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中的横渠星芒

2025-05-13 | 来源:本网 作者:任永强
  在华夏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名人辈出,特别是宋代文化繁荣,思想活跃,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思想的天空,张载便是这样一位熠熠生辉的星;他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表达自己的志向,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历代传送不衰。
  5月6日,2025年全国太极拳健身大联动(陕西分会场)启动仪式在眉县张载广场开幕,我于6日再次来到横渠书院。当我踏入这座古朴院落,时光仿佛再次重叠,那些凝固在典籍中“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的精神火种,化作鲜活的图景在眼前铺展,让千年关学智慧在碰撞中焕发生机,在传承中发扬广大。
  张载,字子厚,生于1020年,祖籍大梁,后侨居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其实,张载本不是横渠人,他之所以来到横渠,和他父亲的去世有关。张载生于长安,他的父亲叫张迪,曾任涪州知州。在张载15岁那年父亲病逝,他带着母亲和幼弟,护送父亲的灵柩从涪州到老家长安。当他们沿途过横渠的时候,因路资不足,这时正巧西夏李元昊称帝,传言西北正在闹兵变。为了避免打扰父亲安息,而且发现横渠镇大镇谷迷狐岭是一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张载同母亲商量,就在横渠把父亲安葬下来。一年后,张载回到长安,卖掉家中的祖宅,举家搬到横渠,守在父亲的身边。
  张载出身在士大夫家庭,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志气与才华。彼时北宋边境常受西夏侵扰,张载“少喜谈兵”,渴望投笔从戎,为国立功,这份热血与担当,是他生命中最初的底色。范仲淹慧眼识才,一见知其远器,开导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劝导张载去读儒家经典《中庸》。受到范仲淹的指点,备受鼓舞。他从《中庸》入手,又潜心钻研佛、道典籍,从此便踏上了探索儒学的征程。遍读佛道之书后,他最终回归六经,汲取儒、佛、道之精华,融会贯通,开创关学,成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思想体系在北宋思想界独树一帜,与王安石创立的“新学”、二程创立的“洛学”鼎立,影响深远。
  张载的一生,仕途坎坷却始终坚守内心的道义。而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贪。他曾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等职,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努力营造尊老事幼的社会风尚。1053年,岐州大旱,饿殍遍野,一日,家人准备淘些精米下锅,张载急忙阻止:“如今饥民食不裹腹,已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我们怎忍心挑三拣四呢!”他体恤民情,心忧天下,每每吃饭就嗟叹不休,难以下咽。在云岩县,他每月设酒食招待乡里老人,询问民情,将政令清晰传达,使得即使不识字的人和孩童都能知晓,百姓安居乐业,他的治理才能与爱民之心可见一斑。然而,当面对王安石变法时,他虽赞同政治家应有所作为,但因与王安石理念不合,又恐受牵连,最终选择辞官归乡,回到横渠镇,全身心投入讲学与著述之中。因此可以说他的一生是逆境中坚守理想、学问中追求真理、实践中关怀苍生的缩影。
  回到横渠的张载,在宁静的乡间开启了他思想的蓬勃绽放之旅。他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为教育宗旨,广收门徒,传道授业。他的课堂,充满着智慧的碰撞与思想的交融,学生们在他的引导下,深入研习《论语》《孟子》《中庸》《周易》等经典,探寻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宇宙人生的真谛。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气节,希望他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他还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践,试图在现实中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尽管这些实践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他这种知行合一、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张载的思想,涉及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教育等方面,犹如一座深邃的宝库,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一是“太虚即气”的政治思想。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太虚是气的本体,气聚则成万物,万物消散又回归太虚;太虚是气的本然状态,世界万物统一于“气”,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宇宙观,一种全新的视角解释了世界的构成与变化,也奠定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也被称为“世界唯物主义之父”。二是“太和即道”的和谐观和“气化即道”的运动观。张载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其变化的过程是有其规律可循的,认为规律的客观性。他把太虚之气的和谐状态称为“太和”,认为“太和”是一切的起点,是宇宙间一切运动变化的最高和谐,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的根源。就像《周易》中说的“简易,则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太和”虽生万物却仍是与万物共存,这种和合思想对于今天建构和平安宁的世界秩序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启示。三是“一物两体”的辩证法和“仇必和而解”的矛盾发展观。张载坚持辩证地看待世界,认为“太和”的世界存在多种矛盾着的两方面,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他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一物两体”。“一物两体”,他指出气自身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运动与发展,深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见闻之知”与“大其心”,他既肯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又认识到其局限性,提出要通过“大其心”,即扩充内心的境界,来超越见闻之知,达到对天理的体悟,为人们的认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他进一步指出,正因为事务之间存在矛盾,双方才能在运动中达到更高层次的和合,促进新事物的形成。四是“继善成性”、“变化气质”的人生修养论。张载关于“性”的讨论依然是从他的“太和”思想出发的。他认为,虽然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善的本性,但只有不断进行后天的修养,以礼法约束自己,才能成就善的道德,这叫“继善成性”。这一道德修养的过程,叫“变化气质”。“知礼成性”和“变化气质”,是张载倡导的道德修养的核心。
