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濡笔 足迹可觅——评戴建东的《行走田园》
2024-10-21 | 来源:本网
作者:叶青松
《行走田园》(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是戴建东个人记录旅行的文集。个人文集,最怕的是“杂”。自己写的作品,都想汇集在一起,是人之常情。《行走田园》的最大特色,就是突破了这个“杂”字,紧扣“旅行”两个字。
旅行非旅游。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在于,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而旅游仅仅是游玩,一种娱乐活动。戴建东在这本文集里,用文字书写着自己是在旅行而非旅游。
旅行在于记录历史,这是这本文集的最大贡献。虽然《行走田园》表面上似有旅行记趣之笔,但是这本文集却具有极高的历史资料价值。
比如那个被湮没在碧波荡漾的九峰水库下的岭上。戴建东在书中如史公记史般地记载:“除了公路边有几幢楼房外,岭上村中央的房屋大多低矮破旧,民房构建风格也参差不齐,大多数房子的外墙脱落,斑驳陈旧,差异对比明显。
在村中的开阔地,建有一座大会堂,这是村委会办公点,大会堂的正门上面,镶嵌着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这也是文革期间农村集体公房的模式标本。”“大门上方坑坑洼洼的泥墙上,还清晰刷写着的‘毛主席万岁’、‘农业学大赛’等大红标语,展示着小山村曾经有过的狂热岁月。”谁能想到,这段用电影镜头式文字记录的村庄,如今却在九峰水库的汪洋之下。
这样的记录记载是戴建东的贡献所在了,称戴建东是“史官”一点也不为过。若干年后,有探险者,可凭此文字,潜入九峰水库“行走岭上村”不是没有可能!
旅行贵在探险索奇,这是这本文集的显着特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戴建东行走的“田园”,大多人迹罕见,行走塔岩峰是这样,跨越五瀑峡也如此,观赏龙井亦不例外。
欣赏一下戴建东对“空山不见人”的速描吧!“到了攀登塔岩峰时,路就更难走了,其实,这时说走不如说‘爬’更确切,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四肢着地,手脚并用,活脱脱是一个个返祖‘猿猴’。”“由于多年没人行走,原先狭窄的山路早已被荆棘藤蔓湮没,脚下的‘路’其实是向导在前面用刀砍出来的。”“我们从草木丛中钻行,衣服仍不时被边上的刺蔓勾住。
许多地方,我们是手抓头顶的茅草,脚踩身下的岩墩,一步一步往上挪动。”如此惊险刺激,非探险家不能为也!戴建东俨然是个探险家。再聆听一下戴建东对“但闻人语响”的速记吧!“我们得知,龙井的每一口‘井’都是自然天成。在龙井的三口井潭中,数三井最深。”“有人用丝线绑上石头试过三井的深度”,“三井中一共放下三两丝线,石头才落到井底。”“又有人用十八根毛竹拼接起来,插入龙井潭中,也没触到潭底。”
戴建东对于自己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之后才达到的石鹅湖,是这样描写的:“石鹅湖景区不大,两三个小时便可转完所有景点,但整个景区没有一点人工造作的痕迹,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给人一种自然、古朴的感觉,也许越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东西,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石鹅湖便是这样,她就像一个清纯率真的村姑,虽然淡妆素裹,无以粉饰,却以其古朴的面貌,展示着大自然神奇的魅力。”读着如此等等集险、奇、美于一身的文字,真是令人向往!有放下这本集子,就按戴建东的“旅行索引”,驱车去行走的冲动念头。
旅行需要人生体悟,这是这本文集的灵性所在。《塔岩峰怀古》一文中,作者从“曾经极度繁华的古姑篾国,在后来的战火中渐渐销声匿迹,直到片瓦无存”里感悟到,许多有形的物质类东西,在岁月的年轮里,变得不堪一击。
《秀峰碧水石鹅湖》一文中,作者从慈航洞的传奇中,写出告戒人们的警句:“做人要厚道,不可贪得无厌,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作者在《回家种田》里深情地描写自己插秧时,得出的人生启迪:退步也是向前走。书中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过秧的人都知道,只有往后退,田中秧苗才能插得好!人生有时真的不只是往前冲,只要目标定位准确,该后退时需后退!
