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评论家、作家李星先生在《问故乡》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4-11-28 来源: 作者:
     【编者按】:2024年11月26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李春光长篇小说《问故乡》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李星老师站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高度,对作品题材、结构形式、人物形象、创作手法、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及作品的文学艺术性和现实主义色彩等角度进行了发言。他指出,李春光的《问故乡》,可以说于无声处听惊雷,突然来了重磅的、分量很重的、视野很开阔的、艺术上创新的作品。
      此文(根据录音整理)发表时经过了李星老师审核同意。
《问故乡》研讨会上现场
       这本书我紧赶慢赶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这是一部很有分量、很厚重的长篇小说,应该是就陕西来说,咱和全国不能比较。这是咱陕西近年的一个重要收获,因为一是这个题材重大,不仅写了内地的官场,前面那个红木、郑红木吧,这是写中国官场。中国官场一些选拔人的标准,他最后当了县委书记和双阳市副市长。这个人,我觉得是新时代我们党的优秀干部的一个典型,这个典型写的很亲切,不做作。有的人为抬高,给你加好多水分,他反倒经常低姿态地看到自己不足,这个人在心理上,对一些事情也有很多想不通的时候,他也看不惯官场的那些不良风气,我觉得郑红木这个形象,是作品的前半部分,也是作品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当代中国文学、陕西文学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我觉得这个人应该是可以称作(典型)的。按照何其芳啊,这些人当时对典型的定义,我觉得应该认为这是一个典型人物,从党的基层干部到县、市级干部的一个典型。
 

著名评论家、作家李星先生在座谈会上发言
       再一个是,这个小说的情节生动,它吸引人读下去。有些作品包括贾平凹《秦腔》,开始读一百页以后才慢慢读进去。当然,人家老贾有老贾的高度。春光也是老作家,在咸阳是老作家,在陕西文坛也不年轻了。因此,这部作品眼界很开阔,从官场到家庭,最奇怪的是,我以为春光去过台湾,写台湾写得那么真实,包括台湾的方言。由此看到作者熟悉生活,研究环境,确实下了功夫,因此这个大陆陕西永寿县,历史上曾叫广寿县。写广寿这是写家乡,基本从家乡人,乡土情。永寿今天来人了没?应该被春光这种乡情乡土情怀感染,里边主要人都是跟永寿有关。也是这个还是让人很感动,双阳就是咸阳,我也是咸阳人,觉得他写咸阳,很温暖很高兴。生活面开阔,情节曲折。除了红木,后面写其他人,郑根、秋月,还有雀儿、尙芸芸,这些不是小说主要人物。
       说到二林,就是这个叙事啊,有好多创新,本地大陆叙事是主体。郑二林(新林)小时跟红木就生活在双阳,后来到了台北(和香港)。这是叙事的大背景,后边的叙事都是他给人讲的,有好多事都是自身经历的,但也有一些是他们听说的。这个好像是没有关联的事情,这能串在一个线索上,我觉得作者这点还是下了功夫。尤其有那个小孩叫二林的,从童年写起,开始鼻涕娃娃,爱吃好的怕动弹,天真无邪的小男孩,他的眼睛看到的台湾的生活。后来转到了长大后郑新林的眼光,写台湾与香港主要是他的叙事。但后来自然融入郑红木为核心的主体。
       结果最后把这都串联一起,叙事有跳跃,有近距离的视觉,有远距离的视觉,有大陆这面的视觉,还有台湾(与香港)那面的视觉。我觉得叙事的方式、叙事的手段,也不无巧妙,有很多似乎没有关联的事情,居然连在了一条线上。这方面,春光煞费苦心,还是下了功夫。现在不能说是最恰当的,但是应该言之成理。基本上说无瑕,顺情顺理,王国维说的让人感到不隔。写大陆与台湾,写现在写过去,让人感到不隔。
       我觉得越老越对周围的一些年轻人越佩服,人家的视野,知识面经常就叫我吃惊。我觉得春光的知识面儿,有好多专业知识面,涉及到社会各层次、各方面。哎,人家写啥这个就尺寸掌握着,知识面很开阔,丰富的杂学知识,这一点也叫我佩服。
       好像我这脑子不好。昨天晚上才赶着读完,因此也没来得及做笔记。睡觉前写了点儿,在另一个本本写着,这个作品,还是陕西文坛的重要收获。春光真是下了苦工夫。我感到你写的很苦。
       祝贺春光,祝贺咸阳文联作协,贡献给陕西(这么一部好作品)。最近文坛比较冷清,打动人的叫人放不下的作品不多。春光这个作品,可以说于无声处听惊雷,突然来了重磅的、分量很重的、视野很开阔的、艺术上创新的作品。春光是个好人,和我一样,不是和人弄事的,而是干自己事业的人。我为好人写了好作品,感到很高兴。我们性格上心理上相通。

        李星简介
        李星,1944年出生,陕西兴平人,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著有评论集《读书漫笔》《书海漫笔》,专著《路遥评传》(与人合著)等,另外发表《怀旧与招魂——〈读梅林心曲〉》《道德、理性、文化和人》《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男子汉的自省和自审》等论文、评论数十篇,部分作品选入各种专集。历任《陕西文艺》杂志编辑,《延河》杂志编辑,《小说评论》杂志编辑、主编,编审,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生态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影视评论学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