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澂邑漕仓话蒲城》
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渭北平原特别靠近黄河西岸洛河入渭这一带,一马平川,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古就是天下粮仓,为历朝历代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粮食保障。蒲城汉澂邑漕仓,华阴西汉京师仓遗址,大荔隋唐永丰仓,大荔清末民国丰图义仓,就是例证。同时,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文化底蕴丰厚,华夏文明的起源,河洛文化的产生发展,也是绕不开的史实。而这一带刁野的民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巧妙融合,也带出了关中刀客的雄强和大义。
特别是蒲城,尧山颂古,洛水引源,西周建城,迄今逾三千余载,秦置重泉,西魏始名蒲城,唐改称奉先,宋复名蒲城,沿用至今,堪为关中东府名邑、渭北明珠。这里走出了关中书圣王进德、风流才子张东白、军机大臣王鼎、爱国将领杨虎城、近代水圣李仪祉、革命先驱井勿幕、抗日名将包森、战斗英雄刘吉尧等一代代一批批名人,其人其事,烛照汗青。
洛河,流经蒲城,滋养着这里的土地,先秦郑国渠最东端在这里入洛河,又有中国最早的“坎儿井”龙首渠,民国李仪祉开凿洛惠渠,历史悠久的水利灌溉工程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粮仓。
北洛河,也称洛河,古称洛水或北洛水,为黄河二级、渭河一级支流,河长680.3公里,为陕西长度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白于山南麓的草梁山。河源分三支:西支为石涝川,中支为水泉沟,东支为乱石头川,在吴起汇流后称为北洛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至三河口入渭河,流域面积26905平方公里。洛河流经陕北诸县后,在白水、澄城、蒲城三县交界处的三眼桥进入蒲城,之后蜿蜒南下70公里入大荔境,成就了西汉时期洛河漕运历史。洛河漕运分为自然河道和人工开挖漕河两段河道,南经临渭区的官路、来化至孝义镇单家崖入渭河。由此“澂邑漕仓”也成为“京师长安至关重要的供食粮仓”。
蒲城澂邑漕仓发现地西头村(今属洛滨镇)为春秋时晋文公十年(前618)晋国河西重要城邑,为秦“取晋北徵”遗址。西汉时在此地设立漕运机构,建成漕仓,储存粮粟,利用洛河漕运将粮粟运至京都长安。澂邑漕仓是西汉时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级仓储。
蒲城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深深吸引着我。多次赴蒲城参观游览,寻访了唐十八陵蒲城境内的桥陵、景陵、光陵、泰陵及惠陵,参观了高力士墓旁的山西堡村、孝文化发源地的敬母寺村、景陵旁的时间博物馆、龙首坝遗址,孙镇打造的重泉古镇也专门去游览过,去白水参观仓颉庙、韩城游玩返回等途中也几经蒲城县城,顺便参观了考院、杨虎城纪念馆等,但总感到意犹未尽。在上周从韩城回来途中经蒲城县城了解了北寺宋塔、文庙(现蒲城县博物馆)前的六龙壁后,由于下午时分博物馆已关门,这周即八月十日又专程赴蒲城参观。
计划是走京昆高速孙镇口下先寻访洛河两岸的金代双塔,再到蒲城县城参观文庙、博物馆等。
金陵寺塔,又名常乐宝塔,位于洛河右岸孙镇常乐村西土崖上。塔为六边形,共13层,高24米,塔的形制为密檐式与楼阁式想结合,有斗、拱、檐、角,每层安有假门、假窗、假栏杆,各级图案纹饰精致,雕刻典雅,具有宋塔特征。海源寺塔,又名温汤宝塔,位于洛河左岸永丰镇温汤村西南清凉山上,六边九层(残存八层)密檐楼阁式空心砖塔。塔高约26米。斗拱檐角,每层安有假门、假窗、假栏杆,雕刻图案纹饰。据传,金代海陵王完颜亮占领蒲城时期,被洛河沿岸的山水吸引,遂命在常乐、温汤分别修建金陵寺和海源寺。两座寺院香火极盛,延续数百年,寺院毁于清同治年间,现仅存两塔。
先寻访到常乐宝塔,在一条沟道口的土崖顶端,宝塔高耸云天,群燕绕塔飞翔。沿着整修一新的石阶上去,两面土崖,两面是庄稼地,豁然开朗,静寂寥廓,久讳了望不到头的青纱帐。土崖边權木丛生,遮掩了下面的沟道,野枣树上串串青枣十分诱人。这里很少有人来,高塔孤寂高傲地耸立云端,宣示着曾经的辉煌,只有群燕相伴,仿佛历史在这里驻足。从沟道上来,没有碰到一个人。我在网上查阅资料时,看到有游客提醒来这里要注意安全,要有破财消灾的准备。当时我还有点忧心,来时路上也有点心悸。看来也多想了。顺台阶下来,在塔根底的土崖脚下找到了汉白玉文保碑,沿沟道上去又来到崖上平地,路旁找到了早期的省级和县级文保碑,拍照留念后离开了这里,向海源寺找去。结果要过洛河桥到对面去,因先天上游大雨,洪水泛滥,洛河泄洪要经过这里,桥已封闭不让车辆人员经过。只好返回向蒲城县城参观。
