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栏石窟悟空洞:佛教文化的遗存地
2025-04-16 | 来源:本网
作者:王新民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的锦绣画卷之中。而位于旬邑县三水河流域马栏镇蜈蚣村的蜈蚣洞(悟空洞),便是这样一处承载着深厚佛教文化底蕴的神秘之地。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探寻之心,我踏上了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
初入蜈蚣村:探寻悟空洞的前世今生
驱车前往蜈蚣村,沿途的风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三水河蜿蜒流淌,河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两岸青山连绵起伏,绿树成荫,偶尔还能听到鸟儿欢快的歌声,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祥和。
沿着蜿蜒的旬(邑)——马(栏)公路,前行23公里抵达蜈蚣村。村子不大,却充满了古朴的气息。村内的农舍错落有致,白墙红瓦,散发着浓郁的乡土风情。脚下的青石路上洒满了红砂,人踩上去脚下有点打滑,不由得你小心翼翼的向前行走,沿着这条蜿蜒曲折道路,我走进古老的悟空洞,来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民间传说,悟空洞在明万历年间创修,清同治年间重修的。《三水县志》(旬邑旧称“三水”)中便有记载。当时名为“悟空寺”,凿石为村,长五丈,阔二丈,有石堂,俗称为无功寺。由于“悟空”“无功”“蜈蚣”谐音,后人误把“悟空”读写成“蜈蚣”,村名也随之改变,古老的“悟空洞”便成了如今的蜈蚣洞。回味着古老的传说,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工匠们在这深山之中开凿石窟的艰辛场景,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探秘蜈蚣洞:邂逅佛教艺术的瑰宝
沿石阶而上,我进入了蜈蚣洞。眼前的景象让我为之震撼,洞窟沿着三水河分布,分为两处。沿河上游处是石窟的主要部分,数十处龛窟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体之上,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佛龛”。一尊高达四米的立佛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双手已残断,面部也风化严重,但从其大体比例、动势、衣饰和风格样式等方面,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庄严与神圣。立像背与山体相连,沙石质的身躯显得古朴而厚重。佛衣为双颂下垂式,衣纹流畅自然,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微风拂过时的轻轻飘动。两肩削瘦,肩膀及头顶部分敷打的少量泥,无疑是后代重修的痕迹。
离立佛不远处,一块清代重修龛窟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着。碑文上清晰地记载着此处为“悟空洞”,但对于其创建年代却语焉不详。这尊立佛虽毁坏严重,但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立佛、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地165窟立佛十分相似,与邻近的甘肃泾川罗汉洞立佛、丈八寺石窟立佛也大致相同。据此推断,蜈蚣洞立佛造像应为北魏后期至西魏之作。
在立佛的附近,还有两个面积仅一平方米左右的小窟。平顶方形的窟内,供奉着一佛二菩萨造像。石窟造型和县境内黑牛窝石窟窟型一样,亦应为北朝石窟。这小小的石窟,或许就是“悟空洞”创建年代的一个有力见证,让我们得以窥探到那个时代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
沿着山体继续前行,我来到了“千佛洞”。洞内光线昏暗,但却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墙壁上,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依然清晰可见。从佛像的造型和色彩来看,应为金代制作。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生动地描绘了佛教中的各种故事和场景。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然能感受到画师们高超的技艺和虔诚的信仰。
洞内还残存有“百子堂”“娘娘庙”“丈八爷”等遗迹,以及道教壁画和重修蜈蚣洞纪念碑等文物古迹。这些不同宗教的文化遗迹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蜈蚣洞独特的文化景观,也反映了当时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
感悟历史: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站在蜈蚣洞前,望着那一尊尊精美的佛像和一幅幅生动的壁画,我的心中感慨万千。这些佛教艺术的瑰宝,不仅是古代工匠们智慧和技艺的结晶,更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在北魏后期至西魏时期,佛教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石窟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蜈蚣洞的立佛造像,正是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它们以其雄伟的气势、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金代的壁画,则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变迁。在金代,佛教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依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画师们通过壁画的形式,将佛教的教义和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佛教文化。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同时,蜈蚣洞内不同宗教文化遗迹的共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展望未来:开发与保护并重
如今,国逢盛世,民思富裕。蜈蚣洞作为一处珍贵的佛教文化遗存地,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当地政府部门如能顺应潮流,对蜈蚣洞的文物古迹加以开发利用,吸引八方游客来此旅游观光,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村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佛教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对蜈蚣洞文物古迹的保护。这些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挽回。因此,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加强对文物古迹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得到完整保留。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佛教文化节、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挖掘蜈蚣洞的文化内涵,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走进蜈蚣洞,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领略古代艺术的精华。
尾声:带着敬畏与希望离去
夕阳的余晖洒在蜈蚣洞上,为这座古老的石窟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怀着敬畏与不舍的心情,缓缓离开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蜈蚣洞,这座隐藏在深山之中的佛教文化遗存地,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承载着无数工匠的智慧和汗水。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蜈蚣洞将会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将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也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化的天空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我,也将带着这份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继续踏上探寻历史文化的征程。 作者简介:王新民,1954年生于旬邑县土桥镇牙里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1991年出版《旬邑风情》获陕西省优秀编辑奖,1998年出版民俗专着《旬邑风情》(续集),2002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风乡韵》,2008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韵醴尘》,2013年出版民俗文集《俗海拾贝》,2015年出版《豳风·旬邑民俗风情录》,2024年出版《俗海采珠》、陕西省第七届民间文艺奖获得者,咸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旬邑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驱车前往蜈蚣村,沿途的风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三水河蜿蜒流淌,河水清澈见底,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波光。两岸青山连绵起伏,绿树成荫,偶尔还能听到鸟儿欢快的歌声,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宁静与祥和。
