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

2025-04-27 | 来源:本网 作者:宁小芳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如何传承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总书记挂心的事。为此,他强调,“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也提出要求,“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
  随着时代变化发展,一些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和视野,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用、不重要。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守住了传统文化,就是守住了中华文化的“根”,立住了中华民族的“魂”。对广大农民和乡村社会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既能充实精神世界,提振文化自信,引领乡风文明,凝聚归属感和向心力,又能为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应当与时俱进地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传承发展好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首先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文化起源于社会生活,与人的起居日常紧密相连,如果离开活生生的人,文化就失去了依托和活性,成了无源之水。很多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都在乡村发源,由农民创造,在乡间使用和发展。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乡村是重要场域,村民是活的载体。要大力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引进外来人才,通过创办非遗工坊、文化合作社等方式,把农民和“新农人”组织起来,把乡土文化资源整合起来,让农民群众不仅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更要成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者、发展者,以及利益分享者。
  传承发展好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要注重特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并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文化不能掉入商业主义的泥沼,但若是完全忽视和远离市场、不讲经济价值,就可能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开枝散叶的沃土。在实践中,要积极依托文创产品、文旅节目等产业载体,让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这样才既能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又能促进传统文化更新延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要大胆创新,用产业激活文化、让文化赋能产业,又要恪守正道,保护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根本,避免趋利媚俗。
  传承发展好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要学会搭上时代发展的快车。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若是安于一隅、固步自封,就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时代需要而逐渐消失。因此,优秀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要结合现代文明要素,创新表现形式,拓展传播空间,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实现时代价值。比如在数字时代,短视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文化也要借力数字技术,转化出更多贴合网民审美品位、适合在网络平台传播的优秀文化作品。
  传统特色文化似那涓涓细流,滋养着华夏儿女的每一寸心田。期待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照亮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办——宁小芳)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