再次来到蒲城文庙前欣赏精美华丽五彩缤纷的琉璃六龙壁。六龙壁,又名“翠屏”,创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比故宫九龙壁早155年,结构为罕见的牌坊与影璧的组合体,高6米,长17.5米,中心主体全琉璃砖精砌装饰,正面为“六龙泳舞图”,背面为双龙和对龙、对狮即“龙狮舞蹈图”。影璧主体两侧是相似一对青石牌坊,中间是上部各镂空“十眼九开”对开象征性石门,匾额一面是“帝王师“,一面是“文章祖”,明末山西巡抚樊东谟书,边框都有双龙瑞兽花草浮雕,框上是石仿斗拱。整体富丽堂皇,厚重气派,体现出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等研究价值。
蒲城文庙,坐北朝南,由三进院落组成。主体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六龙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两侧是东西庑和碑廊。据记载文庙始建于唐贞观(627-649)年间,经宋、元修葺,明正德七年(1512)重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增修及清乾隆三年(1738)重修。走进文庙,给人一种清幽深邃的感觉,又有一种庄严肃穆的体会。现在文庙建成蒲城县博物馆,东西庑展出蒲城出土文物,揭示了蒲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明伦堂内展示了蒲城出土重要碑石,琳琅满目,蔚为壮观。有唐高力士神道碑,有宋伯鲁书丹的瑞荫郭公神道碑,有明代王进德书“忠”“廉”“孝”“节”四个大字刻石,有唐惠庄太子墓线刻石门扇没门楣刻石,等等都十分珍贵。在西庑展厅一个半残的“澂邑漕仓”瓦当真切揭示了蒲城粮仓的历史。碑廊的多通唐经幢以及其它珍贵碑石揭示了蒲城丰厚的人文历史。
文庙后面是蒲城北寺宋塔,此塔也被称为崇寿寺塔,位于原崇寿寺旧址内,是密檐式方形砖塔,四面十三级,高约47米,是北宋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建造的,距今近九百年。这座塔因其庄严的外观和悠久的历史,成为了蒲城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从文庙出来,本计划到南寺唐塔参观。南寺唐塔,原名慧彻寺舍利宝塔,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此塔已经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比唐高宗永微三年修建的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早二十五年,比唐中宗景龙元年修建的西安荐福寺小雁塔,还要早整整八十年。为我省唐塔中建造较早的一座,塔址在城内西南角慧彻寺(今蒲城中学)。听说未对外开放,就寻访林则徐纪念馆参观。街上咨询了几个当地人都没能准确指出线路,让我们绕了一大圈,我很是无耐。还是在手机导航下来到了杈把巷的王益谦故居,即清禁烟主将民族英雄林则徐在陕寓所。王益谦故居始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筑形制为关中典型的“四进式”建筑,三个院落,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门厅厢房青砖碧瓦,气势恢宏。大门开在右侧,门额道光丁未林则徐书“观察第”三字厚重静穆,门庭装饰精美。买票进入门内,一下子仿佛进入一个民居建筑艺术博物馆。院落里青砖墁地,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色宜人。各色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雕刻手法娴熟,生动逼真。匾额楹联艺术也得到淋漓尽致发挥。“味兰书屋”是清代官员林则徐为王益谦家所书的一个匾额,悬挂在门厅里面中门上。匾额不仅展示了林则徐高超的书法技艺,而且蕴含了他所追求的重孝、重友、刚正和治学的君子之义。字体遒劲圆润,题跋表达了林则徐对王益谦的深厚情谊和对君子之义的追求。前院门额“寿萱堂”,楹联是“三爻饮易韦编古,百岁娱亲䌽服荣”。林则徐书“慈惠徽音”木匾悬挂在王家大院中院上房门额上,上题“诰封太恭人王府年伯母魏太恭人”,匾额内容和题款都体现出林则徐对魏太恭人的益美和敬重。楹联是“发广大心阐微妙理,开平等慧行如意慈”,意境深远。房门前与门相连建筑一个亭子,称“八卦抱厦亭”,也称“凤凰抱厦八卦亭”。亭子布局紧凑,精巧大方,前有凤凰展翅,上有鸱吻张望,内部顶端装饰着八卦的造型,与院子两侧走廊相通,不但能观赏花草,也是休息的绝佳场所,堪称关中一绝。中院上房后门还有一门楹联是“心非慎不存临渊集木归醇谨,德有容乃大睦娴任䘏见性情”。有一砖砌圆门上镶“居仁由义”砖雕匾额。穿过圆门进入后院,迎面是“肄经櫊”,楹联是“跌宕文史陶冶性灵,金玉渊海黼黻河汉”。林则徐书“槐荫山房”匾额悬挂在前院西侧厢房门上。当年林则徐就住在后院肄经阁。前后院东西两侧都是厢房,中院两侧是相对长廊,与抱厦亭相通。整个建筑及其完美的装饰艺术完全是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不愧为关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比起三原孟店周家大院、旬邑唐家大院毫不逊色,现已辟成林则徐纪念馆。
