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侄儿撰写】祭父文
2024-10-06 | 来源:本网
作者:王新民撰文
编者按:堂兄过世,受侄子之托,王新民代笔为侄子撰写一篇《祭父文》
首先,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们父亲的告别仪式,感谢你们为我们的父亲大人送行。
呜呼,苍天不佑、黄土不保。父亲,您抛下年迈的母亲以及舍不得的儿孙们,撒手归西。让儿女、儿媳及孙子们肝肠寸断、泣不成声。此时此刻,您的子女们在儿子xx、xx的带领下,携妻带子,跪哭于灵柩之前,作此祭文,告慰父亲在天英灵,并教育后世子孙。
公元二零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岁次甲辰八月二十六日子时,父亲因多年劳作、积劳成疾、医治无效,驾鹤西去,魂归西天。儿女们撕心裂肺,痛断肝肠。一腔悲情,两行酸泪,一时多少言语,竟不知如何诉说…….
父亲生于公元一九四九年农历三月十七日。童年时期在艰难困苦中度过,其中艰辛不言自苦。为了生计,帮助祖父祖母,学耕务农;生为次子,上尊兄长,爱惜姐妹。家中虽贫,想法念书,识字睁眼,憧憬未来。学校念书,废寝忘食,学业优秀,常受表彰,念完高小,回乡务农。生产队里,担任会计,笔下算盘,百里挑一。六零年,少米粮,生活贫困闹饥荒,东奔西忙为日月,养家糊口咽菜糠;,六十年代学大寨,七里川里修水库,吃苦耐劳,常受表扬;七十年代中后期,土桥机站工作忙;日晒太阳夜披星,驾着拖拉机耕遍了土桥公社的土地,深受人民群众的赞扬,被公社提拔当了土桥机耕站站长。八十年代逢开放,返乡务农,种庄稼,务果园,里里外外一把手,被誉为乡村“农业专家”,“务果能手”,从此家庭呈现新气象。
父亲一生经历解放后农村合作化,改革开放奔小康,多次社会大变样。青年时期受贫困,生活艰辛受煎熬;安度晚年,才是生活福寿康。大集体的三十年,生产队的苦重活样样都能上,多挣工分把家养;包产到户身更忙,供养儿女把学上,起早贪黑不闲。勤劳诚实品质高,公正无私美名扬。为人处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受委屈而毫无怨言。总是将方便让于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父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姊妹三人,为养儿育女父亲,含辛茹苦,口挪肚攒,供养儿女上学。儿女们长大成人,勤劳致富奔小康,创家立业。如今儿女成双成对,孙辈五人,三世同堂。
父亲晚年,理应安享幸福安康,但你老却背筐铲草,做务果园。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互相照顾,尽量不去拖累儿女。腾出时间,让在外儿女安心工作,让种地的儿女有时劳作。此情此景,历历在目。而今环顾四周,不见父影,侧耳倾听,不闻父音。让儿女们泪湿衣襟。
呜呼,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何况人乎!呜呼,哀哉!为人子者伤伤,苍天不晓;身为后世者怆怆,西庭难知。一腔悲情,何日散尽?诉青山而泪眼汪汪,临黄天而怅恨绵绵,如今我们与父亲虽近在咫尺,然阴阳两界,天各一方,呼不答应,看不见影。为儿女孝道未能尽上,抱憾终生,只有更好地赡养母亲,体兄怜弟,以安父心。
父亲,作为您的儿女,我们定当继承遗德,克己恭人,于人常怀感恩之心,于事不怨天尤人。唯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子孙们永远谨记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互关爱,珍惜手足之情;努力向上,做于社会有用之人,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纸短情长,笔拙意远,未所尽者,尚有万千。十分才思,不及家父滴水之恩;万千泪水,难报父亲养育之情。寥寥数语,权泄相思之苦,且遣追念之情。生者追思,寄语薄纸,想必父亲在天之灵能体谅不孝儿之思念之苦。
唢呐声声,幡帐飞动,孝男孝女,俯首两厢,相送父亲,黄泉路上。愿父亲黄泉路上您走好,九泉之下请安息,祝父亲在天国幸福安康。
永别了,父亲!
爸爸,请您安息吧!
