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
2024-10-31 | 来源:本网
作者:张建新
时维暮春,岁在四月。赖晴天丽日眷顾,携城区游子同行。沐春风之和煦,揽泾渭之分明,极目骊山之苍翠,回看绿树之青葱。临高地:憾无桨声之欸乃,徒少渔夫之濯缨。观河畔之长堤至远天,收泾渭之二脉于高陵。
遥想泾渭二脉,携塞上雄风,出陇右以西东,衔山揽月,浩浩汤汤,出陇赴秦,直奔关中。汇高陵之沃野,敛千里之奔腾,蕴船张(地名)之宝地,纳泾渭之纵横,演绎千年之悬案,究竟泾浊渭清?一时乎文人墨客,寻图索骥,多方考证,数典穷经,终不改泾渭之浩荡,潺潺而向东。
若夫泾渭胜景,与旧时迥异,已无清浊之分,早隐旧日盛名。少渔舟唱晚,浣女相嬉,多黄壤陆海,草长莺飞,无落霞与孤鹜齐飞,失秋水共长天一色。今以观之,旧时景致泯然久矣。愚见之:今泾渭水质虽同,清澈如一,然深意应不在此,切不可以二者无差异而偏见。正邪同冰炭,泾渭应浊清。此犹人之处身立世,修身自清,守本质,培正气,见贤思齐,每日三省,神爽气清;至于名利,乃身外物,当浊为好,切不可锱铢必较,私欲太盛。如夫子状,一箪食,一壶浆,携二三子,临风而歌,虽无锦衣华食,宝马良车,名利显赫又有何哉?昔孟夫子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人深省,振聋发聩,试以二者合而品之,凡天下人事,林林总总,生死沉浮,究其因,导其果,岂“生死”与“清浊”能无关乎?此谓泾渭于我辈之新意也。
暮春三月,临泾渭分明,是为记。
暮春三月,临泾渭分明,是为记。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