沿着蜿蜒的旬(邑)——马(栏)公路,前行23公里抵达蜈蚣村。村子不大,却充满了古朴的气息。村内的农舍错落有致,白墙红瓦,散发着浓郁的乡土风情。脚下的青石路上洒满了红砂,人踩上去脚下有点打滑,不由得你小心翼翼的向前行走,沿着这条蜿蜒曲折道路,我走进古老的悟空洞,来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民间传说,悟空洞在明万历年间创修,清同治年间重修的。《三水县志》(旬邑旧称“三水”)中便有记载。当时名为“悟空寺”,凿石为村,长五丈,阔二丈,有石堂,俗称为无功寺。由于“悟空”“无功”“蜈蚣”谐音,后人误把“悟空”读写成“蜈蚣”,村名也随之改变,古老的“悟空洞”便成了如今的蜈蚣洞。回味着古老的传说,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工匠们在这深山之中开凿石窟的艰辛场景,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沿石阶而上,我进入了蜈蚣洞。眼前的景象让我为之震撼,洞窟沿着三水河分布,分为两处。沿河上游处是石窟的主要部分,数十处龛窟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体之上,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佛龛”。一尊高达四米的立佛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双手已残断,面部也风化严重,但从其大体比例、动势、衣饰和风格样式等方面,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庄严与神圣。立像背与山体相连,沙石质的身躯显得古朴而厚重。佛衣为双颂下垂式,衣纹流畅自然,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微风拂过时的轻轻飘动。两肩削瘦,肩膀及头顶部分敷打的少量泥,无疑是后代重修的痕迹。
离立佛不远处,一块清代重修龛窟纪念碑静静地矗立着。碑文上清晰地记载着此处为“悟空洞”,但对于其创建年代却语焉不详。这尊立佛虽毁坏严重,但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立佛、甘肃庆阳北石窟寺地165窟立佛十分相似,与邻近的甘肃泾川罗汉洞立佛、丈八寺石窟立佛也大致相同。据此推断,蜈蚣洞立佛造像应为北魏后期至西魏之作。
在立佛的附近,还有两个面积仅一平方米左右的小窟。平顶方形的窟内,供奉着一佛二菩萨造像。石窟造型和县境内黑牛窝石窟窟型一样,亦应为北朝石窟。这小小的石窟,或许就是“悟空洞”创建年代的一个有力见证,让我们得以窥探到那个时代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
沿着山体继续前行,我来到了“千佛洞”。洞内光线昏暗,但却弥漫着一股神秘的气息。墙壁上,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依然清晰可见。从佛像的造型和色彩来看,应为金代制作。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生动地描绘了佛教中的各种故事和场景。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依然能感受到画师们高超的技艺和虔诚的信仰。
洞内还残存有“百子堂”“娘娘庙”“丈八爷”等遗迹,以及道教壁画和重修蜈蚣洞纪念碑等文物古迹。这些不同宗教的文化遗迹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蜈蚣洞独特的文化景观,也反映了当时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

站在蜈蚣洞前,望着那一尊尊精美的佛像和一幅幅生动的壁画,我的心中感慨万千。这些佛教艺术的瑰宝,不仅是古代工匠们智慧和技艺的结晶,更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在北魏后期至西魏时期,佛教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石窟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蜈蚣洞的立佛造像,正是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它们以其雄伟的气势、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金代的壁画,则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变迁。在金代,佛教虽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依然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画师们通过壁画的形式,将佛教的教义和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佛教文化。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同时,蜈蚣洞内不同宗教文化遗迹的共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如今,国逢盛世,民思富裕。蜈蚣洞作为一处珍贵的佛教文化遗存地,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当地政府部门如能顺应潮流,对蜈蚣洞的文物古迹加以开发利用,吸引八方游客来此旅游观光,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村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佛教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对蜈蚣洞文物古迹的保护。这些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挽回。因此,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加强对文物古迹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得到完整保留。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佛教文化节、开展文化旅游活动等方式,进一步挖掘蜈蚣洞的文化内涵,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走进蜈蚣洞,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领略古代艺术的精华。

夕阳的余晖洒在蜈蚣洞上,为这座古老的石窟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怀着敬畏与不舍的心情,缓缓离开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蜈蚣洞,这座隐藏在深山之中的佛教文化遗存地,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承载着无数工匠的智慧和汗水。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相信蜈蚣洞将会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将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也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化的天空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我,也将带着这份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继续踏上探寻历史文化的征程。 作者简介:王新民,1954年生于旬邑县土桥镇牙里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1991年出版《旬邑风情》获陕西省优秀编辑奖,1998年出版民俗专着《旬邑风情》(续集),2002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风乡韵》,2008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韵醴尘》,2013年出版民俗文集《俗海拾贝》,2015年出版《豳风·旬邑民俗风情录》,2024年出版《俗海采珠》、陕西省第七届民间文艺奖获得者,咸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旬邑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