假字读Wèi,而不是Yí,是赐予、赠予的意思。《宋书•符瑞志》写道:“吕尚钓得玉璜,其文曰:姬受命,昌来提,撰尔洛铃报在齐。”徐文博把这块巨石比作未曾雕琢的含玉之石,既然含玉说明充满灵气,人们就把这块巨石称为璜石,把它和姜子牙联系在一起,是说在石番溪河畔孕育了一代贤臣良将姜子牙,钓鱼得璜便是他的发祥征兆,也就是说上天赐予了钓鱼台这块未曾雕琢的玉石。按照这个典故,文王访贤是上天让姜子牙与周文王相遇,如果姜子牙未能遇见周文王,也只能是石番溪河畔一位普通的钓鱼老翁,这也说明了我们常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人再有才能而无用武之地也是枉然。
  姜太公在石番溪钓鱼得璜后被周文王聘为国师,佐周武王得天下,钓鱼得璜便是他发祥的征兆。所以,人们都说此石是一块沾满太公灵气的灵石,既然璜石有灵气,传而久之,言说此石有宝,人们把它视为吉祥之物,由此萌生了投石乞子的习俗,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乞子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愿望也越来越多了,人们现在也称它为“乞愿石”,不论您是想乞求幸福、平安,还是想为伯乐所识,只要扔一石子于其上,都可如愿以偿。
  巨大的石矶从河岸隆起,历经岁月打磨,表面布满深浅不一的沟壑,仿佛是时光亲手刻下的纹路。石矶边缘微微上翘,宛如一只伸向河水的巨手,带着几分古朴与神秘。我缓步走上石矶,脚底触感粗糙,那是千百年风雨侵蚀留下的印记。举目望去,清澈的河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微风拂过,河面漾起层层涟漪。远处青山如黛,与蓝天相接,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卷。岸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摇曳,不时扫过水面,荡起细碎的水花。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看到了姜子牙。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袍,白发苍苍,手持钓竿,静静地坐在石矶边缘。那钓竿上没有鱼饵,鱼钩悬在水面之上,却丝毫不见他焦急的神色。他神情淡然,目光望向远方,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唯有这一竿一线,承载着他的思绪与等待。河水潺潺流动,发出轻柔的声响,与岸边的虫鸣鸟叫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自然的乐章。姜子牙静坐于此,宛如一尊雕塑,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我不禁猜想,当年他在此垂钓时,是否也如这般宁静安详?他心中所想,究竟是单纯享受这垂钓的乐趣,还是在等待着那个能改变他命运的人?阳光洒在石矶上,为姜子牙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他的长袍在微风中轻轻飘动,钓线也随之轻轻摇晃。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河水,还有眼前这位悠然垂钓的老者,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画面。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滞,过去与现在在此刻重叠。站在石矶上,我细细品味着眼前的一切。风景固然美丽,但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份穿越千年的宁静与执着。姜子牙在此垂钓,看似在等待机遇,实则是在坚守内心的信念。而这石矶,见证了他的等待,也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流转。时光的褶皱里,藏着无数故事。钩鱼台的石矶,因姜子牙而闻名,而姜子牙的故事,也因这石矶而更加传奇。当我离开时,回头望去,姜子牙依然静静地坐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有些等待,看似漫长,却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而这石矶上的每一道褶皱,都在默默记录着时光的故事,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去品味。
  再向前走,右手边有一斜坡石廊通向高处,绿树成荫,建筑大气古朴,这里便是文王庙。文王别称伯昌,是商末周初优秀的头领,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祖先,是我国在历史上记述最开始的诚信君王之一。《汉书•地理志》云:“虢有黄帝子,周文王祠”指的就是最早的文王庙。文王庙始建于西汉年间,现存庙宇是明代修复的,建筑面积136平方米,为三间歇山,四檐九脊,楹檀斗拱,九龙七象十一榔,梁栋交错,内含八卦,雄伟可观,巧夺天工,是极具特色,十分少见的古建筑代表之一。