  另一个体现他哲学思想的是《西铭》。这是一篇著名的哲学短文,全文仅250余字,却以宏阔的宇宙观和伦理关怀,构建了“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境界。二程认为这是张载“文之粹者”,给予很高的评价。它集中反映了张载“民胞物与”和“仁孝”的伦理观,以及“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生态观。《西铭》在张载的思想中占在重要的地位。民胞物与:《西铭》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民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与我为邻的同伴。要以平等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处理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民胞物与”,这是张载标志性的思想之一。中国社会长久以来都是一种“熟人社会”,所以这种“泛爱众”又“别亲疏”的理论思想无疑有助于中国社会伦理的和谐与发展。“仁孝”伦理:《西铭》推崇儒家的“仁孝”伦理,强调要尊长慈幼:“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尤其突出对那些社会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爱。玉汝于成:《西铭》倡导一种积极而超然的人生态度,“贫贱忧戚,玉汝于成”,要求在处于顺境时,不要居高自傲,要将其视为“上天”给予自己的眷顾;处于逆境时,应将其视为历史对自己的考验和激励。
  张载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强调童蒙教育、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重视胎教;教学要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学贵有疑,学贵心悟,力求新知。尊重科学,反对佛教轮回说、有鬼论和怪异迷信。张载有求实的科学精神,他对天体运行及其规律的认识、对地球自转、日食月食、潮汐等自然现象,已达到近于科学认识的高度;对气象、生物、人的生理现象和医药知识的考察,都已有客观的认识。
  张载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撰写的《边议九条》《与蔡帅边事画一》等文中。他从“军民联防、富国强兵、防患未然、严明军纪”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巩固边防、御敌保国的方针和策略,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张载“四为”更是以其磅礴的气势与深远的内涵,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懈奋斗,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这四句话也被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表达了张载对于宇宙、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追求,具有极高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所谓“立心”,即立“仁爱之心”,强调要在社会上确立起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观,以敬畏之心探求宇宙的本质和规律;“立命”,即强调责任与使命,就是要帮助民众确立生活的准则、价值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继绝”,就是要继承被佛、道等异端思想中衰了的儒家学说和道统,强调对圣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太平”,是说立心、立命、继绝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为人类开创万世不灭的太平祥和的基业。“四为”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体现了张载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崇高的境界追求,涵括了对历史、现实、未来的深刻思考,为我们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先后十多次引用了包括“横渠四句”“民胞物与”“玉汝于成”“天人合一”等在内的张载关学思想。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2017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引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既是对知识分子面对新时代谋求新作为的褒奖,更是对民主党派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作出更大作为的期许。
  “横渠四句”句句有着落,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我们也能真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身体力行地挖掘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元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公元1077年,张载在回乡途中,病情恶化,溘然长逝。他的一生虽然历经波折,但却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了思想的最强音。他用自己的智慧与行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关学思想,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滋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当我们翻开历史的书页,探寻张载的思想轨迹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穿越千年的智慧光芒与精神力量。他的思想跨越千年,仍能回答现代人关于生命的意义、社会责任与文化传统的困惑,他的学说,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极高的价值,更在社会生活、道德修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更应汲取张载思想中的精华,传承他的精神,以“四为句”为指引,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横渠先生的星芒,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张载的思想穿越千年,直抵灵魂,已经成为数千年来人们的精神坐标。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