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电视

2024-11-11 | 来源:文学大院 作者:梦萌
  我自幼就爱读书,爱猎奇。那时家穷,买不起书,更无报刊可览,我就阅读母亲用从收购站买回旧报纸刷的墙围和顶棚,一篇挨一篇、一遍又一遍地看。旧的看完了,第二年刷了新的继续看。自家屋里看完了,就走家串户看。村里看完了,就到外村亲戚家看。有次在大姐家,因为顶棚高,够不着,我就把被褥垒起来,站在上面晃晃悠悠地看。时间长了,脖子又酸又疼,刚想活动一下,不料被褥倒了,把我摔到炕下,本来就有伤的右臂再次摔坏,至今仍是畸型。这个阅读习惯一直坚持到八十年代初我进城并有了一台日立黑白电视机为止。后来,黑白电视又换成索尼彩电,再到现在的如意彩电,经历了三代近二十年,电视已成为我阅读的最理想的“书库”和感受生活的“第二源泉”,再也用不着垒被子阅读墙围和顶棚了。
  是的,电视与书籍报刊相比,除独具的观赏性、娱乐性外,更是一个容量最大、内容最广、时效最快、可感性最强、离生活最近、选择性最多的信息窗、生活源和知识海洋。特别是有线台开通后,频道众多,栏目繁密,节目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近二十年来,我除了雷打不散的新闻联播外,最喜欢看的有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热点透视、名作赏析、名人专访、名著片和历史剧等,有时也看动物世界、旅游风光、足球、拳击和现实感强的影视片。为回避与爱人孩子的矛盾,我一般是写作疲倦而他们不在或睡着了以后,一人一机,专场独占,天上地下,随意转换,不图贯通,只求印象和感觉。
  我这样说并不排斥读书学习和深入生活,但电视作为作家的“快餐”和“补品”,起码有以下好处,一是扩大眼界,增加信息量;二是填补知识空档,充实自我;三是隔层(或超前、或重复)体验和感悟生活;四是培养感情,调动情绪;五是扑捉灵感,刺激创作欲望和冲动。如此长期坚持,不但丰富了生活,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我的创作常常起到直接触发、驱动和启示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近十年,我先后发表和出版各类文学作品约二百万字,作品中的许多信息、知识、情绪、感觉、甚至个别细节和题材也是从电视中获得的。例如看了长江截流后创作了诗歌《世纪的合龙》,看了拳击创作了杂文《泰森的咬法》,看了焦点访谈披露的腐败现象后创作了杂文《舌头的功能》与《猴性初探》等,这些作品在报刊发表后均引起较大反响。在迎接香港回归的日子里,我每天收看“百年风云”,观后感慨颇多,心久难平,遂写成散文《回归说圆》和《九七更怜李白月》,先后在全国三十多家报刊发表和转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还有一次,不知在哪个频道看到有关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介绍,引起我的共鸣和创作激情,又查阅有关资料,创作了散文《苦难与天才》,首发《散文》,接着被《读者》转载,再后被收录于二百多种图书、报刊和网站,有的还编入中小学辅导教材和语文试题。
  这样的例子很多,就说这篇《阅读电视》的小文,更具有代表性。今年春节,我计划赶写几篇散文和一篇关于一位友人的纪念文章。正月初一,爱人孩子去了老家,我便闭门不出,全身心投入创作。直至初四上午,已完成纪念文章和两篇散文,想放松一下,随手打开电视,刚好中央台正播“电视和我”特别节目。那因电视喜结良缘的残疾人夫妻,那卖了电视供儿子上学又把钱捐给灾区后又受到电视厂捐赠的父子和厂长,特别是倪萍讲她回家时农村老太太托他给长虹电视厂倪厂长捎话的故事,使我激动得热泪盈眶,畅怀大笑不止。也就在同时,我久萦心头要为阅读顶棚和电视写点什么的念头突然被点亮了,灵感和冲动骤来,难以自己。于是我改变了写另一篇散文的计划,抓住灵感不放,一气呵成,草成此篇,以飨读者,亦祈各位方家指正。
  作者简介:梦萌,工程师,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爱河》《悲喜娱乐城》《倾城》《金喽啰》《新部落》,中短篇小说集《绿太阳》《和谐的比例》,长篇纪实文学《水经泽被》,文论集《论梦萌与梦萌论》,散文集《随意即风景》《多梦人生》《真情最好》,报告文学集多部。小说《爱河》在省台长篇连播,散文散见于《散文》《中华散文》《读者》等各类报刊,有的作品介绍到国外。曾获各类文学奖项10余次。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