作者简介:
王新民,1954年生于旬邑县土桥镇牙里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1991年出版《旬邑风情》获陕西省优秀编辑奖,1998年出版民俗专著《旬邑风情》(续集),2002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风乡韵》,2008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韵醴尘》,2013年出版民俗文集《俗海拾贝》,2015年出版《豳风·旬邑民俗风情录》,陕西省第七届民间文艺奖获得者,咸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旬邑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作者自序
堂兄逝世,同族伤心。
跪地不起,孝子恳恳。
寄托哀思,哀求撰文。
三辞不起,笔拙情深。
含悲疾书,草成祭文。
告慰逝者,勉励后人。
堂兄逝世,同族伤心。
跪地不起,孝子恳恳。
寄托哀思,哀求撰文。
三辞不起,笔拙情深。
含悲疾书,草成祭文。
告慰逝者,勉励后人。
祭父文
王新民撰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父老乡亲、亲朋好友:王新民撰文
首先,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们父亲的告别仪式,感谢你们为我们的父亲大人送行。
呜呼,苍天不佑、黄土不保。父亲,您抛下年迈的母亲以及舍不得的儿孙们,撒手归西。让儿女、儿媳及孙子们肝肠寸断、泣不成声。此时此刻,您的子女们在儿子xx、xx的带领下,携妻带子,跪哭于灵柩之前,作此祭文,告慰父亲在天英灵,并教育后世子孙。
公元二零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岁次甲辰八月二十六日子时,父亲因多年劳作、积劳成疾、医治无效,驾鹤西去,魂归西天。儿女们撕心裂肺,痛断肝肠。一腔悲情,两行酸泪,一时多少言语,竟不知如何诉说…….
父亲生于公元一九四九年农历三月十七日。童年时期在艰难困苦中度过,其中艰辛不言自苦。为了生计,帮助祖父祖母,学耕务农;生为次子,上尊兄长,爱惜姐妹。家中虽贫,想法念书,识字睁眼,憧憬未来。学校念书,废寝忘食,学业优秀,常受表彰,念完高小,回乡务农。生产队里,担任会计,笔下算盘,百里挑一。六零年,少米粮,生活贫困闹饥荒,东奔西忙为日月,养家糊口咽菜糠;,六十年代学大寨,七里川里修水库,吃苦耐劳,常受表扬;七十年代中后期,土桥机站工作忙;日晒太阳夜披星,驾着拖拉机耕遍了土桥公社的土地,深受人民群众的赞扬,被公社提拔当了土桥机耕站站长。八十年代逢开放,返乡务农,种庄稼,务果园,里里外外一把手,被誉为乡村“农业专家”,“务果能手”,从此家庭呈现新气象。
父亲一生经历解放后农村合作化,改革开放奔小康,多次社会大变样。青年时期受贫困,生活艰辛受煎熬;安度晚年,才是生活福寿康。大集体的三十年,生产队的苦重活样样都能上,多挣工分把家养;包产到户身更忙,供养儿女把学上,起早贪黑不闲。勤劳诚实品质高,公正无私美名扬。为人处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受委屈而毫无怨言。总是将方便让于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父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姊妹三人,为养儿育女父亲,含辛茹苦,口挪肚攒,供养儿女上学。儿女们长大成人,勤劳致富奔小康,创家立业。如今儿女成双成对,孙辈五人,三世同堂。
父亲晚年,理应安享幸福安康,但你老却背筐铲草,做务果园。与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互相照顾,尽量不去拖累儿女。腾出时间,让在外儿女安心工作,让种地的儿女有时劳作。此情此景,历历在目。而今环顾四周,不见父影,侧耳倾听,不闻父音。让儿女们泪湿衣襟。
呜呼,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何况人乎!呜呼,哀哉!为人子者伤伤,苍天不晓;身为后世者怆怆,西庭难知。一腔悲情,何日散尽?诉青山而泪眼汪汪,临黄天而怅恨绵绵,如今我们与父亲虽近在咫尺,然阴阳两界,天各一方,呼不答应,看不见影。为儿女孝道未能尽上,抱憾终生,只有更好地赡养母亲,体兄怜弟,以安父心。
父亲,作为您的儿女,我们定当继承遗德,克己恭人,于人常怀感恩之心,于事不怨天尤人。唯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子孙们永远谨记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互关爱,珍惜手足之情;努力向上,做于社会有用之人,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纸短情长,笔拙意远,未所尽者,尚有万千。十分才思,不及家父滴水之恩;万千泪水,难报父亲养育之情。寥寥数语,权泄相思之苦,且遣追念之情。生者追思,寄语薄纸,想必父亲在天之灵能体谅不孝儿之思念之苦。
唢呐声声,幡帐飞动,孝男孝女,俯首两厢,相送父亲,黄泉路上。愿父亲黄泉路上您走好,九泉之下请安息,祝父亲在天国幸福安康。
永别了,父亲!
爸爸,请您安息吧!
作者简介:
王新民,1954年生于旬邑县土桥镇牙里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1991年出版《旬邑风情》获陕西省优秀编辑奖,1998年出版民俗专著《旬邑风情》(续集),2002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风乡韵》,2008年出版民俗散文集《乡韵醴尘》,2013年出版民俗文集《俗海拾贝》,2015年出版《豳风·旬邑民俗风情录》,陕西省第七届民间文艺奖获得者,咸阳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旬邑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
责任编辑:admin