这样的人生感悟、警句和启迪,在《行走田园》里随手可见,犹如珍珠般镶嵌在其中,令人爱不释手!
旅行非旅游。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在于,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而旅游仅仅是游玩,一种娱乐活动。戴建东在这本文集里,用文字书写着自己是在旅行而非旅游。
旅行在于记录历史,这是这本文集的最大贡献。虽然《行走田园》表面上似有旅行记趣之笔,但是这本文集却具有极高的历史资料价值。
比如那个被湮没在碧波荡漾的九峰水库下的岭上。戴建东在书中如史公记史般地记载:“除了公路边有几幢楼房外,岭上村中央的房屋大多低矮破旧,民房构建风格也参差不齐,大多数房子的外墙脱落,斑驳陈旧,差异对比明显。
在村中的开阔地,建有一座大会堂,这是村委会办公点,大会堂的正门上面,镶嵌着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这也是文革期间农村集体公房的模式标本。”“大门上方坑坑洼洼的泥墙上,还清晰刷写着的‘毛主席万岁’、‘农业学大赛’等大红标语,展示着小山村曾经有过的狂热岁月。”谁能想到,这段用电影镜头式文字记录的村庄,如今却在九峰水库的汪洋之下。
这样的记录记载是戴建东的贡献所在了,称戴建东是“史官”一点也不为过。若干年后,有探险者,可凭此文字,潜入九峰水库“行走岭上村”不是没有可能!
旅行贵在探险索奇,这是这本文集的显着特点。“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戴建东行走的“田园”,大多人迹罕见,行走塔岩峰是这样,跨越五瀑峡也如此,观赏龙井亦不例外。
欣赏一下戴建东对“空山不见人”的速描吧!“到了攀登塔岩峰时,路就更难走了,其实,这时说走不如说‘爬’更确切,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是四肢着地,手脚并用,活脱脱是一个个返祖‘猿猴’。”“由于多年没人行走,原先狭窄的山路早已被荆棘藤蔓湮没,脚下的‘路’其实是向导在前面用刀砍出来的。”“我们从草木丛中钻行,衣服仍不时被边上的刺蔓勾住。
许多地方,我们是手抓头顶的茅草,脚踩身下的岩墩,一步一步往上挪动。”如此惊险刺激,非探险家不能为也!戴建东俨然是个探险家。再聆听一下戴建东对“但闻人语响”的速记吧!“我们得知,龙井的每一口‘井’都是自然天成。在龙井的三口井潭中,数三井最深。”“有人用丝线绑上石头试过三井的深度”,“三井中一共放下三两丝线,石头才落到井底。”“又有人用十八根毛竹拼接起来,插入龙井潭中,也没触到潭底。”
戴建东对于自己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之后才达到的石鹅湖,是这样描写的:“石鹅湖景区不大,两三个小时便可转完所有景点,但整个景区没有一点人工造作的痕迹,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给人一种自然、古朴的感觉,也许越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东西,越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石鹅湖便是这样,她就像一个清纯率真的村姑,虽然淡妆素裹,无以粉饰,却以其古朴的面貌,展示着大自然神奇的魅力。”读着如此等等集险、奇、美于一身的文字,真是令人向往!有放下这本集子,就按戴建东的“旅行索引”,驱车去行走的冲动念头。
旅行需要人生体悟,这是这本文集的灵性所在。《塔岩峰怀古》一文中,作者从“曾经极度繁华的古姑篾国,在后来的战火中渐渐销声匿迹,直到片瓦无存”里感悟到,许多有形的物质类东西,在岁月的年轮里,变得不堪一击。
《秀峰碧水石鹅湖》一文中,作者从慈航洞的传奇中,写出告戒人们的警句:“做人要厚道,不可贪得无厌,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作者在《回家种田》里深情地描写自己插秧时,得出的人生启迪:退步也是向前走。书中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过秧的人都知道,只有往后退,田中秧苗才能插得好!人生有时真的不只是往前冲,只要目标定位准确,该后退时需后退!
这样的人生感悟、警句和启迪,在《行走田园》里随手可见,犹如珍珠般镶嵌在其中,令人爱不释手!
责任编辑: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