  周文王,姓姬名昌,因曾被商纣封为西伯侯,又称伯昌,是商末周族杰出的首领,其封地在西岐,即今天的岐山县、扶风县交界的周原一带,在位40年,以其功德经天纬地而谥号曰“文”,故史称“文王”,是周朝的开国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贤明君主之一。他雄才大略,以毕生心血奠定了周朝800多年政治统治基础,把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不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而且对华夏民族的壮大及民族统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周族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渭水流域一个古老部落,属黄帝后裔,世代与姜族通婚。周族兴起之时正是殷商王朝后期,商纣在位时,统治非常残暴,宠信妲己和奸臣,终日饮酒作乐,滥用酷刑,残害忠良,人民纷纷反抗,而西伯侯姬昌胸怀大志,敬老纳贤,与纣王暴虐不仁形成鲜明对照,所以天下贤士纷纷投奔姬昌,姬昌对平民施行仁政,使西周日益强盛。纣王感到莫大的威胁,借故将姬昌囚于里(今河南北河),在狱中姬昌根据伏羲所画的八卦,创立了《周易》。姬昌被囚禁七年,在姜太公、散宜生、南宫适等人的奔走下得以释放。而姬昌回到西岐后,广招人才,暗中招兵买马,壮大反商力量。姬昌在得到姜子牙及群臣的辅佐后,“阴谋修德,以倾商政”,更是在短时间内吞侯灭国,争取同盟,剪商益周,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这时姬昌已是众望所归的反商联盟领袖,为武王继承父业,消灭商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姬昌去世后,姬发继位,称“武王”,四年后,武王带领一些部落向商都进攻,在商都效外的牧野展开激战,大败商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牧野之战,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统治长达500多年时间的殷商王朝的覆灭和西周王朝的正式诞生。
  在文王庙正殿两边有很多墙壁画,十分精致,主要勾勒了《封神演义》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其中庙东侧有一壁画,虽小但意义深刻,这就是有名的“文王拉纤”。相传文王姬昌访得姜子牙后,为表诚心,将所乘之舆让于子牙,并亲自为其拉纤。当队伍行到渭河沿岸时,不料想纤绳嘣的一声挣断,舆车停下后,子牙问道:“请问大王,这一路你拉了我多远?”文王答道:“八百零八步。”子牙说道:“好,你拉我八百零八步,我保你江山八百零八年。”文王一听,心中懊悔,想续绳再拉,子牙道:“天意如此,不可强求。”后来周朝的江山果然维持了八百多年。从这个故事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姬昌是一个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爱惜人才的一位明君,被后世传为佳话。宋代宰相叶颢在游罢钓鱼台后留下了“白发苍苍钓渭滨,宅心非是为锦鳞,丝纶昔日长多少,牵制周家八百春”的著名诗句。
  过了文王庙,远远的就听见哗哗哗瀑水之声,一面巨大的银色瀑布从高大的水坝上飞泻下来,似千军万马,如银河决堤,这就是钓鱼台水库。钓鱼台水库位于秦岭北麓渭河一级支流伐鱼河上,水库于1971年3月开始建设,1978年月完成大坝、输水干渠等主体工程,钓鱼台水库总蓄水量为272万立方米,水库大坝长165米,高48米,坝体采用双曲内拱石砌结构,是西北地区水库建设史上的一处独具特色的坝体建筑结构,具有较高的观赏游览和专业学习研究价值。当您坐上钓鱼台水库游船、快艇,泛舟磻溪峡谷,可以领略到集长江三峡之磅礴、桂林漓江之秀丽、蜀南竹海之苍翠为一体的古磻溪峡谷,自然景色迷人,环境幽雅清静,水库水面碧波荡漾,水清见底,使人乐趣无穷,留恋忘返。每当水满库溢时,大水飞流直下,形成巨幅水帘,泊如缎,光似锦,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此景誉称为“石坝瀑虹”,有“小三峡”之美誉。
  站在坝顶,极目四野,绿水青山环绕,让人心旷神怡;坝上碧波荡漾,时有快艇往来穿梭,凉气怡人。俯视坝底,飞瀑如练,绿树成荫,彩桥飞旋。整条河谷尽收眼底。尤为独特的是绵延十余公里的溪峡谷,奇石云集,碧潭相连,小桥幽径,栈道悬空,竹林葱郁,瀑布如练,鸟飞鱼跃,山花烂漫,集奇、险、幽、秀为一体。谷内一山巅,形如一幅巨大的姜太公石雕,只见他昂首阔挺胸,面北而立,身着道袍,后背文卷,长须飘胸,踌蹰满志,一幅仙风道骨,济世救民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威武形象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千年时光流转,渭水依旧奔涌不息。钓台早已褪去了政治博弈的硝烟,却在岁月的浸润中生出别样的韵味。千年后,无数人在此钓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历史的追思。钓台无言,却见证着时代的更迭、人心的变迁。它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块砖石都是泛黄的书页,镌刻着智者的从容、凡人的执着,以及岁月沉淀下来的生命哲学。
  渭水悬钩处,钓的从来不是鱼,而是一份心境,一种对生活的期许,一段与历史对话的机缘。当晨雾散尽,当月光隐去,唯有渭水依旧滔滔向前,而那座古老的钓台,永远静立在时光深处,等待着下一个愿者,续写新的传奇。
  游览完姜子牙钓鱼台,思绪万千,这个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名胜古迹,它不仅是姜子牙等待明主的地方,也是他思考天下大势、谋划治国方略的场所;这个具有3100年历史的景区,置身其中你可以聆听到太公钓鱼、文王访贤等历史典故,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公元1062年游访石番溪看罢钓台后,留下了“安知渭上叟,跪石留双骨干”的著名诗句,生动描述了当年姜子牙隐居垂钓的生涯,同时可以欣赏和领略到俗称“小三峡”的秀美风光。整个景区山涧清波,钓鱼台溪水,清澈透明,将那青色石板,色彩斑斓的石子,嫩绿的水草以及怡然自得的游鱼,全然映出,游人至此,乐于忘返。
  作者简介:任永强,退休公务员,高级经济师。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