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大唐昭仁寺游记
2025-03-24 | 来源:本网
作者:王新民
2025年3月21日,晨光熹微中,我与旬邑县文化馆前馆长董天喜先生同乘一车,从旬邑县城出发赶往长武县参加一场文友洪东海先生为儿子举办的婚宴。三月的春风裹着黄土地的粗粝,掠过车窗时仍带着些许寒意。车轮碾过泛青的塬峁,枯草丛中星星点点的绿芽倔强地探头,像是为这场跨越千年的赴约铺就天然地毯。行至彬州市区内,彬州市文化馆长任志远匆匆登车,他刚一落座便打开了话匣子。这位长武通如数家珍般讲述着浅水原大战的刀光剑影、昭仁寺的飞檐斗拱,车窗外掠过的每一道沟壑仿佛都藏着半部隋唐史。
两个时辰的车程在任馆长的谈古论今中转瞬即逝。长武县城街道两侧的商铺张灯结彩,洪家婚宴的热闹与市井烟火气交织成趣。我们匆匆尝了碗当地特有的血条汤——那暗红色的面条在撒满香菜葱花的饭汤里沉浮,据说是用猪血和面制成,入口竟有铁锈般的腥甜,恍若浅水原古战场渗入黄土的血气。任馆长见我们放下碗筷,笑着招呼:“该去会会真正的老古董了。”
沿着北大街向南,经西门十字折向东,进入东大街一路前行,三月春风掠过渭北高原,长武县城东街的昭仁寺在晨光中静默如禅。朱红山门飞檐挑起青天,斑驳的唐砖浸润着历史包浆,门前两尊石狮披着苔衣,见证过千载春秋更迭。古柏虬枝在料峭春风中舒展新绿,檐角铁马叮咚,似在诉说武德元年(618)那场改变帝国命运的浅水原鏖战。青灰色砖墙围合的院落静默如谜。门楣上“昭仁寺”三字漆色斑驳,遒劲的锋芒却穿透千年风霜直逼眼前。贞观三年的诏书墨迹未干,帝王为告慰八万阵亡将士的敕令,让这座由慈福寺改建的寺院成为凝固的战争史诗。任馆长轻扣门环,铜绿簌簌而落,像是惊醒了沉睡的历史。
跨过门槛的刹那,四米有余的唐碑如定海神针镇住时空。驮碑的赑屃昂首向天,龙纹碑冠在春日下折射冷光,虞世南手书的3155个寸楷如列阵士兵严整肃穆。任馆长以指尖轻抚碑文凹陷处:“看这‘士卒骁勇,咸思报效’,当年浅水原的厮杀声都化在字缝里了。”武德元年那场决定大唐国运的战役在碑文中复活:李世民亲率玄甲军与薛举父子血战七日,尸横遍野时值盛夏,腐臭竟引得方圆百里飞蝗蔽日。碑阴处深深浅浅的划痕,不知是风雨侵蚀,还是历代凭吊者以指甲叩问历史的留痕。
穿过碑亭时,任馆长忽然驻足指着地面:“这些青砖底下,埋着当年的拴马桩。”低头细看,砖缝间果有碗口大的石环半露,边缘磨损得油光发亮。恍惚间似见战马扬蹄,铁甲与石桩碰撞出火星,混着士卒操练的呼喝声在耳畔回响。待要细究,却被前方飞翘的檐角勾了魂去——大雄宝殿的九脊歇山顶如展翅苍鹰,正欲冲破时光的樊笼。
这座被称作“一担挑八角”的传奇建筑,近看竟比远观更令人心惊。面阔三间的殿堂内空无一柱,九根主梁如蛛网辐射,十八组斗拱层叠相扣,将百平方米的空间托举得轻盈如纸鸢。任馆长指着檐角抽出一根形如竹签的建筑材料说:“这是当年修缮时发现的唐代楔子,榫卯咬合处连刀片都插不进。”仰头望去,朱漆梁架上烟熏的痕迹如泼墨山水,某处焦黑或许定格着香火鼎盛时的某个清晨,某个沙弥失手打翻油灯的瞬间。最妙的是各个转角处的“勾心”构造,两组斗拱似相争又相拥,让人顿悟成语“勾心斗角”原是工匠们对力学之美的诗意诠释。
