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元宵节

2025-02-12 | 来源:本网 作者:张 明
  元宵节,宛如一首悠扬的老歌,在记忆的长河中悠悠回荡,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往昔的温暖与欢乐,承载着难以磨灭的亲情与岁月的深深印记。
  在我的记忆深处,小时候的元宵节是从外婆亲手做元宵开始的。那时家境并不富裕,买不起街市上的元宵,可心灵手巧的外婆总有办法让我们的节日被甜蜜填满。院子里的玫瑰,在外婆的精心捣鼓下,变成了香甜的腌渍物。她把玫瑰、核桃仁、糖和青红丝细细混合,再裹上白白的糯米,一颗颗圆润饱满的元宵就诞生了。
  煮元宵时,锅里的水欢快地咕噜咕噜翻滚着,热气弥漫,恰似外婆毫无保留的疼爱,随着香甜的气味飘散开来。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满是期待。外婆脸上挂着温柔的笑,用汤勺轻轻捞起一颗颗饱满的元宵,小心翼翼地放进我的碗里,轻声叮嘱:“孩子,这元宵可不能多吃,不好消化。吃圆食、喝圆汤,日子才圆满,可别只把元宵吃到肚子里。”我端起碗,轻轻咬上一口软糯的元宵,香甜的馅料瞬间在口中绽放,那滋味顺着舌尖缓缓淌入心底,暖了全身。
  外婆还是个做灯技艺精湛的工匠。她做灯时,神情专注,眼神里满是对传统工艺的热爱与执着。选竹条,她只挑最柔韧、纹理最顺的,用锋利的小刀将其削成粗细均匀的竹片,动作一气呵成。备好竹片后,便开始编织灯架,双手灵活地穿梭其中,竹片在她手中逐渐成型,不一会儿,一个规整又精巧的灯架就诞生了。接着,她将提前准备好的宣纸仔细地糊在灯架上,再用细毛笔蘸上颜料,在灯面上精心绘制花鸟鱼虫、吉祥图案,每一笔都饱含着对家人的祝福。最后,装上灯芯,一盏饱含着温暖与希望的 “长明富贵” 灯就大功告成。整个正月,她都沉浸在做灯的世界里,那一盏盏精美的灯,承载着她对家人的美好期许,也照亮了我们童年的岁月。
  时光悄然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元宵节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元宵节的白天,城里热闹得如同炸开了锅。锣鼓喧天,高跷队伍迈着夸张的步伐,舞龙舞狮的队伍在人群中灵活穿梭。西关的老龙最为出名,身姿矫健,在舞者的舞动下,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云霄。吃过元宵,我便和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向城里奔去,一头扎进那热闹的人潮。我们在人群里挤来挤去,眼睛紧紧盯着精彩的表演,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令人惊叹的瞬间。家境富裕的人家,会把龙请到家门口,龙在院子里舞动,主人家就会给龙披红,送上糕点和赏钱,图个吉祥,祈愿龙能带来财气。
  夜幕像一块厚重的黑色绸缎,缓缓铺展开来,温柔地包裹住整个世界。我跨上电摩,车把上挂着为亲人准备的灯笼,风在耳边呼呼作响,向着西郊的坟地疾驰而去。那里,沉眠着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父亲、外爷和外婆。
  来到外婆的坟前,往昔外婆做元宵、做花灯的场景如在昨日,她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我先点燃一根蜡烛,稳稳地插在坟顶的正中央,随后把灯笼套上,用找来的树棍固定好。昏黄的灯光亮起,在风中微微晃动,恰似外婆温暖的目光。我微微俯身,靠近坟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轻声呢喃:“外婆,我来给您送灯了——我好想您。”
  我点燃三根香,袅袅青烟缓缓升腾,我蹲下身,将纸钱一张张放入火中。跳跃的火苗映红了我的脸庞,往昔和外婆相处的画面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不断闪现。我默默祈祷,愿外婆在另一个世界一切安好,没有病痛,没有烦恼。临走前,我点燃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在寂静的坟地回荡,那是我对外婆无尽思念的呐喊。
  离开外婆的坟,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父亲的墓前。那些被他呵护、教导的日子瞬间涌上心头,我双手颤抖着迅速点燃蜡烛、挂好灯笼,庄重地上香、烧纸,在心底默默和他诉说着这些年的经历,工作的烦恼、生活的琐事,就好像他还在我身边,耐心地听我倾诉……
  而外爷的坟在另一处。虽然我对他没有什么具体的记忆,但血脉里的联系无法割舍。我寻到那里,动作利落地插好蜡烛、安置灯笼,简单烧了些纸钱,在心里默默念叨:“外爷,我来看您了。” 以此寄托我跨越时空的思念。
  转身离开时,望着那几盏在风中摇曳的灯,我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亲人们永远在我心里,从未走远。
  如今,外婆、外爷和父亲已经不在了。大哥要拆外婆的房子时,我把外婆供奉的菩萨和列祖列宗的牌位请到了自己家里,在楼上专门腾出一间房安置。我的丈人丈母娘也是极好的人,他们待我亲厚,曾在我家中住了很长时间,却在同一年先后离世。他们给予我的温暖与关怀,我从未忘记。为了纪念他们,我也为他们设立了牌位,与我的亲人并排,摆上香炉。每个祭拜的日子,我都会怀着同样的敬意与思念,为他们上香,让他们知道,他们永远在我心里,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
  记忆中的元宵节,不只是一个节日,它是外婆的元宵,是城里的热闹,是坟前的灯火,是亲情的延续,是传统的传承。它承载着过去的温暖,也照亮了未来的路,让我在岁月的流转中,永远铭记那些珍贵的回忆,带着爱与希望,继续前行 。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