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温度:四代母亲的传承(散文)

2025-05-12 | 来源:丝路都市文化汇 作者:陈晓笛

作者的爷爷奶奶
  说起母亲,她是赋予我们生命的人。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的存在。每个人都有母亲。有些人很幸运,拥有一个温暖、尽责的母亲;她不仅把孩子养大,还尽心尽力教育他们,陪伴他们成长。而有些母亲则令人唏嘘——她们或许只是“生而不养”,对孩子的生死冷漠,对教育不闻不问,对孩子的未来毫不在意,轻率地对待生命的延续。我的母亲生下我时,她还不太懂得如何养育孩子。童年时期,真正给予我最多温暖和照顾的是奶奶。母亲那时是一位民办教师,肩负着全村扫盲的重任,十分辛苦,几乎没时间管我和弟弟。我们就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似懂非懂地听着“天书”一般的课程。虽然妈妈年轻漂亮、穿着时尚,却非常善良。我至今记得,有家里实在付不起学费的学生,就拿麦子来抵学费。那些麦子里混杂着沙子,母亲从不计较,只是轻轻一笑:“要是沙子能变麦子就好了。”她耐心地一粒粒拣出来,从不因此区别对待学生。她的善良源于自己的经历——因为出身太高,她年幼时家境突变,便随兄姐一同撑起家中重担,照顾母亲,照顾弟妹,坚强地活着。她常说:“吃亏是福。”她更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她坚信,善良的人终会得到福报,而恶人恶行虽未立刻受到惩罚,也终有因果报应。母亲一生认真教书育人,许多村民因为她学会了识字、改变了命运。可她从不自诩,只说:“老师只是引路人,成长是靠学生自己。”
作者和先生及作者两个妹妹与父母合影
  我的外婆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她与外公育有六个孩子,小舅甚至是在外公被剥夺了生命半年后才出生的遗腹子。外婆原是富贵人家的小姐,家庭遭遇变故后,她不得不靠给人做鞋、缝纫来养活七个孩子。她从不抱怨,话也不多。小时候我问妈妈:“外婆为什么那么坚强?”妈妈答道:“不坚强怎么办?难道拿起石头砸天吗?”外婆含辛茹苦,靠一己之力拉扯大了一大家子。还有我外婆的小妹,她丈夫跟我外公一样在大时代变革时期被夺去了生命,留下她和七个孩子,那种苦、那种无助、绝望与挣扎,至今让我动容。她们是生活在泥泞中的花朵,默默坚韧地绽放着。我的奶奶也是三位儿子的母亲。她的母亲在生下她时难产去世,这让她从小被长辈视作“带走母亲的灾星”,没有得到应有的爱护。这种成长经历造就了她敏感而好强的性格,与两个媳妇时常发生矛盾,唯独与我母亲从未争吵。有人问母亲为何不还嘴,她只是淡淡一笑:“我不是怕她,也不是没理。我只是觉得可怜她。与老人争执,有什么意义呢?能改变她吗?”母亲说,远离湖北故乡来到四川是为了成家立业、孝顺老人、抚养孩子,而不是来吵架争理的。家庭需要的是温暖,而不是争执。母亲从不口头教育我如何做人,但她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我。结婚时,她告诉我,要孝顺公婆,因为亲生母亲会原谅你的任性,而公婆若受伤,一辈子也许难以修复。作为儿媳,代表的是娘家的脸面,要谨慎、恭敬、孝顺,这是应尽的本分。我的家庭也因此和睦,我在婆家几十年,从未与公婆发生过冲突,大家始终以礼相待,其乐融融。
作者与婆婆在一起
  我的婆婆话也不多,却极其细心。她总记得我喜欢吃什么、穿什么,总会默默为我准备惊喜。正是她无声的关爱,让我真心把她当作自己的母亲。不幸的是,她在62岁时早早离世,留下我们无限的怀念。在我们乡下,重男轻女的观念曾经根深蒂固。有邻居连生五个女儿,第六个出生时竟被她奶奶活活淹死。后来他们终于生了个儿子,百般溺爱,结果却养成了无法无天的性格,最终锒铛入狱。还有的母亲,为了钱卖掉亲生骨肉;甚至有的生完孩子就“人间蒸发”,从此不再回来。这些事都真实发生在我的家乡,令人心痛。我自己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我不是一个虎妈。总是不忍心强迫孩子来实现我的梦想。因为看到有孩子读了顶级学校却放弃了生命,这些见闻让我不断思考,究竟该如何做母亲?一个人究竟要如何度过这一生?难道非要大富大贵才算没有白来这人间吗?我觉得孩子与我们都是一个缘分,我们没有问过他们的意见就生下了他们。我们彼此应当珍惜尊重。我们自己也不是很完美的人,也许根本不够格成为一个很好的父母亲,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和权威居高临下的去教训他们?孩子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只能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去实现他们想要的梦想。而不是把我们自己的梦想强加给他们。