王益谦(1784~1857) 字受之,号仲山。王鼎族弟。陕西蒲城县县城杈把巷人。嘉庆十三年(1808)中举,大挑一等。分发福建,历任永安、蚶江(今晋江东南)、永春、侯官、政和、将乐、崇安等县知县。后升汀州(在今长汀县)同知。晚年在华州(今华县)、渭南等地书院讲学。在福建为官约20年,清正廉明,办案慎重公允,且为人“刚方正直”,博闻强记,好学不倦,亦善诗。清道光八年(1828年),在林则徐回侯官为父亲守丧时,时任侯官县令王益谦和林则徐多有来往,并结下深厚友谊。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陕西巡抚,期间曾请假三个月专程来到蒲城为在鸦片战争中尸谏而忘的恩师王鼎守心丧。来蒲城的这一段时间就住在已经辞官回到故里的王益谦家中。
依依不舍从王益谦故居出来,寻路来到南侧紧临的达仁巷,这里是王鼎故里所在。巷口是王氏家祠,仅从门面看出气魄雄伟,青砖券洞,照壁式高大门楼,精细砖雕装饰,密檐式悬山顶,青石门匾额镶嵌在上,上刻“崇祀乡贤孝廉方正王公家祠”。大门紧锁,听说还有王家后人居住。向西往巷里走,街北门前一棵大槐树浓郁苍茫荫庇一街,再前街北侧就是王鼎故居。相邻两院,东侧是王鼎老屋,门面已经过改造,成为现在的三间门庭建筑,大门开在左侧,门上有“王鼎纪念馆”的牌匾。这并不是原来老屋的门楼。西侧是王鼎做官后建成的相府,有“进士及第”匾额悬挂在门上,有“进士”“贡元”“文魁”三块牌匾并列悬挂在大门东侧屋檐下。母亲去世丁忧三年就住在西侧官府。西侧门庭也经过了重修,基本保留了原貌。那棵大槐树还是原来那棵。这些都是与工作人员闲聊时,他看我感兴趣,一一告诉我的,还拿出了两院门庭改造前的老照片作证。院里的建筑几乎都是新建,我不感兴趣。
据资料介绍,王鼎(1768年—1842年),字定九,号省厓、槐荫山人,陕西蒲城人。清朝中后期政治家。王鼎为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自编修累官内阁学士。鸦片战争时,力主抗战,并为林则徐等辩诬。战事失败前夕去世,一般认为系取古人尸谏之意,自拟遗疏,参劾大学士穆彰阿误国,自缢而死。清廷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王鼎为官,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又以清正刚直闻于时,死后家无余财。
再往达仁巷里走,还有相邻几院民居保持了原貌,古朴典雅,庄重气派,门厅厢房青砖碧瓦,防火墙及屋脊砖雕精美绝伦,典型的关中民居,其中一院门前有“岳西峰故居”的石碑。
从达仁巷出来到大街上,顺便又去了槐院巷的考院和杨虎城纪念馆参观。槐院巷正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已初具规模。考院斜对面是王振东家宅,高门大户,也是一处典型的关中民居,门庭三间厢房也是气势恢宏,现已建成“明清科举考试文物展”厅。进门参观,虽没有王益谦故居那么豪奢,但也透露出民居建筑的精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王振东家宅,始建于道光六年,民国十六年曾重建或补建过,坐南朝北,二进院落,砖木结构,其中砖雕、木雕、石雕堪称三绝,花窗格门制作精良,浮雕讲究,油漆古色古香,现存基本完好。砖雕主要体现在门厅两边墀头墙上,雕马、蟠桃、蝙蝠、瓶子莲花等图案,内涵丰富。木雕主要分布于门厅挂落、抱厦、客厅门楣上,门厅木雕镂空,雕刻内容以植物图案为主。石雕主要是分布在门砧石、柱础石等上面,门砧石为高浮雕的蹲狮。整座院落既有明清的建筑风格,又有民国初的文化创意,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蒲城考院始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清末考生考试的建筑群。原来进去参观过这次再没进去。来到杨虎城纪念馆,看到地道口,回想起早先年来参观时的情形,似乎没有了上次来的激情。西侧门前南侧墙壁上镶嵌着几乎与侧门一般大的青石浮雕“二龙戏珠”甚是稀奇。
从槐院巷出来,时间已不早,驱车回转,结束了蒲城的一天游览。
责任编辑:李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