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面花文化”

2025-04-06 来源: 作者:
  当晨光爬上窑洞的窗棂,整个重耳川的山峁间已飘起缕缕面香。三月的风掠过黄土高原,带着苜蓿草的青涩与糜子酒的醇厚,将那些沉睡在青石磨盘里的时光,揉进一团团雪白的面里。寒食节禁火的风俗裹着黄土高坡,似乎从春秋绵延至今。介子推背着老母逃进绵山的传说,在年过六旬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崔大娘的剪刀下化作会飞的面燕。她端坐在老榆木案前,布满沟壑的掌心托起一个老燕背小燕的面花,说这是要替介子推背着老母的柳燕。面燕上笼前要往肚里塞颗红枣,说是让忠魂过黄河时不饿肚子。儿时争抢着给面燕脖颈拴上根红绳,却不知那绳结暗合着古晋国竹简的捆扎法。而这个老燕背小燕面花,最后只能是父亲去吃,这也是一种忠孝的传承。
  窑洞里的巧手们至今还在争执:老燕背小燕该用三刀还是四刀?她们不知道,剪刀起落间剖开的何止是面团。面渣落在围裙上,积成厚厚的年轮,比古寺里的碑文更懂得光阴的分量。崔大娘为一年一度的面花节忙碌着,发簪在发髻间泛着幽光,剪刀在面团上翩跹如燕。当老井水从指缝渗入雪白的麦面,古老的图腾在旋转的面团上渐次苏醒——游龙在云纹间吐珠,凤凰衔着牡丹回眸,麒麟驮着童子踏浪。这些纹样不是画师的笔墨,而是黄土高原千年风雨刻在农人掌纹里的文化密码。
  面花七仙女下凡了。在子洲第十届清明文化活动暨全国风筝邀请赛上,面花再次成为主角。戴着帽子的人物肖像画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而那些被串在一起的小物件,带着彩色流苏点缀,就像面花一样,承载着人们的希望与祝福。在这样的节日庆典中,面花不仅是食物,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黄土地上的故事得以延续。
  动暨全国面花大赛启动现场,面花的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展示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花束装饰品,包括花朵、水果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感觉。这些面花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密码的传递,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寄托。
  在艺术品展示区,色彩斑斓的面点造型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展台上摆放着各种面点造型,包括龙虾、玫瑰花等,并插上了许多五颜六色的小旗子作为装饰。这些面花作品栩栩如生,展现了不同种类生物的特点与魅力,同时也融入了中国特色元素的设计,如龙凤呈祥图案等。整个场景布置得相当雅致而富有艺术气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并让人对传统工艺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在精美的中国传统面塑艺术作品展示中,每一件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黄土地的故事。这些面花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文化密码的传递,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智慧与情感寄托。面花在日常的礼仪祭祀中,经常用到。当山那头聘礼翻过一道道圪梁时,抓髻娃娃在情窦初开的女子怀里笑出酒窝。男方送来的面人儿缠着五彩丝线,说是能把男方的心魂引到女方。女方也早早地蒸了面虎回礼,虎牙上镶着两粒黍米,暗笑那后生不懂黄土地上的规矩——再凶的虎到了这儿,都得卧成看家护院的猫。村里庙会时,也有面花的身影,只是换了一种叫法:献卷卷。一般由会长安排村里最巧的妇女捏制,当天在庙上的大神们面前拜访。会长九首们会给旁观者一两个,这是神赐的食物,吃了会健康平安。
  最揪心是送葬的一种面花—老献的。雪白的大馒头裂作两半,没有任何装饰,像一座光秃秃的新坟,孝子们把老献的供在灵堂前时说“爹娘走的是熟路”。灵幡上的面龙褪了金粉,倒像极了老人临终前手背上的血管。黄土地上每个人心里都养着一尾会飞的面鱼,驮着子洲人的魂魄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生生不息地游。面花里捏出的“文化密码”,不仅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更承载着黄土地上人们的希望与祝福。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