殿内佛龛前,“佛光普照”的匾额金漆剥落,却衬得三尊铜像越发宝相庄严。日光透过万字棂花窗,在阿难尊者的衣袂上织就流动的金线。忽有穿堂风过,梁间悬铃轻颤,叮咚声里似夹杂着贞观五年立碑时的斧凿声,叮——当——,叮——当——,将虞世南的笔墨一锤一錾刻进青石。
转入后院碑廊,如同跌进时光漩涡。左侧北朝石刻的佛陀低眉浅笑,衣纹流畅若吴带当风;右侧明代武将造像怒目圆睁,铠甲鳞片竟细如米粒。任馆长拍着李鸿章题写的“山河带砺”碑笑道:“这位中堂大人平定捻军时途经此地,喝了两碗血条汤,挥毫时怕是蘸着羊汤写的字。”最令人称绝的是郑板桥的竹石图碑,瘦劲的竹枝间藏着“咬定青山”的印文,与寺前挣扎出土的春草遥相呼应。转身步入后院碑廊,郑板桥的竹叶隶书与于右任的标准草书隔空对话,左宗棠的边塞诗拓片旁,曾国藩手札的馆阁体工整如列阵士兵。墨香穿越时空在此汇聚,与檐角风铎共谱金石交响。我抚过唐碑最后一行“贞观五年岁次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建”,忽有所悟:这座古刹何尝不是文明的基因库?战士的热血、工匠的巧思、文人的笔墨,在黄土深处熔铸成永恒。
日近正午,我们在西厢房遇见正在拓碑的老匠人。宣纸覆在唐碑上,鬃刷轻扫的沙沙声里,虞世南的“贞观之治”四字渐渐显形。老人将拓片迎光举起,墨色透过纸张,竟似当年朱子奢起草碑文时的烛光摇曳。任馆长忽然轻叹:“这寺里最珍贵的不是建筑碑刻,而是……”话音未落,寺外传来洪家婚宴开始的喧闹,我们匆忙离开恢弘壮丽的大唐昭仁寺,汇入参加洪家婚礼盛宴的人流。
作别主人,离开昭仁寺,踏上了回家的旅途。车过彬州,任馆长送给我他主编的《彬州文物》《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彬县卷》和一幅他的墨宝。手捧任馆长的馈赠,回首望去,彬长大地上的塬峁的轮廓已隐入暮色,唯有晚风掠过飞檐的哨音,如战士吹响的骨笛,将浅水原的故事传给下一个春天。
两个时辰的车程在任馆长的谈古论今中转瞬即逝。长武县城街道两侧的商铺张灯结彩,洪家婚宴的热闹与市井烟火气交织成趣。我们匆匆尝了碗当地特有的血条汤——那暗红色的面条在撒满香菜葱花的饭汤里沉浮,据说是用猪血和面制成,入口竟有铁锈般的腥甜,恍若浅水原古战场渗入黄土的血气。任馆长见我们放下碗筷,笑着招呼:“该去会会真正的老古董了。”
沿着北大街向南,经西门十字折向东,进入东大街一路前行,三月春风掠过渭北高原,长武县城东街的昭仁寺在晨光中静默如禅。朱红山门飞檐挑起青天,斑驳的唐砖浸润着历史包浆,门前两尊石狮披着苔衣,见证过千载春秋更迭。古柏虬枝在料峭春风中舒展新绿,檐角铁马叮咚,似在诉说武德元年(618)那场改变帝国命运的浅水原鏖战。青灰色砖墙围合的院落静默如谜。门楣上“昭仁寺”三字漆色斑驳,遒劲的锋芒却穿透千年风霜直逼眼前。贞观三年的诏书墨迹未干,帝王为告慰八万阵亡将士的敕令,让这座由慈福寺改建的寺院成为凝固的战争史诗。任馆长轻扣门环,铜绿簌簌而落,像是惊醒了沉睡的历史。
跨过门槛的刹那,四米有余的唐碑如定海神针镇住时空。驮碑的赑屃昂首向天,龙纹碑冠在春日下折射冷光,虞世南手书的3155个寸楷如列阵士兵严整肃穆。任馆长以指尖轻抚碑文凹陷处:“看这‘士卒骁勇,咸思报效’,当年浅水原的厮杀声都化在字缝里了。”武德元年那场决定大唐国运的战役在碑文中复活:李世民亲率玄甲军与薛举父子血战七日,尸横遍野时值盛夏,腐臭竟引得方圆百里飞蝗蔽日。碑阴处深深浅浅的划痕,不知是风雨侵蚀,还是历代凭吊者以指甲叩问历史的留痕。
