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民间冬至习俗

2024-11-30 | 来源:本网 作者:王新民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咸阳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旧有新冬、贺冬、拜冬之称。因古人认为这一天“日南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官朴,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冬至这天,皇帝还要接受百官朝贺,礼仪浓重,俗称“排冬仗”,还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官府、豪绅、学塾、商店、手工业者都要放假一日。在官方的倡导和影响下,冬至节也在咸阳民间形成了重要的民俗节日。建国前后“冬至节”的古老习俗在咸阳民间仍有流传。

  咸阳民间习惯以冬至节为数九天的开始,即进入数九寒天。咸阳民间有咏唱《九九歌》的习俗。《九九歌》是一种描述气象、物候、农事的民间歌谣,各地都有流传,内容差异不大,旧时流传在咸阳民间的《九九歌》为:“头九温,二九暖,三九、四九冻破脸,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过河洗手,九九归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古老的歌谣,今天仍在民间流传。

古代冬至敬老师
  旧时,数九寒天咸阳民间还有绘制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农民群众喜欢制成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九数尽,表格也涂完了。称“九九消寒表”。涂表格时,人们特别讲究要把气象特征表现出来,阴天涂表格的上部,晴天涂表格的下部,雨天涂表格的右部,风天涂表格的左部雪天涂表格的中间,民间还留有涂表谣:“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记清;九九八十一格尽,春暖花开草茵茵。”涂完表格,还要根据数九天的气候变化,预测来年的丰歉年景,故民谚有“数九不刮风,入伏不下雨”,“九九有雪,伏伏有雨”,“九九雪多,忙天收的麦多”。这些都是农民群众根据“九九消寒表”总结出来的和农事活动有关的经验。现在人们按照天气预报开展农事活动,昔日涂“九九消寒表”的习俗已在民间彻底消失。

冬至节宰牲祭社
  冬至节,咸阳民间还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习俗。旧俗,冬至日,咸阳民间尊师重教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童带头,杀羊置酒,宴请先生,由村里头面人物作陪。另一种是学童家长备酒菜赠送先生,学童端一张盘,盘内放菜肴三至五盘、主食及一壶酒,奉送先生。冬至节,先生要带学生拜孔子牌位,学生也要拜先生。如今,这种宴请先生的风俗已改成教师节镇村备礼,党政领导出席,全体教师参加,以此来彰显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尊重。
  咸阳旧俗冬至节为人佣工扛活者,习惯在这天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商量下一年的雇佣事宜,这种习俗已消失。
  咸阳民间,冬至节有宰牲祭神的习俗,阖村宰羊,献于神庙,羊肉分而食之,羊血对成活血,按户均分,羊杂碎炖汤,参祭者分而食之。这种习俗己基本消失,但各地的冬至庙会仍然兴盛,逢会期间百货竟俏,人头攒动,烧香拜佛,唱戏耍社火,非常热闹。

冬至节儿女坟头焚烧冥衣,祭奠父母
  冬至节,咸阳民间出嫁闺女用五彩纸,裁剪糊衣、回娘家在己故父母坟上焚烧,供亡灵遮挡风寒,免受冻饿之苦。如出远门不能回娘家者,要在十字路口焚化冥衣冥纸钱,让各地游魂捎给祖先,聊表心意。今天这种习俗在咸阳域内颇为盛行。
  冬至节,民间习惯吃饺子。传说,古人一到数九天,就被冻掉了耳朵,脑袋光秃秃的。后来,女娲用面捏成耳朵,为人补上双耳,后人便在冬至节吃饺子,饺子形似耳朵,从此,耳朵再也未被冻掉。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