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兄和他的《记忆老西安》

2024-10-22 | 来源:本网 作者:于成龙
  
西安钟楼   陶浒绘
      文杰兄的《记忆老西安》,一大摞厚厚的、整整齐齐的摆在书桌上,我老伴无意间发现了,“写了这么厚?”她惊讶地咂舌,又道:“全是记忆老西安?”我点着头笑道:“这是五卷十本,300多万字。”
  老伴她兴奋极了。说:“这书的名字起的也好,看似朴实,实则深奥……”又说:“高级就高级在“记忆”这两个字上。居里夫人告诫过人类:记忆是一切事物的宝藏和卫士!”
  受到老伴的启发和感染,我也想起了大哲学家培根说过的:“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
  记得是上个世纪1986年初夏的一天,我由宝鸡到西安看望住在西安市文联的老友渭水兄,第一次见到了文杰兄,当时就觉得相见恨晚。
  我于2010年定居在西安后,与文杰兄的交集多了起来。在相互频繁的交谊中,一个浑厚、立体、才华横溢、涉猎奇广、豪气满怀的文杰兄,很快凝聚成型在我眼前。
  我知道文杰兄的《记忆老西安》,第一卷成书于疫情前夕的2019年,而后四卷就成书在整个瘟疫横行的日子。我简直不敢想象,这得投入多大的勇气毅力,甚至体力呀!我同时在想:文杰兄的写作动力何来?难道只是兴趣吗?歌德的确说过这样的话:“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难道这《记忆老西安》仅凭兴趣打捞所使然?光兴趣就能驱使一位年愈古稀的老者,在曾留有足迹的西安人文地表向下掘地数丈,打捞出一个被人们遗忘,被时代变迁掩埋,被拜金的文化罔顾的西安城市近代史,和那消失了许久的老西安的芬芳和苦涩的记忆?
  固然,兴趣是一切主动的先导,但对于一个这样沉甸甸的主题和历史的使命,兴趣有时是软弱的,除非有一个更宏大的存在,才能成为使命的基石和保障。
  如果说写《记忆老西安》是文化人的使命,而对作为一位老西安人的文杰兄来说,这无疑是他与生俱来的宿命。我明白了文杰兄创作真正动力和源泉就在一个“爱”字上。他痴迷写作经常通宵达旦;他爱故乡,把西安故土嵌入了自己的灵魂。
  大家都说文杰兄的记忆力超强,倏忽间我又想起了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她的记忆。”是的,无论何人,一个经历了十三朝帝都的古城,一旦在记忆的长河中断流,可想而知,这座城的人文价值,历史语言,将会呈现出怎样的窘态和尴尬。
  值得庆幸,西安人是有福的。当中国几乎所有的古城都在基建狂魔和现代化口号的冲击下失去了自我,改变了模样。原有的珍贵、特色基本同时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水泥堆积出的森林,城市失去了血色的苍茫。正当此时,文杰兄凭着他的天赋、文胆、才华,更仰仗着那颗对故土挚爱的赤子之心,对即将从现代人记忆中逐渐消失的老西安城和她所承载的丰厚人文,实施了尽可能系统与完全的抢救。正如《记忆老西安》二卷出版的序言中所赞誉的:《记忆老西安》是一部挖掘西安城市根脉的书,从西安的老街巷写起,以“亲历、亲闻、亲见”的原则,将珍贵的历史碎片化记忆,串联成为一座城市百年以来的民俗史、文化史、命运史,构成了近现代西安古城的市井风俗画卷,读之令人思绪万千,回味无穷。
  的确,《记忆老西安》堪称一项古城文化工程。当下已面世300多万字,往后还能有多少万字,最终也许还要将西安所辖的诸县区都收入其中。如此重任,躬耕而行,我的心在颤抖。
  我们真的无法为他减负,恰如着名诗人渭水兄在《记忆老西安》读后感中所感叹的:文杰的《记忆老西安》不同凡响,独具特色。而这些效果正是文杰特有的根脉、人脉、文脉三脉一体的融合与滋养,无疑是一部颇具多元化品质及宝贵史料的读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文杰兄的《记忆老西安》2022年3月被评为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西安市优秀外宣品”图书类第一名。同年12月,文杰兄的《记忆老西安》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十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系列活动评选结果中,入选"名家笔下的陕西文化旅游名篇佳作"名单。
  推荐人这样说:读这本书,你会觉得是听隔壁一位大爷讲故事,讲关于西安这座城的老故事。故事很精彩,你会越听越着迷,越听越上瘾。如着名作家、学者商子秦先生所说,朱文杰在无数泛黄的历史文献和口述史的碎片中,寻觅最有价值、最有趣味、最有魅力的记忆,一览无遗地连缀成文,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超强的记忆力,风趣而不俗的文学笔力,为城市立碑,为百姓树传,为街巷追寻历史文脉。想要最全面的了解老西安,非这套书不行。
  另外,商子秦在对《记忆老西安》的评价中还有这样几句话:“也许若干年后,人们对于《记忆老西安》的评价,会给予比我们今天更高的评价。别人信不信不知道,反正我是相信的。”
  尚未完全出版的《记忆老西安》还每天在文杰兄的心坎上孕育着,键盘上生产着。在我的意念里,文杰兄在三脉一体的圆融下敬虔地打造一座奇异的城。这座城在现实中看不见真容,但在老西安的长者心中却栩栩如生,生机盎然。同时也给善于回溯和穿越的各色人物,提供了可以触摸、亲吻的真实。西安城中的街道、庭院,马路、城墙与楼台亭阁,一切有形之物连接成老西安城市的骨架,一切璀璨的人文精神成就了老西安城的灵魂,那些漂泊在空气和记忆中的喜怒哀乐,丰满了老西安城的肌肉。
  《记忆老西安》正以独特的步履,在中华人文的历史长河中来回踱步,向我们迎面走来
  文杰兄辛苦了。老西安那转瞬即逝的历史沧桑被你用心灵拼命抓了回来,《记忆老西安》是你的,你也是记忆中的老西安的。此刻,让我们为将来《记忆老西安》全集杀青而祝福,高高举起盛满希翼的金杯
  2024年9月于龙首苑
  于成龙:1951年生于烟台,长于大连,66年随家迁陕。陕西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
  本人专业为军工雷达设计师,文学创作舞台的票友。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陕西、兰州等地的一些报刊上发表作品。诗歌《佛指》收入1988年《中国青年诗选》。1984年电影文学剧本《辛弃疾》被长春电影刊授学院评为十部优秀剧本之一。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体传记《生命的百合》。

责任编辑:韩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