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守艺人”

2024-12-27 来源: 作者:
  12月4日晚间,很多人都看到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申遗成功了!点开一看才发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届常会上,通过了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对我们而言,春节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一个传统文化和节日,但进入21世纪以来,有些国家却拿着春节、端午节等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向联合国申遗,这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心,而且也折射出我们的非遗文化传承亟待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代先辈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瑰宝,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通识和精神支柱,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方式,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让我们能够在理解和感受历史传统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文化,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值得我们去深思。
  练就过硬技艺,传承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中华文化的根脉,而非遗传承人,就是这根脉上最活跃的细胞。非遗工序复杂、工艺繁复、要求严苛,并非一朝一夕能习得,这就要求非遗传承人们要对传统文化心存敬畏,敢于坚持所爱、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虚心学习、追求卓越,用精湛的技艺传承非遗之美。同时积极响应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踊跃参与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的相关活动,不断精进技艺。
  吸引群众参与,传承非遗文化。“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非遗传承,大众参与是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珍贵的技艺或文化绝不能“闭门造车”,推陈出新赢得年轻人关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能有更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让年轻人喜欢并参与到这份事业中,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就会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保护传承队伍也会愈加壮大。
  创新传承形式,传承非遗文化。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新时代,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更加新颖的表达和更加现代的呈现,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子孙后辈们重新认识和热爱上我们的民族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结合。创新非遗展现形式也正是当下非遗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例如,《唐宫夜宴》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巧妙的通过创新形式让年轻人感受这份精神瑰宝的魅力所在。
  非遗传承与保护任重而道远。除了上述做法外,还需要建立健全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体系、强化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宣传引导、改善传承人待遇提高其积极性、巧妙利用非遗强化文旅融合发展、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后备人才力度等措施,多措并举,才能让非遗在新时代不断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榆林市吴堡县宋家川街道办事处 宁小芳)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