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风情

2024-11-01 | 来源:本网 作者:梦萌
  西安钟楼西北角一带,居住着三四万回民,约占该区居民的三分之一。还有许多伊斯兰教堂,其中东大寺和西大寺规模最大,名扬中外。为什么西安回民这么多?一是回纥灭突厥后与大唐和好,唐室公主三次北上通姻,从此回纥人纷纷到长安经商求学,许多人就定居下来;二是唐代宗时,郭子仪与回纥可汗一举平息了安史之乱,班师还朝时带回二三百回纥将士来唐朝学习,后来也定居于此;三是中亚、中东等阿拉伯商人沿丝绸之路来大唐贸易,时间一长,又都信奉伊斯兰教,就与回民杂居一起。大学习巷因此而得名,可见回族与西安的关系多么根深蒂固。
  直至现在,大学习巷和化觉巷周围,仍保留着回族许多标志性建筑和风俗习惯。东大寺建于明代,占地二十余亩,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楼台亭殿,疏密得宜,形成阿拉伯和中国古代建筑兼容并蓄的风格。西大寺较小,为三宝太监郑和重修。当时郑和组成庞大使团即将再下西洋,却没一个得力翻译,就亲临长安选中东大寺掌教哈三。哈三表现非常优秀,使郑和胜利完成了出访任务,皇帝要重奖哈三,他却提出重修西大寺的要求。皇帝御准,并派郑和亲自督修。郑和曾在皇宫主持修建过许多建筑,所以这次重修无论规格还是质量都绝对上乘。瞧那精雕细刻的石碑坊和省心图,瞧那宽敞明朗的宣谕台和洗礼室,瞧那巍峨壮观的礼拜殿,在晨曦暮霭中犹展西域风采。有了宗教和文化氛围,民宅小院就显得格外安闲幽静。特别是化觉巷一百二十五号等四合院,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仍完好无损,古朴典雅,洋溢着浓浓的穆斯林气息。至于鼓楼、城隍庙、回民一条街,更是阿拉伯建筑、回民风俗和清真餐饮集大成者,跻身其间,不由产生在西宁、银川或阿拉伯国家街头那种肃穆神妙的感觉。
  回民无论在家还是上街,男人都戴白便帽,女人都顶白头披。白是世界的本色,包含着万千气象,也是一种民族的图腾标志。男的帅气,女的漂亮,都是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特别是孩子,怎么看都极像新疆和阿拉伯人。他们很讲卫生,每天去教堂盥洗净身,许多饭馆严禁饮酒猜拳。有时也说普通话和西安话,但时不时就会蹦出几句母语,如称母亲为娜儿,称父亲为拜岱儿,称爷爷为巴巴,称朋友为朵斯地。回民禁忌说一种动物,谁要不慎提起,他们就会勃然大怒。其实回民很诚实守信、豁达豪爽,只要遵守他们的宗教习惯,极易结交为友。他们对宗教就像对生命一样虔诚,一生都想着去麦加朝圣。每到清晨,孩子们去上穆斯林学校,大人们就进教堂做礼拜,琅琅读书声和默默祷告声给天空蒙上一层神秘的轻纱,新的一天就从真主足下开始。
  在他们眼里,阿訇是穆罕默德的化身,有了心事都愿意向他倾诉,让他为自己做“度啊”。儿女婚嫁时阿訇必须到场,口念“尼卡哈”祝福新郎新娘百年偕好;有了新生儿,要由阿訇主持“吹班克”仪式,祈祷降福,并赐给一个吉祥的名字。阿訇虔诚敬业,以寺为家,把一生献给了真主。有时也上街闲游,头上总裹着像阿拉法特那样的头巾,身上都裹着像阿拉法特那样的披肩,平添了几多异国情调。特别到了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经节,人人盥洗沐浴,礼拜颂圣;户户庆典聚餐,祭祖上坟,隆重的气氛把半个西安城都感染得晕晕糊糊的了。
  礼拜是回民每天必做之课,一边默诵古兰经,一边树立对真主的服从;一边坚守自己的信仰和承诺,以此成为勇气和诚实的源泉,让人生更有意义,使心灵更为纯洁。“安拉怜悯我们!”这是信众的屡屡祈祷,连杂居的汉民也深悉他们的拳拳心声。
  作者简介
  梦萌,高级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爱河》《悲喜娱乐城》《倾城》《金喽啰》《新部落》,中短篇小说集《绿太阳》《和谐的比例》,长篇纪实文学《水经泽被》,文论集《论梦萌与梦萌论》,散文集《随意即风景》等3部以及报告文学集多部。小说《爱河》在省台长篇连播,散文散见于《散文》《中华散文》《读者》等各类报刊,有的作品介绍到国外。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