穿过碑亭时,任馆长忽然驻足指着地面:“这些青砖底下,埋着当年的拴马桩。”低头细看,砖缝间果有碗口大的石环半露,边缘磨损得油光发亮。恍惚间似见战马扬蹄,铁甲与石桩碰撞出火星,混着士卒操练的呼喝声在耳畔回响。待要细究,却被前方飞翘的檐角勾了魂去——大雄宝殿的九脊歇山顶如展翅苍鹰,正欲冲破时光的樊笼。
这座被称作“一担挑八角”的传奇建筑,近看竟比远观更令人心惊。面阔三间的殿堂内空无一柱,九根主梁如蛛网辐射,十八组斗拱层叠相扣,将百平方米的空间托举得轻盈如纸鸢。任馆长指着檐角抽出一根形如竹签的建筑材料说:“这是当年修缮时发现的唐代楔子,榫卯咬合处连刀片都插不进。”仰头望去,朱漆梁架上烟熏的痕迹如泼墨山水,某处焦黑或许定格着香火鼎盛时的某个清晨,某个沙弥失手打翻油灯的瞬间。最妙的是各个转角处的“勾心”构造,两组斗拱似相争又相拥,让人顿悟成语“勾心斗角”原是工匠们对力学之美的诗意诠释。
殿内佛龛前,“佛光普照”的匾额金漆剥落,却衬得三尊铜像越发宝相庄严。日光透过万字棂花窗,在阿难尊者的衣袂上织就流动的金线。忽有穿堂风过,梁间悬铃轻颤,叮咚声里似夹杂着贞观五年立碑时的斧凿声,叮——当——,叮——当——,将虞世南的笔墨一锤一錾刻进青石。
转入后院碑廊,如同跌进时光漩涡。左侧北朝石刻的佛陀低眉浅笑,衣纹流畅若吴带当风;右侧明代武将造像怒目圆睁,铠甲鳞片竟细如米粒。任馆长拍着李鸿章题写的“山河带砺”碑笑道:“这位中堂大人平定捻军时途经此地,喝了两碗血条汤,挥毫时怕是蘸着羊汤写的字。”最令人称绝的是郑板桥的竹石图碑,瘦劲的竹枝间藏着“咬定青山”的印文,与寺前挣扎出土的春草遥相呼应。转身步入后院碑廊,郑板桥的竹叶隶书与于右任的标准草书隔空对话,左宗棠的边塞诗拓片旁,曾国藩手札的馆阁体工整如列阵士兵。墨香穿越时空在此汇聚,与檐角风铎共谱金石交响。我抚过唐碑最后一行“贞观五年岁次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建”,忽有所悟:这座古刹何尝不是文明的基因库?战士的热血、工匠的巧思、文人的笔墨,在黄土深处熔铸成永恒。
日近正午,我们在西厢房遇见正在拓碑的老匠人。宣纸覆在唐碑上,鬃刷轻扫的沙沙声里,虞世南的“贞观之治”四字渐渐显形。老人将拓片迎光举起,墨色透过纸张,竟似当年朱子奢起草碑文时的烛光摇曳。任馆长忽然轻叹:“这寺里最珍贵的不是建筑碑刻,而是……”话音未落,寺外传来洪家婚宴开始的喧闹,我们匆忙离开恢弘壮丽的大唐昭仁寺,汇入参加洪家婚礼盛宴的人流。
作别主人,离开昭仁寺,踏上了回家的旅途。车过彬州,任馆长送给我他主编的《彬州文物》《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彬县卷》和一幅他的墨宝。手捧任馆长的馈赠,回首望去,彬长大地上的塬峁的轮廓已隐入暮色,唯有晚风掠过飞檐的哨音,如战士吹响的骨笛,将浅水原的故事传给下一个春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