我从不苛求他们成绩出众、富贵显赫,只希望他们正直、善良、勇敢,平安一生,去追求自己热爱的生活。我们相处也是非常的平等愉快,凡事商量,从不逼迫。我开玩笑问孩子们:如果重新再来,是否还愿意做我的孩子?三个孩子异口同声的说:愿意愿意愿意。母亲,是黎明前厨房里的第一缕炊烟,是深夜伏案时不肯熄灭的那盏灯。而今更多母亲穿梭于职场与家庭之间,她们在会议间隙回复家长群消息,在加班后仍记得孩子明天的课外活动。这样的付出,不该被视作'天经地义'——一个懂得递上热茶的丈夫,一个愿意分担育儿的父亲,才是母爱最坚实的土壤。新时代的母亲很多也是职场的精英,他们不断在工作上努力进步,把家庭也打理的井井有条。一个伟大的母亲需要一个伟大的父亲来支撑来支持来做后盾。绝对不是女人的天职,他是夫妻共同的责任。我的爷爷虽然不怎么做家务,但只是分工不同。他一直默默的在田地里干活。凡是重活:比如挑水、背煤等,都是他做。在我们面前总是夸赞奶奶年轻时的漂亮贤惠。奶奶的厨艺也是爷爷经常夸奖的。我奶奶虽然很小没有妈妈,但他们家是大地主,有很多佣人,从小也是锦衣玉食。奶奶说吃多了就学会做了。爷爷总觉得他很幸运娶到我奶奶。每当这时我奶奶在厨房里忙忙碌碌的烙饼熬粥时,都忍不住回他一句:你命好,我命就不好了。然后两个又哈哈大笑。我的父亲是一位专业作家。因为他不用上下班,每天都是在家自由的写作。我妈妈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每天上学放学,时间非常的固定,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做饭,每天都是急急匆匆的。我爸爸主动分担起家里面买菜做饭的工作。我爸爸朋友又多,几乎天天都有朋友在我们家里吃饭。我爸爸做的回锅肉,红烧鱼,麻婆豆腐,青椒炒肉丝,土鸡烧木耳,卤鸭卤牛肉,那可是让人垂涎三尺。我父亲打破了传统性别分工,用锅铲和笔墨同样书写着人生的精彩。父亲以锅铲为笔,以厨房为纸,书写着新时代男性的担当。他的文字滋养着读者的心灵,他的菜肴温暖着家人和朋友的胃。这让我明白:每一位坚韧的母亲背后,都站着与她并肩的伴侣。每一位受到孩子们尊重孝顺的母亲的背后,有一位默默付出或者跟母亲共进退的父亲作为坚强的后盾。正常健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有正确价值观的孩子。
作者四姊妹与父母团聚
  其实我的公公婆婆关系也是非常的恩爱融洽。在他们家几十年没有看他们吵过架。公公的厨艺也不错,他做的红烧排骨,还有梅菜扣肉,那可是一绝。我公公任劳任怨地在厨房做菜,而我的p婆婆也会主动的去帮忙洗菜切菜。两个人在厨房里有说有笑的忙碌。所以说印证了那一句话,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着父辈们的背影,我的先生也在用他的方式诠释着爱与责任。我的先生同样在家庭中默默奉献。他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在中美两国跑。只要他回到家,每天清晨,当我和孩子们还在睡梦中,他已经在厨房准备早餐;深夜只要听说我们饿了,他总是立马去准备夜宵。他从不认为带孩子是母亲的"天职"——只要他在家送孩子上学是他,接孩子放学也是他,厨房里做饭还是他。我每次都想去帮忙,他总是说,平时他不在家都是我一个人在家里里外外的辛劳。只要他在家,他就不让我干活了。每次离家前,他总是该把换的灯泡换好,把床单洗好铺好才离开家。这让我想起我的父亲和先生的父亲当年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原来爱的传承,不仅是母系的延续,更是两性共同编织的温暖。这种家庭分工的传承,如今在我先生身上得到了延续。他常说: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计算谁做了多少家务,而是发自内心地认同家庭是共同的作品。虽然母亲是那个无条件爱着孩子、愿为孩子奉献生命的人。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来关怀母亲体恤母亲。这样的母亲,值得赞颂、值得尊敬。而那些冷漠、逃避、伤害孩子的所谓“母亲”,她们的行为,玷污了“母亲”这一神圣的称号。母亲节,不只是节日的仪式。我们应在每一天、每一刻,铭记母亲的恩情,孝敬她们、感恩她们。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值得我们珍惜与爱的那个人。生命虽然从母亲的身体里发芽,但爱的传承,需要整个世界的温度。这温度来自母亲的炊烟,来自父亲的灶火,来自每一个愿意为家庭弯下腰的身影。
作者先生和四姊妹的合影(中间的是弟弟)
作者简介:陈晓笛,全球跨境电商创业家,独立投资人,金融投资顾问,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美中大健康创新论坛秘书长,美国国际文化科学院院士。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